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新高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江苏扬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江苏省七市(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全球抗疫一方面展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另一方面,抽象的人道主义 ,以“人道主义”之名行污蔑抹黑之实。在境外政府、媒体中,不乏 的麻木不仁者, 的幸灾乐祸者,甚至污名陷害的包藏祸心者。
A.甚嚣尘上 洞若观火 普天同庆
B.炙手可热 隔岸观火 普天同庆
C.甚嚣尘上 隔岸观火 额手称庆
D.炙手可热 洞若观火 额手称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 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①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
②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
③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
④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
⑤雨如此逼近,如此亲切,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
⑥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
A.①⑤④③②⑥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②①⑤③⑥
D.④②③⑥①⑤
3.下列古代诗句中,与金榜题名无关的一项是( )
A.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送旧迎春一夜来,三元为首众情得。
D.明朝早赴琼林宴,斜插宫花谒至尊。
4.下列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贪婪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反成为他人的笑柄。
B.有些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C.多而滥不如少而精,一块名表胜过一筐的仿冒品。
D.拜金和炫富是一种时代病,也是精神缺钙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布衣传
全祖望
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为劲草先生,定海卫人,居庐江少喜读书,父母怜其体孱,稍节制之。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默识, 又恐灯影外泄,以被蒙之,不至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
己亥,海师大掠鄞之东都,先生奉母逃深山中,猝遇盗,盗见先生母丰硕,以为富家姬,用火熏之以索金。先生抱母大恸, 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旁一卒曰:“是孝子也,乞舍之。” 先生以是得生,自是作书甚苦, 先生久寓宝林,挈家依诸生徒间。
先生于经则《易》《书》《诗》《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抄:所称《劲草亭诸编》者也。而生平心迹所寄,尤在《防秋谱》一篇。尝曰:死后当尽取吾所著书,置石匣,藏之墓中,而是篇则可比之郑所南《心史》。《防秋篇》者,世俗斗牙牌之戏也,其中有所谓“至尊” 者,诸品皆不能抗。先生增置其色目,自天、地外,帝王、将相、四民,下至盗贼草窃之徒皆有之,而更以处士为至尊。
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然能为中流之一壶。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周郢山见之曰:“此胡文定《春秋传》也。”镇人乞先生修志书成,署名,力拒之。所著诗古文词,曰《痛定集》。
晚年居鄞城中,戊辰,年六十八,病卒。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而卒,存于伯兄家。已而伯兄亦病,亟贻书伊萬,令其取书以去。既至,伯兄又卒,其子勿与,已而鬻之他人,百方觅之,不可得矣。予之采诗也,求先生之集,遍访既无知者,仅从先生诸弟子所藏遗笺故牍,令李生昌昱汇为一卷,因诠次其可存者。至先生于诸经,最得意者莫如《春秋》,其自序云:“不佞垂老,忽若于《春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 顾其书已成四十二卷,而定、哀二公未毕,临没尚以为恨,今俱佚。
(选自全祖望《鲇琦亭集》,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师大掠鄞之东鄙 鄙:边境
B.诸品皆不能抗 抗:违抗
C.亟贻书伊蒿 亟:急速
D.因诠次其可存者 次:编纂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布衣名西,少时身体孱弱,父母因怜惜他的身体,不让他太辛劳,他就常常等到父母亲熟睡后偷偷地学习。
B.《防秋篇》表面看写的是民间斗牙牌的游戏,其实其中有深刻的寄寓,周布衣本人及他人对这篇文章都有很高的评价。
C.“处士”通常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周布衣认为他们能在世事变化多端的情况下,成为“中流一壶”,济世救民。
D.周布衣对《春秋》颇有研究,写成了四十二卷书称,遗憾的是春秋定、哀二公部分因史料缺失最终没有完稿。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抱母大恸,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
(2)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而卒,存于伯兄家。
8.劲草先生周布衣在为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雁
刘克庄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注]①刘克庄:南宋末爱国词人,②随阳:跟着太阳运行,指候鸟依季节而迁徙。避地:迁地以避灾祸。
9.结合上阕,简要分析“雁”的特征。
10.词作以“字字含愁”作结,作者“愁”的原因有哪些?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6)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8)青山一道同云雨,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送柴侍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个孩子的发现
[加拿大]巴尔特
自从那件意外发生之后,马克才发现,爸爸的爱是不用语言来表达的。
从十二岁那年起,马克的左眼眼眶上就留下了两条深深的伤疤,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标志了他的一段生活的结束——这还得从马克的爸爸约瑟夫讲起。
约瑟夫和儿子之间似乎总有什么隔阂。每逢星期天下午在邻居家里作客,虽说马克站的地方离爸爸最近,可是仅此而已,他从不肯把手放在父亲的手臂上。
约瑟夫不像其他父亲那样总逗孩子玩儿,他连刨土、种花用的小铲也没给儿子做过——其他在农场干活的爸爸可是常给孩子做的。
一天,约瑟夫看见马克正在西红柿地里埋几粒种子,就走过去问:“这是什么种子?”
