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按要求填空。
(1)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______________》)
(3)《论语七则》中曾子谈及君子的志向、责任和品质要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拙著奉上,不吝赐教
B.您的文章有几处不妥,我斗胆加以斧正。
C.您的大作已拜读,几处存疑,特致函垂询。
D.当年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1)关于“大数据”有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呔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
(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虛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3.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
B.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
C.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消灭史家的”虚构”呢?
D.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
6.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7.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鳞瓦上的乡愁
陶方宣
(1)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秋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烟雨,雨水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2)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黑瓦白墙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深处的隐痛,它总在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棕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断角牛。
(3)鱼鳞瓦是江南的家常,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鱼鳞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建筑上的点缀,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指向东方。
(4)我在写作此文时,雨又下起来了,但这是红尘万丈的商业都会,没有鱼鳞瓦供它敲打,就是在乡村,农民们盖房子也不再用鱼鳞瓦了,就用水泥钢筋浇注。鱼鳞瓦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我说不上,但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国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8.第②段中“地理”和“心理”两个词语前后不能颠倒的理由是____。
9.根据文章信息,印证第②段中“(乡愁)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这句话。
“无法根治”
“传染病”
10.第③段中划线句“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用了比喻,其中包含着作者情感和思想。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鱼鳞瓦”是文章的线索,“乡愁”由此展开。
B.作者内心的“疼痛”是来源于故乡的“封闭”和“凋残”。
C.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故乡有着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
D.文章超越“鱼鳞瓦”的形式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
E.文章第④段写到没有“鱼鳞瓦”的“商业都会”时颇有遗憾。
F.文章情理互现,让读者深受感染的同时又引发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12.余光中曾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面两个文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请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消逝
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口口。
1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景,画面变幻多姿,生动可感。
B.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对夜的感受。
C.诗中“竹”与“涓滴”“野”与“飞萤、水鸟”照应。
D.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15.本诗题为“倦夜”,全诗却不着一“倦”字。请对此作出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青主善书画
(1)傅青主徽君山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哺至昳,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缽,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2)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颕。以僧无行,不许。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塗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此三字授僧,榜于门。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沈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谓俟月上东向
(2)急取水为之浣濯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骈两几(____)
A并列的马
B骈文
C整齐
D并列排放
(2)遂掷笔搓纸而辍(____)
A停止
B拿出
C撤销
D拆除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轻为人作 急取水为之浣濯
B.秉烛为之 吾欲之南海何如?
C.以僧无行,不许 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
D.傅笑而许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
20.第(2)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B.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C.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D.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21.第(2)段中通过傅山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傅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ƒ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⑤,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喜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ƒ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22.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和 等两类人。
2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4.《慕贤》第①段结尾处的( )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请说明其理由。
25.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②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①段提出论点,第②段加以论证。
26.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① ,《慕贤》篇多用② 。
27.作文
棋子是有限的,共有三百六十颗。可是古今中外,从无一盘棋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有限的棋子,创造出无限的变化。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晋代衣冠成古丘 梧桐更兼细雨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B项,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用于“我”,使用不当。
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错误。
D项,惠存:敬词,谦词,意思是请保存。用于“我”,使用不到。
故选A。
3.“除了上帝”,更强调是(所有)人类,这样将“大数据”的功能绝对化或夸大了大数据的功能,有极度夸大或强调的作用。
4.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管控人,挤掉人主体地位的情况。人的主体性被大数据侵犯。
5.C
6.B
