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关系中有一种作,叫做情绪勒索

视角学社 2024-02-01

;文 | Jen Chen
转载:少年商学院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正文:    

按:每个人都有“情绪不成熟”的时刻,今天想分享一篇关于“情绪勒索”的文章,希望无论你是为人父母还是儿女,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Hi 宇奇:

你改名字的那一年,正逢我 14 岁搬到美国,在那之后,我似乎就没有以新名字称呼过你。

很抱歉蛮长一段时间,作为亲人,却因地理距离和年龄差距,我们并没有太多共享的话题。毕业开始工作后,又有长达七八年的时间,我非常专注且热爱着我的工作,以东奔西走的忙碌生活为乐,以至于甚少与你、甚至我们的家人联系。

近几年步入 30 后,趋于稳定的生活,让我开始较常有工作之余的时间,与小叔、小婶密切来往,我很喜欢时常到你们家里走动。

我不是个特别善于用言语表达慰问关心之人,但是我很喜欢、也觉得透过书写的文字更有温度。说话有时太方便太快了,但书写的时候,因为整理过想法,更能清晰传达我希望表达的,所以也请你见谅,我冒昧地写了些文字给你,因为我看到一本好书,想要分享给你。

我明白这段时间,生活不是在你最满意的状态(我绝无意窥探你的生活,希望你不会误解,只是透过几次到你家中的观察,同时你的妈妈给予我人生低潮时很多帮助,因此我会倾听她分享你们的家庭生活)。


我不确定这段你很辛苦的期间,是否过去了,又或你仍深陷其中,无所适从,但我希望也相信,今天所分享的这本书,还有我写下的文字,不敢说是指引,但盼能够提供一些微薄的线索,尝试解决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倘若,在字里行间真能对你目前的人生起上一点助力,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01‍
喜欢在书中写眉批的读者

首先,关于《如果父母情绪不成熟》这本书。

2 月 29 日我在书店闲晃,无意间看见它后,立刻被吸引了,因为我对于自己的父母,与他们极端不成熟的情绪,其实内心也有非常多疑问,迫切的想要找到解答,所以当下翻了几页就买下来,然后我想到了你。

我决定看完后把这本书送给你,原因是这样的。

我是个特别喜欢在书中写眉批的读者,当看到不错的字句,我习惯在一旁做些纪录,有些我并不认同、与作者背道而驰的想法,或阅读后产生的疑惑,我都会写在书中,这样有三个好处:

1) 每隔一段时间再翻开复习,我能看到早已做好的笔记,快速抓重点回忆。

2) 观察那些当初写下的疑惑,是否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已找到了解答?当初的想法有无因时间改变?如果有,那就是长大了。

3)第三个原因比较弘大:若我把书送或借给别人,那么别人也能透过阅读,从书中、我的眉批中,吸取到更多观点,更加客观的观察到我的、作者的、还有他自己的角度。


因此,本书已有我做的笔记。看书没有规定要从第一页开始,欢迎你随意翻阅!有几个方式到是我特别喜欢使用,分享给你:

1) 从目录中挑选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先看;
2) 翻到哪页就让命运决定从那看下去;
3) 欢迎你直接看我画重点或笔记的地方。

当然,我的重点或许不会是对你最有帮助的,所以吸取你想要的就可以;不过这就承接到以下我真正想分享给你的,和介绍这本书无关,是看完书后我满载收获的一些想法。

我想先分享我的生活和困境,邀请你多认识我一些。

02
19 岁起,我的家庭生活

我的父母多年前在婚姻中遇到瓶颈,那年我 19 岁。十多年来,我在他们时而恶劣、时而相当恶劣的关系中,扮演「他们眼中」非常微不足道,但很关键也难为的角色:我卡在他们之中,被迫扮演和事佬、传声筒、调停者、仲裁方、公证人。

每当发生争执,我就要脱离为人子女的身份,听着双方的论述,好似辩论赛里的裁判;当有一人开始怒骂对方,我要出言制止;当有一方发言过久,我要提醒让另一方发言;当双方都失控的交叠谩骂,我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冷静下来──这大概是最难的工作。

看完书后我才知道,这就是种情绪的勒索。

需要亲眼目睹父母恶劣的关系,忍受他们相互口出恶言,还得被迫出面协调,对不管年纪几岁的人来说都是残忍的,更何况是在一个身心灵都还没完全成熟的 19 岁,但父母们不懂。


我时常想起,非常小的时候,父母亲会甜蜜打趣的问:「你是喜欢爸爸多一些,还是妈妈多一些?」19 岁后的我,十多年来却每天身处在这样真实的噩况中。但我毫无怨言,他们是我的家人,也是我最了解的人,若说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父母亲双方沟通,那人便是我。