马克可以回避其他任何人的问题,唯独对自己的父亲,他没有勇气撒谎,“是柑桔种子。”他说。
这些种子是马克在圣诞节前特意攒起来的——在新斯科舍省,柑桔并不常见。
“柑桔在这儿长不大!”父亲说道。
马克立刻觉得自己又笨又蠢——每次只要有父亲在身边,无论他在做什么有意思或是不寻常的事情,他都有这种感觉。当时当地,他似乎只能隐藏起真实的自己,而变得像父亲那样不苟言笑。
马克把种子刨出来,种到仓库后一块秘密的地方。
那件意外发生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晚上。这天马克在学校里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满脑子都是一个个离奇的情节,趁妈妈刷碗的工夫,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国王啦、游侠骑士啦以及他们那些令人羡慕的高尚事迹。
爸爸正等着挤牛奶,“时候不早啦,你还不快去把牛找回来!”他终于发话了——约瑟夫是从不命令儿子做什么事的。
牛!牛!马克心里想着,他正沉浸在幻想里,仿佛看见自己身披豹皮长袍,头戴钻石皇冠,就像个年轻国王一样!
“牛自己能回来吧?”他说,“昨天晚上它们是自己回来的。”
“今天这种天气,它们可不会自己回来。”父亲说。
马克只好出去找牛了,不过,他心里是很不情愿的,这点连约瑟夫也看得出来。
马克在牧场门口高声喊着:“噢——嚎!噢——嚎!”可是连一点儿牛铃的闪光也看不见;他沿着牧场的小路走到空旷地带,仍然不见牛的踪影。那匹叫彼特拉的马站在那儿,眼里满含忧郁地扫视着蒙蒙细雨。马克真不忍心看见彼特拉这副模样。他走过去,用手拍了拍它的臀部,马很不乐意地往旁边一闪。
彼特拉想单独呆着,可马克有一种欲望想抚摸它。他摸一下,马就躲一下;马克紧跟不放,又摸一下——彼特拉宽宽的黑色腰身向后一跃,蹄子就朝马克眼睛踢了过来。
马克一下子被踢倒了,可是又“刷”地站了起来,一摸脸,满手是血,他惊慌失措地喊叫着朝家里跑去。
约瑟夫听见儿子的叫声,赶出门来正望见马克一只手捂着脸朝这边跑来,他来不及卸下门上的横木,就一下子跳了过去——马克从没想到爸爸竟能如此迅捷——他一把将儿子揽在怀里,随即又飞奔回屋里。
邻居们闻讯赶来,一会儿工夫,屋子里就挤满了人。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马克自豪极了,觉得自己像一个在战场光荣负伤后被抬下来的国王。
医生嘱咐马克在床上躺两个星期,爸爸每天白天来看他一次,晚上睡前再来一次。马克左眼的眼窝越来越深,他总爱拿一面小镜子,仔细欣赏自己的眼睛,可一听到爸爸的脚步声,他就赶忙把镜子藏到被单底下。
马克终于又能出门了,他本打算去散步,可一大清早爸爸二话没说,一把抱起他来就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屋。
马克顺从地躺在爸爸的臂弯里。这是个普普通通的夏天的晴朗的早晨,可在他眼里,空气从没有今天这样明媚过,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和充满生机。
马克已经意识到,爸爸不是无目的地散步,而是想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爸爸抱着他,径直穿过田野,走下山坡,来到他上次埋柑桔种子的那块西红柿地里。
马克远远地就看清了爸想给自己看的东西,可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一张嘴,眼泪就要涌出来了。
在那片小园圃旁边,爸爸把马克放到了地上。小园圃的确很小,可是一垄一垄整整齐齐,看得出这不是用犁犁出来的——犁根本刨不了这么精细——这是用耙和铲开垦出来,然后又用手仔仔细细修整起来的;绿色的秧苗已经破土而出——爸爸一定是在马克受伤以后不久就开始这项工作了,可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以后这就是你的啦!” 爸爸对马克说。
“噢,爸爸,”马克慢慢地说,“这是什么呀?”
