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钻进眼球的致盲寄生虫威胁近亿人,却只是生存竞争的失败者

宏基因组 2022-03-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ME Author SME


2015年,是中国科学界沸腾的一年。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青蒿素治疗疟疾,摘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此重磅的新闻几乎吸引全球目光。


颁奖典礼上的屠呦呦更是万众瞩目,我们可能没有留意到,与她同台领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疗法,从根本上降低了人类感染恐怖寄生虫的机率。


其中,坎贝尔还开拓了免费赠药的先河,拯救了数亿人的健康。



而阐述他们的成就之前,还得追溯到一种被WHO列为容易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它是全球可造成失明、仅次于沙眼的第二大感染症——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症患者


在干旱的非洲西部地区,河流沿岸是为数不多种植粮食的宝地,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但是就因为在河边生活,一种怪病在他们之间一代又一代地蔓延。


患者的脸、颈肩等皮肤部位都会起异常的皮疹,不断发痒,有些人为此挠破了皮,但也无济于事,夜夜无法入睡。



更可怕的是,它会让患者的眼部出现严重病变。


一些人的眼睛歪曲得不成样子,另一些人的眼球则发炎流脓,脓汁常常与泪水混杂一块。

眼睛损害严重时,瞳孔逐渐变白,眼睛成了统一的白色,最终在折磨之下再也不能视物。


这种疾病伴河而生、又致人失明,被当地人称之为河盲症



它虽不会致人死亡,但不可逆的失明也让人们生活更加艰难。


明明手脚灵敏、四肢健全,但却连吃饭、走路这些日常行为都需要摸索着完成。


健康的只有那些刚懂事的孩子们,他们成为了大人们的眼睛,用绳索引导着他们往前走。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不久的将来,自己所能看到的世界也将逐渐黯淡。



自1970年自今,居住在那里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一在成年之前就变成盲人


为了不活在失明的恐惧下,少数人不得不决定抛弃这片富饶的土地,以期逃过一劫。


但从此过上了背井离乡、贫苦交加的艰苦生活,却也是另一番折磨。



迄今为止,超过99%的感染者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覆盖了31个国家。


大约有一百七十万人到两百五十万人受到感染,约八十万人因此视力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发生在热带地区,但谁也不敢保证,它哪一天就会突然在全世界爆发。


2015年世界范围盘尾丝虫病爆发


一直以来,医生对这种眼病束手无策。


直到1915年,一位叫鲁道夫·罗伯斯的医师首次发现了眼疾与盘尾丝虫的关系 。


几代科学家共同调查,还有大量病患主动配合研究,人们终于弄清楚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盘尾丝虫。


盘尾丝虫


黑蝇被称为“世界上危害最持久、最让人痛苦”的叮人昆虫,它便是盘尾丝虫的最大帮手。


它们非常难缠,一旦叮上人或是其他动物就一定要吃饱,就算被拍死它们也绝不松口。


在黑蝇密集的地方,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内被叮上几百次。


黑蝇


有了如此之强的叮人技术,它们也缔造了一种我们闻所未闻的恐怖死法。


猎物们会被蜂拥而至的黑蝇堵住了眼、耳、口、鼻等部位,让人窒息而死。



而且,它们吸食人血的同时,还会将通过伤口传播盘尾丝虫。


与大多数寄生虫不一样的是,盘尾丝虫的生命周期是个完整的闭环。


通常而言,盘尾丝虫的雌性成体寿命相对较长,能在人类的体内活上15年,一生最多能生产出3000多个幼体。


随后,幼体需要转移到黑蝇的体内成长,最终成体还要重新回到人体当中生存繁殖。



这些幼体又称为微丝蚴,它们出生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四处游荡,等待着黑蝇的到来。


只要微丝蚴顺利地进入黑蝇的体内,就能成长起来,然后随着黑蝇叮咬再次回到人类体内。


也就是说,盘尾丝虫的一生必须经过“人——黑蝇——人”这个循环。



然而,能像这样顺利走完一生的盘尾丝虫都能算得上天选之虫了,更多的微丝蚴则自始至终就停留在了人体内。


这些微丝蚴中的失败者才是诱发盘尾丝虫病的关键,它们想方设法地在人体内四处乱钻。


这就导致了人体出现寄生虫过敏反应,如发痒、炎症,以及水肿等情况。



最糟糕的是,微丝蚴还特喜欢钻入人的眼球里,它们活着的时候会在人眼中掘洞,导致发炎致人视力下降。


而死后又会裂解释放出一种微生物——沃尔巴克体*。

沃尔巴克体会导致眼球发生严重的病变,最终导致受害者的眼睛失明。


这种沃尔巴克体其实是一种细菌,能感染节肢动物,包括了绝大部分昆虫以及一些线虫。


*注:沃尔巴克体在科学家眼里绝对是别致的存在,它会使寄主的DNA发生改变,有证据证明,被沃尔巴克体寄居的雄蚊子变成雌性。



当然,区区沃尔巴克体自然还不必太担心。

抗生素可以消灭细菌,自然也能对付沃尔巴克体。


所以,使用抗生素成了治疗河盲病人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比如研究表明服用至少4~6周多环西素,就能有效地减少雌性沃尔巴克体的数量。


但它却不能杀死盘尾丝虫,更不可能完全消灭人体内四处游荡的微丝蚴,反倒容易造成私下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多环西素


无法消灭盘尾丝虫就依然不能根除问题,科学家们决定消灭盘尾丝虫的传播者——黑蝇。


这一行动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DDT当时刚刚被发明出来,但黑蝇很快就对DDT等杀虫剂有了抗药性。