明明都是说中文,他俩却永远听不懂对方的意思,接不到对方在意的点,但我会两种语言:一个是我爸爸的语言,一个是我妈妈的语言,我擅长使用他们分别喜欢被沟通的方式,甚至可以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话」;因此即便痛苦,这是我能做的,就责无旁贷。

有几次,当我无力控制他们双方提高音量,我开始在角落哭,但他们实在太专心吵架了(现在想想,他们能这么专注、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完全无视 20 岁的孩子在旁边。

而多年的累积,让我对他们心中多有愤怒;“这把年纪了,连自己的情绪都不成熟的无法控制,怎么能管理或教育孩子呢?”、“口口声声说爱,却对于自己造成孩子乃至身边周遭人的苦难毫无反省与自觉,怎配为人父母呢?”

但 20 岁那时的我,仍让自己活在父母不可抵抗的权威之下,不懂如何自我排解或表达,因此我辗转找了其他的方法发泄。

我做了许多,他们若是知道,会相当伤心的事情,而且我故意的、经年累月的做,就是准备等到有一天,有一个好的时机,可以把一切告诉他们,让他们伤心。

我常常想到他们悲伤的样子,就很开心也很伤心,开心我终于可以报复性的一次让他们感受到十多年来他们加诸在我身上的苦楚,伤心的是我居然得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我的父母,想来可笑也可悲。

(这里的“伤害自己”,我指的不是自残,而是用任何负面的能量对待自己)


我的故事到此讲完了,我不想花太多篇幅讲自己;我没有忘记,写这封信的重点是你。平静讲讲这些故事,倒不是和你互诉为人子女的委屈或自舔伤口,而是我在这十多年中,看懂一些简单的事情。

一个人很徬徨时,会希望能直接清晰了断的得到懒人包和答案,这其实不是好事。但这次,我想要直接给你我的答案。

原因是这样的,希望你读到这里时,已稍稍比五分钟前更认识我一些了──我特别擅长、也喜欢找方向和解答,但我给你的,不会是最终版解答,因为人生就是要靠经验与历练累积出故事的,我所提供的线索,或许可以帮助你厘清或摸索出一些突破困境的捷径。

03
情绪不成熟的父母,
不是你我的错

你的父母亲,情绪一点也不成熟,我的父母亲也是,基本上,那一代的父母大多是如此。

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表达能力,都不是有技巧和熟练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对孩子、甚至对自己伴侣的沟通,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以前的年代,缺乏父母养成的教育、心理的关怀或谘商。

他们是战后第二代,是幼小时期,我们祖父母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台湾所生育的第一代。把他们带到这个世上,让他们在一个相对战前较为宁静的土地上成长,已经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了,还谈什么心灵辅导?


这个年代的他们,小时候多半是贫困的,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们的青壮年时期,经济起飞,自由恋爱的风气兴起,西洋文化的引进,映着传统礼教的期待、自由恋爱的鼓舞,多半的人在此时认识了自认为的“真爱”,随着父母辈沿袭下来“先成家、后立业”的传统礼教,就这样步入婚姻与家庭,也成为你我出生时看见的父母,那日复一日赚钱养家的背影。

他们用尽心力给予我们(第三代)当年他们缺乏的资源──教育、金钱、生活享受;能力更好的家庭,让孩子提早接触了外语、音乐、旅游、体育、时尚,这些更偏向知识和物质层面的素养;

但精神层面──关怀、同理、沟通、协调、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使命,这些极为重要,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建立的自信、与他人社交学习进退、或协商妥协的软性技能,却是他们从未了解、没人教育、他们也甚少教育孩子的。

今天虽然你的父母亲年近 60,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大人”了,就像书中说的:“他们只是躯体上的大人,但内心中住着并不比起你成熟多少的孩子。”

他们有着自己的困扰与无解的问题,也同样期待有人能提供“懒人包”给他们解惑,但因为前面说了,他们从没有这样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处理、自我颇析、自我察觉的意识,因此求助无门;

同时要忙碌于处理日渐混乱的人生、中年危机、逼近的更年期、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工作,烦恼着可能晋升无门,还得处理新入职场指高气昂不服管教的新鲜人、摆烂不管事的上司(也可能他们自己就是),再回家面对只增不减的开销、无法沟通的另一半、残弱抱病的上一代、摆着臭脸的下一代⋯⋯。

他们烦恼够多了,你不讲话不问候,已替他们省了还要寒暄的麻烦,双方不讲话也就这样过了每一天。

当年我也是 19 岁。虽然场景不同,但我至少能明白一件事:孩子 19 年都在父母羽翼下长大,尚未脱离;当你遇到了人生中的困难,不确定如何突破重围时,你期待父母给予你帮助和指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是很遗憾地告诉你,目前的他们大概已焦头烂额,无能为力,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已经练习了 50-60 年,他们是不会改变的,不要再抱持期待,认为他们会改变。

