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
山东省济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白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 艺术家强调的“师法白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 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白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白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气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布出来。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他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他所体味的幸福仍然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了几页随身携带的词集子。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向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用“蓝宝石”和“绿翡翠”两个比喻,分别写出天空的湛蓝和山的翠绿,表达了作者对天晴景色的异常喜爱。
B. 文章写来到广场时,用“一片草场”和“几块乱石”突出其景致之简单,并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何为幸福思考。
C. 作者面对“冬日之日”真诚地发出了祷求,祈求自己成为冬阳一般的人,为所有无家可归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送去温暖。
D. 作者之所以望着回家的牧童心中怃然若失,是因为她要离开那片原野,回到大厦壁立、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的城市了。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善用对比。将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等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B. 文章腾挪跌宕。因访人不遇而信步徐行,享受郊野的阳光;友人归来后,作者却认为自己目的已达到,没再去看她。这样写使文章摇曳生姿,意味横生。
C. 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对郊野冬阳的描写。写上午树下的阳光,突出其温柔;写中午的阳光,突出其明朗;写下午的阳光,突出其宁静、恬淡和收敛。
D. 文章多用想象,意蕴丰厚。如想象往古乡野之人晒太阳的情形,生动、形象,给人以启迪;在黑茫茫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8. 作者并没有为天晴后的乡村景色作画,为何还要以“面晴”为题?
9.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算器:竹器。推毂:荐举。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 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 秩,原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 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 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邀请并酬谢宾客,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C. 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贬为平民。
D. 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2)“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14. 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玩雪梅有怀亲属
韩偓
北陆候才变,南枝花已开。
无人同怅望,把酒独裴回。
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
何因逢越使,肠断谪仙才。
[注]此诗作于天祐元年(904),诗人被贬于湖南醴陵。何因,怎么能够。逢越使,典出“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触景生情,既咏梅花又怀亲人,感情丰富,全诗语言清新明丽。
B. 首联写气候刚发生变化,而梅花已开上枝头,突出了一个“早”字。
C. 颔联写诗人独自饮酒,徘徊于梅花旁,却无人与之同赏,怅惘若失。
D. 尾联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被贬后思念远方亲人却无处诉说的痛苦。
16. 后人评价颈联“花与人兼而有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用“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用“______”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3)《报任安书》中表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汉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 的艺术形象。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____,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形成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 体现在汉字自身,____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比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____。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 ),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奇百怪 原型 既……又…… 锦上添花
B. 千姿百态 雏形 不仅……还…… 锦上添花
C. 千奇百怪 原型 不仅……还…… 画龙点睛
D. 千姿百态 雏形 既……又…… 画龙点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创造出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B.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成为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C.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使之成为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D.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呈现出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根据语言环境,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材料:莫言,男,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系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散文、小说等著作等身,尤以写小说见长。小说《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曾被多国翻译出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邀请莫言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说:
22.下面是某地为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学生在家上网课,学习状态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能够严格自律,学习有规划,按时作息;有的同学因在家上网课没有学习氛围,不习惯一个人独自学习;有的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没有老师的现场辅导与管束,很不适应;也有同学虽然有时想学习,但无奈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力太强,更不用说游戏了……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作为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将在下周学校网络升旗仪式上演讲,请你替他写一篇演讲稿。
作为高二(1)班班主任,针对所在班级部分同学的学习现状与认识误区,给全班同学写一封公开信。
一名职业为教师的学生家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准备与同学们来一场“云对话”,请你帮他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白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B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
2. C C项,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其它A、B、D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
3. D D项,“主体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4. 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效果: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
5. (1)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白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6. C C项,“为所有无家可归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送去温暖”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可知,这里“僵坐阴湿中无家可归的人”错误,应该理解为“心理灰冷、阴暗”的人。
7. D D项,“在黑茫茫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可知,“晴郊图”是作者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留下的心中印象。此处是作者的回想,即联想,而非想象。
8. ①“画晴”一词新颖别致,能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作者没有用画纸与色彩呈现画面,但是用语言文字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晴郊图。③与文中小孩“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的议论相照应,思路严密。④作者将晴郊图画在了“平整的心灵素宣上”,以“画晴”为题,有利于突出主题。
9. ①崇尚在自然与简单中享受幸福。置身郊野广场上,作者陶醉于阳光中的沐浴;回想往古年代村野之人公布幸福秘密的故事,让作者领悟到幸福来自于简单的生活。②向往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人生境界。将自己的浮躁和浅薄比作常使人厌恶、回避的“夏日之日”,表达了羞愧之情;将“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境界喻为“冬日之日”,表达了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之情。③喜爱并崇尚宁静、恬淡和收敛的生命状态。“日影稍稍西斜,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作者偏爱这一刻。
10. C
11. D D项,“用以补叙史事”表述错误。应为“用以议论史事”。
12. C C项,“后遭司马安诬陷”中“诬陷”一词没有依据,依据原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可知,郑庄所任用的宾客成为大司农承雇服役的人,拖欠了很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所以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
13. (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2)“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14. 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自赎,但
15. A A项,“全诗语言清新明丽”,全诗语言朴实直白。
16. “冻白”“香”既写梅花之颜色洁白、香气清测,又寓意诗人品性高洁; “雪为伴”“风是媒”既写梅花与雪为伴,风送幽香,又暗含自己被贬他乡孤独寂寞的遭际以及清高自守的情怀。
17. (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宝马雕车香满路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18. B 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结合语境中的“汉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理解,此处强调汉字笔画多种多样,但没有奇异的意思,故选用“千姿百态”。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语境说的是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象形文字未定型前的形式,根据使用对象,此处选用“雏形”。
既……又……,表示前后两个是并列关系。不仅……还……,表示意思进一层。语境中“汉字之美体现在汉字自身和“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两句是递进关系,故选用关联词语“不仅……还……”。
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画龙点睛:比喻在作文或者说话的时候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就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语境说的是越国剑器“在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的情况下,又“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这真是好上加好,美上添美。故选用“锦上添花”。
19. C A项,成份残缺,“现代设计意识”前应加动词“具备”。
B项,搭配不当,不是“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成为……文字造型装饰形式”,而是“使美术字成为……”。成份残缺,“现代设计意识”前应加动词“具备”。。
D项,搭配不当。不是“诸多现代设计流派”“呈现……文字造型装饰形式”,而是“使美术字成为……”。
20. ①汉字是线的艺术 ②载体材质的不同
21. ①莫言老师是山东高密人;②“系”应转换成“是”;③“著作等身”转换成“作品丰富”;④“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⑤“(曾被多国翻译出版)”改为“……等作品,曾被多国翻译出版”。
22. 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分类处理,其中不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的由相关企业加工成可利用的新产品供居民循环使用。
23. 这道作文题以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为具体内容,紧密贴合疫情之中学生网上学习实际命制,虽然没有审题障碍,但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强化具体情境的应用性考查方向,四项写作任务,“写作者”(或发言者)身份各不相同,读者(听众)对象也略有不同,目的要求自然有差别,这是写作前必须精准把握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材料主要罗列了部分中学生的认识误区,意在引导考生合理引入驳论的论述方式,采取立驳结合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