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山东日照高二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精品讲义集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山东德州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山东新高考作文集锦(10篇)

山东2021六校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试题 语文含答案

山东日照一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章丘一中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德州一中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11青岛市即墨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山东日照市高三第二次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山东日照高二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

(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认为,虽然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

B. 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

C. 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故而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

D. 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多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依然能保持高度稳定,这与我国中央一元统辖的治理结构不无关系。

B.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C.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D.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

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是( )

A.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

B. 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

C.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

D. 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

4. 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组织全文。②首段总述“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提纲挈领地提出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的角度;然后分别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开具体论述。

5. 同:二者都属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

异: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而材料三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错,原文的表述是“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并非指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选项曲解文意。

C项,“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错,原因应该是“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

D项,“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错。选项扩大范围,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黄河流域的考古遗址不能反映“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自古以来”错。选项扩大范围,“自古以来”应改为“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融合。

C项,“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错。选项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范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的特点。

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结合首段“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可以看出,首段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首先综述黄河文化的特点“内涵丰富、历史深远”;

然后根据第二段“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分析可知,是从文明的诞生展开论述。

根据第三段“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第四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分析,这两段是从文化基因的养成展开论述。

根据第五段“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第六段“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分析可知,这两段是从“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开具体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结合材料二的标题“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材料三的标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知,二者都属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

不同点:

结合“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分析可知,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

结合“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 “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 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 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

C. 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 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

8. 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9. 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项,“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错。“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这一处环境描写是在三个孩子去郑州的路上的景物和氛围,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作为父亲,对女儿卖房卖车的行为不太理解,同时也有担心和心疼,情感较为复杂。考生要通过老张的言行来揣摩这些内容。

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可知,通过对老张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可以看出老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同时也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由原文“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可知,老张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属于小说结尾段,考生既要从常规的作用题角度,即内容、结构角度思考,又要判断属于哪种结尾,思考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等起到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的内容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了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以及义演的结果是捐献了一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斗机。这些从叙述手法上看是补叙。这样写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丰富了常香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她舍家卫国的形象;二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这些,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另外也可以从情节表现手法的角度,说明结尾丰富了情节叙述手法,使得小说叙述更灵活丰富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指官职的调动或升官,本文取前者意。贵右贱左,故称贬官为“左迁”。

B. 赭衣,在古代是囚犯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

C. 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年号等来指称。

D. 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叔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严谨廉洁为追求,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赵王看重。

B. 田叔忠诚侠义,不惧死亡。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阴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时,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

C. 田叔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赞赏。

D. 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姓;又故意不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2)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4)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14. 田叔替景帝调查袁盎被刺杀的事情,景帝为什么称他“大贤”而任命他为国相?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竟是如此对待您,请求您准许我们造反。

(2)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3)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

(4)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14. 因为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了梁王有罪责;又给皇帝处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当的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维护国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常从入苑中”的主语应该是“相”,前面句子的主语为“鲁王”,“相”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C项。

“暴”,暴露的,“常”修饰“暴”,就是常常坐在露天地里,两者不需要断开,“常暴坐待王苑外”的主语其实也是“相”,承前省略了,“常”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

句意: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项,“本文取前者意”错误。结合“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分析,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文中是升官。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胜过朝廷所有大臣”错,原文用“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不是“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先后”也错,结合“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分析,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事”,侍奉;“备”,完备,周全;“遇”,对待;“乱”,作乱,造反。(2)“会”,恰逢;“发觉”,阴谋或罪迹等被察觉,表被动,被发觉;“群臣反者”,“反”修饰“群臣”,定语后置句。(3)“端”,发端,萌芽;“谓”,认为;“贼”,伤害;“自贼者也”,正常语序为“贼自者也”,宾语前置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4)“君自爱也”,正常语序为“君爱自也”(宾语前置句);“亏”,使动,使……受损害。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分析,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抓住“具得其事”分析,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了梁王有罪责。

结合“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分析,通过田叔和皇帝的对话内容分析可知,田叔让皇帝不要过问梁王的事,原因分析很周全,田叔给皇帝处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当的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维护国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正直苛刻,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赵王臣下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就进言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多位百姓主动找他,状告鲁王夺取财务的事情。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终究不肯去休息,说:“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说:孔子用称赞口气说“住到这个国家一定参与它的政务”,这样的话说的也是田叔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 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 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 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16. 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③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④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

C项,“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错误,诗歌颔联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所以,颔联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回答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可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作答。①思念友人。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颔联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颈联中“幸不折来伤岁暮”一句中的“伤岁暮”三字,表现了诗人的人到暮年的感伤。③思乡之愁。“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可见颈联还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④忧国忧民。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一年一度梅花开放,时间流逝,诗人渐渐白发,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结合注释“时值安史之乱”,可见诗人离开家乡是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漂泊他乡,这些愁绪都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思念友人、暮年之伤、思乡之愁、忧国忧民是诗人“白头”的主要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建设强国梦的重大责任,在《论语·泰伯》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作者认为“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见贤思齐焉 (4).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鸿雁长飞光不度 (6). 鱼龙潜跃水成文 (7). 自伐者无功 (8). 自矜者不长 (9).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0).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弘毅、贤、度、潜跃、矜、庶、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胜质则史 史:浮夸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整体有序

B. 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 譬如平地 平:平整的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D. 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意思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先要让自己的家整齐有序”。齐:使……整体有序;

B项,天下归仁焉,意思是“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归:称赞;

C项,譬如平地,意思是“比如填平洼地”。平:填平。

故选D。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臣子之不孝君父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②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C. ①凿户牖以为室 ②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D. ①知者不惑 ②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连词,表转折,反而。

C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D项,①助词,的人;②助词,表判断。

故选A。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④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上。⑤在这种情形下,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答案】①“都”“双双”重复赘余,保留一个。③成分残缺,“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句末加“的现实”。⑤搭配不当,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双双”就是指两者都,所以和前面的“都”重复赘余,二者留一个。

③“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中“正视”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以在“持久战”后添加“……的现实”。

⑤“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搭配不当,“侥幸心理”应是“摒弃”,应为“淡化……意识,摒弃……心理”。

21. 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日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当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答案】中国超级稻亩产创造新纪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对于新闻类材料,首先看导语,如这段新闻的第一句话就是导语,基本概括了全部内容;接着提取这句话的主干,“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都是修饰语,“中国超级稻”才是主语中心词,保留;“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是对其意义的叙述,因其项目名字太长,保留下来容易超字数,可先略过;“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可提取主干“亩产创造新纪录”,二者合为“中国超级稻亩产创造新纪录”,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髓所在。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③“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年近六旬、身患渐冻绝症的张定宇院长,在金银潭医院这个病毒风暴中心,带领全院上下,打响了战“疫”第一枪。

请综合上述材料,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