因此,不要期待父母来拯救你,放弃这个想法更健康,你要帮着自己。

04
你的任务是自我成长,
而非等待他人拯救

“父母给你生命给你爱,只不过他们只能以自己所知的方式来给予。你可以感谢他们,但你的任务是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能与自己和他人连结的个体,不是靠着他们来教你认识这个世界。”

话说至此,我是深信(据说是)李嘉诚讲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人生该走的弯路,一米都少不了。


所以也请别当我是来帮助你少走冤枉路的,因为即便是冤枉路,路途中也有值得学习的风景,即便目前走的路途不顺心,不舒服的感受也是一种值得体验的感受,这样当美好的事情来到我们生命中,才有比较的参考值,知道那叫做美好。

我相信你会好转,哪里跌倒不必哪里站起来,有时就地躺下看看天空也很好。但,记得要帮着自己,因为你不推进人生,随着时间的洪流,人生也得推进你。

我想温柔地跟你说,每个人生就像一辆火车,大家在自己的轨道、用着自己的步调前行,有人快有人慢;选择辍学近三年的你,正在自己的轨道上慢行,没有问题。 

但我也要严正的提醒你,可快可慢,就是不可错失「换档」的良机。

每十年大概就是一个门槛,时间的洪流会用这个槛刷新一批人;也就是说,10-19 岁之间你所做的事情,能预估 20 到 29 岁你在哪里,以此类推。

错失了换档的良机,你可以选择“自愿加速开快车”,盼在下一个换档的当口,赶上前面的车队;或是“就此妥协”,接受了这个事实──你在这里,别人在那里。很多人年纪大了会感叹,人生因种种因素,牺牲、委屈了,因而错过一些浪口,那是安慰自己的。

事实上,当时的你(好比选择辍学时),一定是做了当下认为最适合、最想要的决定,因此错失换档良机后发生的事,你要概括承受,没有「后悔」这种概念。这叫做入世了──知道现实中有些事情需要无奈接受,人生没有全拿,你也不会永远得你所愿。

那些跟你说“梦想不分年龄、只要够想要就可以达成”的人,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至少我受的教育读的书也不少,我的人生轨道上没遇过这种人。即便他们真的存在,也不会帮助你的,出一张嘴总是比较容易。

是的,年龄确实不是问数的题,岁大小只能告诉我们活了多久,重点不是生命的长短,是你选择活着的方式。75 年的人生放在宇宙的时间轴来看,短的微不足道,但要认真过好每一天,清楚的认识自己,进而能判断何时该换档、加速、减速,则是个大工程,无法一蹴可几。

05
给自己一个使命,
而非执着于负面的情绪

我是个乐观而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愿相信,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个使命。

我指的不是乔布斯要改变世界、或阿姆斯特朗要踏出人类一大步的使命,而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带给你身边的群体正面能量的影响力;只要能找到施力点,那就可以是你的使命,等你的能力培养更多、影响力更大一些,再慢慢将这个能受你影响的群体扩大,从家庭、朋友圈触及到校园、社区、城市、社会、国家、地区、世界、甚至世代。

纵使你的父母大概没有思考过,但他们也拥有过经济起飞、万象更新的黄金年代与使命,其中之一肯定是栽培养育了我们。只是他们的时代,恐怕已无足够时间让他们找出个人的使命了,所以这个换我们当家的时代,不要错失与辜负了时代赋予你的使命,那些你父母没有学会的事情,他们无法教你,你要自己帮着自己──多看书、多思考,多认识自己,是最快的方式。


最后,如果现在的你,也正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只求报复父母,因而想知道那些年我做过自我伤害的事情,有无让他们伤心欲绝?有的,我准备了这么多年,非常能狠下心的全盘说出,果然也如我预期,他们悲痛不已。

但我已经不再期望透过这样来“给他们上一课”了,他们不值得,因为我终于明白他们无能为力改变。我没有开心,没有悲伤,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伤害自己,因为我也意识到:我的任务是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能自己给自己带来生活和心灵富足的人。

我花了很多时间找到自己火车的节奏,过去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包含那些为了报复而伤害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我要全部收回来,放在帮助自己更强壮上面,你也需要。

与你共勉。

2020.05.18 写于高雄港畔

(注:*本文根据真实故事加以微幅改编,为保护当事人,地名人名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乔布斯女儿谈亲子陪伴:假如时光有本说明书

亲子教育:“管”与“不管”之间的智慧

留学家庭:有效的远距离沟通营造幸福和谐的亲子关系



文:Jen Chen,哥伦比亚大学谈判与争议调解硕士,转载:少年商学院。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亲子关系中有一种作,叫做情绪勒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