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文写作:理顺材料间关系,整合关键词成句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高考作文:用好人称著华章

2020年12月最新全国各地模拟作文及最佳立意选编

引导四个“认识”凸显素养导向

《想想与走心》作文审题立意与写作示例

“文明的韧性”与“中国的脊梁”作文分析与范文佳作


理顺材料间关系,整合关键词成句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写法指导


这是多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各材料含义的基础上,理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准确把握,是总分、并列,还是因果、条件等,需要仔细考虑。


三则材料的理解并不难,材料一中朱熹的意思是“读书”要“专注”,材料二中鲁迅的意思是读书要“广泛”,材料三中叶圣陶的意思是读书不能固执死板,要“灵活”,而如何将此三个关键词统合在“读书”这个核心话题下,是立意的关键。“专注”侧重的是对“读者”精神状态的要求,“广泛”侧重的是对阅读选材范围的要求,“灵活”侧重的是对阅读方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自由组合,如:读书需要专注和广泛,如此方能避免死读书、钻牛角;专注、广泛、灵活,读书方能大成;等等。


应试作文成败的关键还是在分析说理上。写作者可以在为什么读书需“专注”,选材需“广泛”,不够专注不够广泛的后果等等上落笔分析,如此分析论证,难度较低,便于举例;也可以综合分析为什么避免读书钻牛角的前提条件是专注和广泛。总之,要言之成理,还要言之有据。


文章结构完整,就不能缺少对措施、方法的思考讨论,因此,在充分论述原因之后,需要对如何做到“专注”“广泛”,如何避免固执拘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并辅以材料强化说理。


三、习作展示

我心向书,书香自来


沈欣瑶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10)班


古人常说“人间有味是青灯”,但并非所有阅读者都能品味出读书的“有味”,更多的人是食而不知其味。唯有用心,并且广泛涉猎,才能使阅读达到灵活的境界,从书香中获得裨益。(首段提出观点,将命题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合乎逻辑地组合在一起,且与题目呼应。但是观点的逻辑不够严密,且提出得较为突兀,还是建议概述命题所给材料后再提出观点。)


如果看《三国演义》只是为了分辨好人与坏人、忠臣与奸雄,看《唐·吉诃德》只为了笑笑那个绅士疯狂的怪行,又能够获得什么呢?既然不是“句读不知”者,又怎能将阅读看得如此轻松,只图一乐而不专注于发掘更深层的内涵呢?读书也许可以慢读,但一定如朱熹言“绝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他们读书的动机与方法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好处了,无法登堂,更别提入室了。(强调读书要“用心一也”的作用,但没有“导”,即分论点,直接引述材料,显得突兀,材料和論点融合的“评”自然显得不够充分。)


再观另一类人,对书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固执己见,偏安一隅,不去尝试别的书本,不去接受别的见解,如同为自己挖了大坑,将别的书籍效法秦始皇那样,全都焚毁得一干二净,对已取得的微不足道的见解沾沾自喜,只贪图自满于自己小小天地的阅读者如同斥鷃笑鲲鹏,坐井观天一样封闭。(分析阅读面窄的后果——固执己见,但缺乏翔实的材料,且材料与分论点的逻辑不甚合理。)


只能粗浅游离地阅读的人的审美和情趣,只会越来越粗浅低俗,即使能够阅读,也失去了耐心以及洞察力,只是识字而未觉醒的稚子,更不能灵活地使用,而偏安的人就越来越远离他们阅读的本性,成为孔乙己那样迂腐的儒生,要么成为读书只为功名财富的掮客,高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他们的修养与品格并未真正地通过读书而升华,甚至“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类真正的读书人会痛恨他们的行为。(此段意在分析死读书的后果,但表达不够连贯,经不住推敲之处较多。)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论是专注的阅读还是广泛的阅读,最终都希望达到一个灵活的学以致用的境界,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灵活自如而不钻牛角尖,就如《文学讲稿》中要求学生们做的那样,不仅要有多角度的思考,还要用艺术的语言加以分析、理解。细节的发现来源于专注,联想的构成离不开积累,对于我们而言,阅读是一个相伴一生的过程,把它当作娱乐消遣、当作获利工具,都是对阅读轻率的看法。(措施分析,不够具体和可操作性,一观点一材料才是论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心向书就要回归到阅读本身,我们能从阅读中获取什么就取决于我们对阅读的态度,只有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才能看到花开嗅到书香。(结尾点题,不是简单地重复开头的观点,有一定总结提升。不足在于表达不够精细,且没有意境上的提升。)