“是瓜苗,”爸爸说,接着又指指另一垄,“那边的是红胡椒。”
这简直跟种柑桔一样有意思!
“你还不知道吧,它们在这儿是能长大的。”爸爸又说。
马克没有说话,然而脸上显出了又惊又喜的快活神情。爸爸几乎是冲口而出地说道:“马克,那天我要是知道你会出事,就不会让你去找牛了,你能理解吗?”
马克一阵冲动,答非所问地说道:“那天你看见我受了伤,就直接从牧场的门槛那儿跳过来了,我没看错吧?你连横木也没卸下来,你是横越过来的。”无论是爸爸,还是马克自己,他们都体会出了这段话背后的含义。
爸爸背过脸去, 从他肩膀的耸动可以看出: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从那以后,马克懂得了,以后听到爸爸的脚步声时,他再也不必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了——永远也不必了。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男孩马克与父亲约瑟夫之间的情感变化,目的不在于表现成人意识,而是在于表现对儿童生活体验与生活评判的关注。
B.小说中“一听到爸爸的脚步声,他就赶忙把镜子藏到被单底下”的细节,说明马克对父亲的畏惧仍未消除,并有隐藏自我的心理。
C.本文环境描写少而精,如以“阴雨连绵”暗示主人公内心的“不情愿”,以“空气从没有今天这样明媚过”暗示人物心情的好转。
D.约瑟夫由一开始不支持儿子马克种柑桔到后来主动开垦小园圃,表明了他由漠视儿子的内心世界到想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的转变。
13.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请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科学与文学的互补
梁衡
我们研究科学文学,首先要弄清它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科学需要不需要文学,文学需要不需要科学?它们之间有无必要结合?
可以肯定地说,科学需要文学。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常见常用,须臾不可离开的,但要去理解它却很难。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工作,谁去管他天上行星的开普勒定律呢?早晨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谁还去探究这是水的表面张力呢?如果每见一个现象就要探出一个理,那就太累了。虽然不必人人去探究这些自然道理,但总得有一部分人去分工研究它,这样我们在大自然中才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而且科学家们已弄清的道理还应该在社会上普及,这样社会文明程度才会提高,但科学道理像一个内慈外严的师长,像一个一片忠心却又一脸冰霜的仆人,不怎么讨人喜欢。因此怎样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并让民众自觉接受,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学艺术的张力足可补科学道理的艰涩枯燥之憾。
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说,文学是人学,生死与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家因为工作的枯燥,便常被误解为感情的贫乏,一般来讲,实验室不是流血的战场,所以生死的考验、壮烈的牺牲也不多见,因此科学家的生活就更鲜为人知。长期以来,科学人物的地位总是不如政治人物高,科学家总是不如勇士、才子引起人的关注,这种观念的偏颇,必然会导致文化结构的畸形。对科学人物的事业和生活的反映,是科学宣传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又需要文学来帮忙了。
故立其业,必得其人,树起科学家的形象,塑造好他们的典型,吸引千千万万读者,这是对从事科学的人最好的奖赏,科学文学的熏陶也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科学家。而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也绝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枯燥贫乏,缺少起伏波澜。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其壮烈不亚于邱少云在烈火中献身;伽利略的冤狱达三百多年,教会对科学的压迫之烈,不亚于任何政治派别间的压迫;诺贝尔的爱情悲剧可以使琼瑶小说大为失色;而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斯塔克,投靠希特勒,对爱因斯坦的疯狂迫害,简直是秦桧对岳飞迫害的重演。只是因为科学真理的光辉常常掩盖了发现它的人物,那些简洁的原理一旦被世人确认,伴其发现过程的人和事就常被舍去。这些被舍弃的东西应该让文学去把他抬回来,对科学事业以后的发展却极有用。
从文学的角度说,文学每日每时都在寻找着真善美的东西,寻找着永恒的主题。作品为追求自身的生命力,总是寻找永恒的主题,寻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航标灯似的人物。这就是一些大的战争、事件、历史人物总是被百写不厌的原因。而科学真理的永恒及科学事件的影响,不亚于这些科学原理及历史事件。虽然岁月已过去千百年,但我们还在伽利略、牛顿所揭示的物理世界里,达尔文所揭示的生物世界里生活。这才是一个被忽略的永恒的题材,只是历史观的偏狭和这些题材难于驾驭,使一般作家不愿去涉猎,才造成科学文学的歉收。克服这层障碍,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作品附在科学真理的大树上,那么文学之藤就会蒙络摇缀,长青不枯的。许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如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就是例证。