7.①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②接着作者辩证地论述了大数据的优点和极度化后的危机,并指出现实中人类已经出现只相信数据的初步理念。③作者指出了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故事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④最后作者认为要运用故事,保留、创造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获得主体性发展。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词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分析词语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词不离句,根据句子的内容分析词语的作用,此题句子要强调“数据”的作用,可知“除了”强调“所有人类”,故意夸大强调。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异化”,结合“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分析,此题注意句子中的“这些情况”到底是什么,通过分析可知指前文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等分析,注意文章下段解释的句子“‘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分析选项内容,C项正确。故选C。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错误。原文只是说“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选项把“如果”的内容变为“现实”。故选B。
8.“地理”指具体的故乡,“心理”指精神上的皈依,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理”上的乡愁比“地理”上的乡愁更强烈,更迸一层。所以前后不能颠倒。
9.“无法根治”:“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圈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传染病”应天齐的版画、张继的《枫桥夜泊》感染了人;乡愁在文人身上一代一代相传。
10.“眉”和“月”喻“鱼鳞瓦”的美好,同时表现其文化意蕴。
11.BC
12.《鱼鳞瓦上的乡愁》:文中的乡愁已经突破了个人的体验,成为群体的生命感受。《乡愁》:从个人遭遇上升到两岸人的民族情感。
13.律诗
14.D项,“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错误。应该是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此诗前六句描写夜晚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宿鸟等景物;后二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总结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诗人爱国忧时之意旨。
15.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16.(1)等;(2)清洗
17. D A
18.A
19.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
20.D
21. 与甲某断绝交情 刚正不阿。
【解析】
1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俟”,结合句意“说等到月上东方”分析,译为等。
(2)“濯”,结合句意“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分析,译为清洗。
17.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
(1)“骈”,结合“两几”分析,是拼了两张几案,应该译为并列排放。故选D。
(2)“辍”,结合“掷笔搓纸”分析,是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应该译为停止。故选A。
18.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替、给。
B项,代词,指作画这件事;动词,到。
C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故选A。
19.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谂”,深知、熟知;“善”,与……交好,关系好;“啖”,利诱,引诱;“以”,介词,用;“啖以重金”(状语后置句);“遽”,突然、冒然;“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报”,回报;“既”,后来;“沽”,买。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自握笔”修饰限制“书”,是自己那笔写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第二个“书”是动词,写的意思;“拉弃”是撕毁丢弃的意思,两个前后的动作,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
故选D。
2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结合第二段内容分析。抓住“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以僧无行,不许”等分析,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表现了傅山刚正不阿的性格。
参考译文:
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好拿着蜡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朋友站在远处偷窥,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傅青主笑着答应了。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22.①人主(君王、帝王、治理天下的人)②子孙(晚辈、无心于学的年少之人)
23.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运用鸿鸾能够飞越高空,靠的是翅膀之力;渊中之龙一飞冲天,必有云雾相随。由此得出: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以浅寓深,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24.感叹号(!)。原因:该句“安”“可不”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属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25.D
26.①整句(骈句、骈体句)②散句
【解析】
2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_等两类人”,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分析,所以招纳贤者使用人才是君主的重要事情。“人主”应该“贵贤”;结合“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分析,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子孙”应该“慕贤”。
2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明确论证方法,结合语句分析,点明效果。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鸿雁和鸾凤能升上高空,靠得是双翅的力量。潭中的虬龙能够在天上飞翔,是以云雾为阶梯。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结合“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分析,由此得出: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以浅寓深,形象鲜明。
2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设题的内容,结合内容分析判断所用的标点符号。结合“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用“安”“可不”的反问形式表达强调之意。故使用感叹号。
2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错误。结合“建洪勋必须良佐也”分析,主要强调建立宏大的勋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
B项,“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错误。第一篇没有事实论证。
C项,“没有记述作者经历”错误。结合《慕贤》第二节内容分析,写了作者经历。
故选D。
26.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______,《慕贤》篇多用_____”,常见句式种类:根据表达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主语的性质分:主动句、被动句。根据结构的繁简分:长句、短句。根据语体风格分:语句、书面句。根据句式整齐分:整句、散句等。结合文本内容“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等分析,《贵贤》篇多用整句;结合“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等分析,《慕贤》篇多用散句。
【点睛】
参考译文:
抱朴子说,舍弃轻便的船只而去徒涉不见边际的湖海,不能认为一定会渡过去。没有好的辅佐之臣,而追慕隆盛太平的局面,没听说能够成功。鸿雁和鸾凤能升上高空,靠得是双翅的力量。潭中的虬龙能够在天上飞翔,是以云雾为阶梯,所以招纳贤者使用人才是君主的重要事情。而建立功勋成就事业,是才智杰出之士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喜欢太平安定,而忽略智谋之士,和想要去远处却丢开骏马,有什么区别呢!
选拔丘墟园圃中被阻滞的人才,提举被遗漏的隐逸贤者,让职务能全部发挥他们的才能,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称。这是国君对待贤良人士的办法,为公昼夜勤奋工作,对职务尽心竭力,进谏善言弹劾恶人,知道的事无不去做,这是臣子报答知己君主的态度。世上有隐逸的臣民,而没有超凡拔俗的君主时,世人可做合时宜的退隐而不必忧虑国事,国君不可能没有臣子而治理好国家。因此傅说,吕尚不急切于显达,是因为修养德行具备了,就轻视天子与诸侯。而商高宗周文王做梦都想得到贤者,是因为建立宏大的勋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
①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
②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