但在随后的抗疫规划中,仍然选择用直升机喷洒针对黑蝇的其他类型杀虫剂,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飞机喷洒DDT


但是,这些杀虫剂一般都会在食物链的终端富集,最终使人中毒。

恐怕还不等杀虫剂的效果发挥出来,人类的身体就要扛不住了。


针对黑蝇的战役没有取得丝毫成绩,盘尾丝虫依旧在人类当中肆虐,更多人患了病。


而打破这一僵局的便是那两位诺奖得主——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大村智是一名微生物家,主要的工作是分离自然中存在的化合物。


就像我们普通人干一行会得一行的职业病,科学家们也不例外。


他会每天随身带着很多塑料袋,去到哪里都要顺手带一把土回来。


大村智


而威廉·坎贝尔则是美国化学界的传奇人物。


作为默沙东研究所的负责人,他精通于如何将实验室里医药的研究应用在实际情况中。


他曾领导或参与了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青霉素等的研发与大规模生产。


威廉·坎贝尔


二战期间,他还把青霉素进行商业化的生产,一举拯救了数万盟军战士的生命,也为了默沙东创造了高额利润。


1969年,坎贝尔从默沙东退休,结束了他32年的传奇职业生涯。


然而,他的科研之路并未因此中断。



随手刨土的大村智


1975年的一天,大村智顺手在日本东京郊外一个高尔夫球场刨了一袋土。


他一如往常一样将土带回去分析,竟从中分离出了一种全新的链霉菌属放线菌


于是,他将其与另外53个有活性潜力的菌株样本一同寄往合作单位默沙东研究所。


随后,他们将这种全新发现的化合物命名为阿维菌素




当时为了检测寄生虫蠕虫潜在化合物的一种新方法,坎贝尔的团队还对大村智的土壤样本进行了测试。


而测试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土壤里存在的阿维菌素,刚好能麻痹寄生虫,使其“瘫痪”。


之后,他们继续对这种阿维菌素进行结构修饰与活性测定,并进行了还原,这种还原产物也就是救人无数的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合成示意图


坎贝尔将伊维菌素用在不同的动物身上做试验,这一次不仅能够“瘫痪”寄生虫,而是可以直接杀死它们。


最为重要的是,不同动物的实验竟都获得了成功,发现伊维菌素具有惊人的广谱抗虫活性。


据统计,它可杀灭多种寄生虫,其效力比其他任何药物强100倍。



伊维菌素在1981年一问世就风靡全球,两年后成为了全球兽药业销量冠军,年销售额近10亿美元。


至此,伊维菌素也只是取得一场商业上的成功而已。


但实际上,早在伊维菌素的研发过程中,坎贝尔就注意到,它可以杀死马身上一种类似盘尾丝虫的寄生虫。


所以在取得伊维菌素上市后,坎贝尔和他的团队还在马不停蹄地研究它对人体的作用。



经过严谨的试验后,他们发现伊维菌素对于盘尾丝虫蚴的杀伤力非常有效和安全:


只需要很少的剂量,一年吃一次就足以杀灭体内所有的盘尾丝虫蚴,因此对人体很安全。


尽管搞不清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但通过严格的安评之后,伊维菌素终于获批成为人药,用于河盲症的治疗。




然而,坎贝尔意识到这千辛万苦试验出来的药物,是没有办法真正去治病救人的。


因为河盲症的高发地区,几乎都是极贫地区。


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就算是救命药,定价再低,需要它的人都依旧买不起。



于是,坎贝尔向当时默沙东首席执行官罗伊·瓦格洛斯博士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罗伊博士实施了大胆的捐赠计划,主动承担生产成本和科研经费。


他们还郑重承诺:“只要患者有需求,无论需要多少、用多久,默沙东都会免费提供这款新药。”


罗伊博士


但实际上,不论是坎贝尔还是罗伊都明白免费送药所承担的风险之巨大。


抛开不菲的制药成本不说,光是这免费药如何送到真正需要人的手里都是个问题。


那些极其贫穷的地区卫生条件很差也罢,就连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幸好,默沙东与WHO、世界银行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三者合力进行药品分发及运送等。


就这样,这种救命药才得以送到真正需要的人的手中。


这一送就送了28年之久,伊维菌素捐赠逾20亿剂,每年覆盖疫区超过2.5亿患者。


Mectizan造福了广大的贫困人口


在拉丁美洲的6个流行国家中,有4个国家的河盲症传播已被遏制,在5个非洲国家的9个地区的传播也同样被遏制,没有新病例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河盲症在2020年前后从地球上绝迹,可以说是继牛痘灭绝天花之后,人类医药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成就。



每当我们想去非洲旅游的时候,总被提醒有可能感染疟疾、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血吸虫病等一系列中国比较罕见的热带病。


若是河盲症就此绝迹的话,那一长串的名单又少了一个。



一种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无法治愈。


有人夜以继日的研究药品,帮助治疗,着眼于将疾病带离非洲。

也有人总想趁着危难中饱私囊,电影《铁线虫》里那样暗中屯药,借着民众恐慌心理高价牟利。


这些人难道不是比寄生虫更令人憎恶的吗?


*参考资料

river blindness.wikipedia

Stunned Nobel winner: ‘Is there some way I can verify this?’

布里奥妮·莫罗·克里布斯. 《邪恶的虫子》. 人民邮电出版社.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己获授权

猜你喜欢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13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