科学领域中发生的人物、事件及其真理,与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的人物、事件、主题有相似之处,按照相似原理,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就意味着一种新事物的生长点。在文学和科学这两大学科间的广阔地带上诞生的科学文学,必然表现出杂交互补的优势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选自《论科学文学》,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多数人只关注现象,不探究其中的道理,探究规律的工作不需人都做。
B.外表严肃,内容艰深,使科学不易为常人接受,而科普类文学作品更具有亲和力。
C.科学家工作枯燥、感情贫乏,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太受关注,地位不如政治人物高。
D.里程碑式事件和航标灯式人物受作家青睐,但重要的科学事件和人物常不在其列。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的生活也有波澜起伏的一面,科学领域也像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有火热的斗争。
B.文学界对科学题材认识不足,能驾驭科学题材的作家少,都是科学文学丰收的障碍。
C.科学领域与文学领域既有很多相似点,又各有优势,因此,科学文学会有光明前景。
D.文学要恰如其分地定位自身,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于科学的大树,才能够繁荣发展。
17.文学和科学的互补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整个产业发展促进减贫过程中,国家主导的农村开发扶贫政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2年以来,中国的减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阶段,产业扶贫在扶贫大格局中的重要位置更为突出。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政府各项扶贫政策引导下,贫困户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售,或者通过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家庭收入快速增加。同时,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内生发展机制,能够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产业精准扶贫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协作机制,凸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强调贫困户的要素参与,有利于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与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政府“输血”的基础上培育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产业扶贫会影响贫困户的资本积累和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其生计策略选择,有利于长效脱贫。贫困地区只有通过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才能把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在的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自循环、再增长。产业扶贫是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缩短贫困人口由脱贫到致富,再由致富到小康的转变周期。扶贫产业的发展除了帮助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外,还可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在农村贫困地区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格局。
(摘自《中国人口科学》2019年第6期,有删节)
材料二:
材料三: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教育扶贫,破思想禁铜、造脱贫根基,启民智民心、生脱贫茎叶,激创新之举、洒脱贫雨露。切实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确保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产业扶贫是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攻坚克难,必须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多维扶贫的大格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等带贫主体,提高带贫覆盖面和带贫能力;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由“输血”转向“造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节)
材料四:
2016年初,吉林农业大学被确定为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的包保帮扶单位,学校领导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好田村有发展玉木耳产业的优势: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干旱少雨、光照时间充足,便于生产和晾晒;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呈弱碱性, 便于灌溉和提升木耳品质;当地剩余劳动力丰富,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 玉木耳本身不与农争时、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这些优势都为发展玉木耳产业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在农大师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在好田村落地生根。5年来,该项目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次,这部分人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年;该项目共覆盖贫困户125户,项目所得利润为贫困户分红,累计分红8万余元,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户均收入增加500元/年。
(摘自《吉林日报》2020年5月7日,有删节)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推进,到2012年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889万人,扶贫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B.按照1978年国家贫困标准,2007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首次降到两千万以下,贫困发生率比1978年下降29.1个百分点。
C.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D.产业扶贫中,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玉木耳产业能在好田村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国家主导的农村开发扶贫政策,在整个产业扶贫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B.材料二中两个贫困线标准不同,但1978年到2005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相同。
C.产业扶贫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也需要贫困群众自身努力。
D.高校无论是在教育扶贫,还是在产业扶贫中都可以贡献智慧,发挥积极作用。
20.根据材料一,产业扶贫的意义有哪些?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治标易,治本难,标本兼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中有的人热衷治标,有的人注重治本;有的事需要先治标后治本,有的事必得先治本再治标……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前面的话题是“江南的雨”,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下句应以“雨”衔接,排除AB;再比较C项和D项,因为前句②的话题是“瓦”,而③“那些瓦垄和瓦当”与②保持了话题的衔接,故②后衔接③,排除C。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尤其是选项中的重要意象,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要求选出“与金榜题名无关的一项”。
A项,“桂折一枝”,意思是登科及第。与金榜题名有关。
B项,“春风得意”,指进士及第之事。与金榜题名有关。
C项,“送旧迎春”,指的是春节。与金榜题名无关。
D项,“赴琼林宴”“斜插宫花”都指的是登科及第。与金榜题名有关。
故选C。
4.B
【解析】
【分析】
A项,“反成为他人的笑柄”没有依据;
C项,“一块名表”“一筐的仿冒品”于文无据;
D项,由漫画中人物的表情可知“拜金和炫富” 于文无据。
故选B。
5.B
6.D
7.(1)先生抱着母亲十分悲痛,扑灭了火,希望用自己来替代母亲受刑,贼人于是便挥戈砍了他右手的中指,他受伤几乎要死了。
(2)周西在宝林的得意弟子叫方伊蒿,周西曾经想把留存的书稿交给他,还没来得及就去世了,书稿保存在伯兄家。
8.治学勤奋,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勇于批判。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抗:匹敌、抗衡。句意:其他各个阶层都不能和它抗衡。
故选B。
6.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春秋定、哀二公部分因史料缺失最终没有完稿”错误,原文“而定、哀二公未毕”,说的是鲁定公、鲁哀公的事情还没整理完毕,没有说春秋定、哀二公部分的史料缺失。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大恸,十分悲痛;斫,砍;殊,死。
(2)高弟,得意弟子;遗,留存;卒,去世。
8.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周布衣在为学方面的特点:“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嘿识, 又恐灯影外泄,以被蒙之,不至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概括出治学勤奋;“先生于经则《易》《书》《诗》《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抄”概括出涉猎广泛;“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然能为中流之一壶。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概括出见解独到;“不佞垂老,忽若于《春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概括出勇于批判。
参考译文:
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他为劲草先生,浙江定海卫人,居住在庐江。少年时喜爱读书,父母怜惜他体弱多病,对他稍加约束。于是先生偷偷地藏火于书房,等到父母熟睡后,再重新点灯默默读书,又担心灯影外泄,用被子蒙在灯上,不到鸣叫三遍不停止,时间长了他的被子被烟熏黑。
己亥年,海军大肆截掠鄞州东部边境,先生伺候母亲逃到深山中,突然遇强盗,强盗见到先生母亲体态丰硕,以为是富家女,就用火熏烤她来索求金银。先生抱着母亲大为悲伤,扑灭她身上的火,希望用自己代替她,贼人于是挥刀断他的右手的中指,他几乎死了。旁边士兵说:“这是孝子,请求放过他吧。”先生因此得以活下来,从此写作更加刻苦,先生久居宝林,带着家人依靠学生们为生。
先生对于经书,就效法《易》《书》《诗》《礼》《春秋》《孟子》,都有相关的图解,对于史书,就效法《史记》《汉书》,都有自己的评论说明,对于文集,就效法唐宋杜甫韩愈等诸位大家,都有所抄录:就是被称作《劲草亭诸编》一书的。而他一生内心情感的寄托,尤其体现在一篇《防秋谱》里。他曾经说:我死之后应当把我一生所写的书都取来,放到石头匣子里,把它们收藏到坟墓中,而这篇《防秋谱》则是可以跟郑所南的《心史》相媲美的。《防秋谱》,写的是世俗中赌博的事,其中有所说的“至尊”的,其他各个阶层都不能和它抗衡。先生增设它的色阶层目,从天、地以外,上至帝王、将相、四方百姓,下至盗贼草寇之徒都有,而更是把处士列为至尊。
有的时候,世事变化多端,天、地、帝王都不能支配,唯独只剩下处士能收拾残局,从而突然之间能够成为中流一壶。先生亲自为它作说,文章很是奇特。周郢山见了之后说:“这就是胡文定写的《春秋传》啊。”镇上人请求先生在新修的志书上署名,他极力拒绝。他所写的古诗文词,命名为《痛定集》。
晚年居住在鄞城中,戊辰年,他年龄六十八岁,得病去世。周西在宝林的得意弟子叫方伊蒿,周西曾经想把留存的书稿交给他,还没来得及就去世了,书稿保存在伯兄家。不久伯兄也得病了,把书赠给方伊蒿,让他拿了书离开。方伊蒿到了之后,伯兄又死了,他的儿子不给,不久就卖给他人,方伊蒿多方寻找,没有找到。我在采集诗歌的时候,寻找先生的文集,找遍寻访很多人之后也没人知道,仅仅从先生诸位弟子收藏遗留的旧的信件中,让李昌昱汇编成为一卷,于是就诠释编撰了那些值得遗留的文章。至于先生对于诸经的文章,最得意的没有比得上《春秋》的,他自己作序说:“我行将年老,忽然好像对《春秋》很有心得,觉得唐宋明诸位儒生的学说,都不合乎圣人的心思,好像以前都在睡梦之中,到今天才恍然大悟。”只是他的书已经编成四十二卷,而鲁定公、鲁哀公的事情还没整理完毕,临近去世还以此深为遗憾,现在都散失了。
9.品质高洁,起于微远而不只为“稻粱求”;善于谋划,避雪趋日躲鸣镝;随遇而安,不理归兴占沙洲。
10.国遭战事;避地他乡;亲友相隔;音信不通;思念家乡。
11.(1)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萧关逢候骑(3)轻拢慢捻抹复挑(4)望帝春心托杜鹃(5)莫笑农家腊酒浑(6)寻常巷陌(7)见小利则大事不成(8)明月何曾是两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负、萧关、候骑、轻拢慢捻、挑、腊、浑、巷陌。
12.D项,“表明了他由漠视儿子的内心世界到想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的转变”错误,不支持儿子马克种柑桔是因为那块地不适合种植柑桔,不是对儿子的漠视;“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之说于文无据,主动开垦小园圃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表达方式的转变。
13.主要以马克的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多侧面展示儿童心理与成长;采用倒叙的方式叙事,使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对比,叙事过程中将约瑟夫的前后行为进行对比,将马克的前后心理进行对比,表现人物的成长;叙事语言平缓,对话简洁,富有艺术张力。
14.对童真童趣的赞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父爱的颂扬,对和谐父子关系的赞许,对感悟真情的肯定。
15.C项,“科学家工作枯燥、感情贫乏”错误,原文说的是“而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也绝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枯燥贫乏,缺少起伏波澜”
16.D项,“文学要……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于科学的大树,才能够繁荣发展”错误,原文“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作品附在科学真理的大树上,那么文学之藤就会蒙络摇缀,长青不枯的”是就文学与科学的关系而言,“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之说不合文意。
17.科学普及需借助文学克服艰涩枯燥,科学家形象需要文学去塑造褒扬,文学在科学中可以找到永恒题材。
18.A
19.B
20.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增收脱贫;有利于长效脱贫,加快致富小康步伐;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