【点评】  


审题立意方面,此文观点合乎题目要求,能将命题所给材料的关键词进行合乎逻辑的整合,所拟题目含义清楚、合题。篇章结构方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对专注、广博、灵活的因果分析分别有指向明确的论证,但在逻辑上有提高余地,且关键词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材料语言方面,五则材料内容比较丰富,结合材料进行的分析论证也表述得比较清晰,古今中外都有涉及,遗憾的是取材较为单一,均为文学方面的素材;语言总体流畅,亦有生硬之处,如文中画线处,“书香”的意象没有很好贯穿全文。总体而言,此文具备所有要素,给阅卷者以较为合题规范的印象,故而打分为45。


【升格建议】 


首先还是要重视对立意的提升,通过对观点的陈述,将命题所给材料进行合乎逻辑又便于分析的整合,如:读书须专注且广泛阅览,方能避免钻牛角,才能嗅得书香、获得裨益。原作中在转述材料上的问题是稍显陈旧、选材范围单一,且表达不够顺畅,因此不妨利用骈偶、对比、排比等修辞进行表达上的美化和内容上的充实。


四、修改稿呈现

我心向书,书香自来


朱熹言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专一方能记诵于心;鲁迅说读书当如采蜜,意指阅读面要广;叶圣陶则要我们切勿死读书。三位先贤看似各有所指,实则相互关联:读书须专注且广泛阅览,方能避免钻牛角,才能嗅得书香、获得裨益。


读书可作消遣,但只为消遣何必读书?书中虽未必有“黄金屋”,可一本好书必有其妙处,而书中之妙,不专注则不可得。读《三国演义》可以辨忠奸知兴替,看《聊斋志异》可以分人鬼识善恶,而在信息化的現代社会,无数的网文网剧,同样可以用浅阅读深娱乐来替代。全身心投入阅读之后,细细品味之余,我们既能亲睹皇叔孔明的君臣相得,见证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更能感受到元末汉家儿郎驱除鞑虏的豪情;我们既能感动于书生狐妖的跨界爱情,更能感受到蒲松龄对世情冷暖人心善恶的洞察和入木三分的刻画。


自古文人相轻,主因当然是文人的孤高自傲,可也与其固执己见、缺少包容心有关。而固执己见的根源,往往是抱残守缺、坐井观天。对从阅读中获得的微不足道的知识沾沾自喜,却又不接受别的见解,敌视新的思想,这很难说与阅读面窄没有关系。毕竟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只满足于自己小小天地的阅读者,他的人生境界与嘲笑鲲鹏的斥鷃实无本质不同。如采蜜那样读书,才能拓展眼界,开阔心胸。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少读书人将书读死,深究原因,会发现与浅阅读少思考轻实践脱不开干系,这才有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当然,我们在嘲笑孔乙己知晓“茴”有四种写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戕害。死读书,毁灭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很可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应该是读书的最高目的。要成为一个专注、广博又不钻牛角的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的“仁者”,那就首先需要阅读热情,苏舜钦斗酒佐《汉书》已成佳话,说明读书成癖必有所得;还要摈弃门户之偏见,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说明胸怀宽广必有所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而这,除了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环境的保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书无止境,但道路就在脚下,我心向书,书香自来。从阅读中获取什么其实取决于我们对阅读的态度,让我们专注、包容吧,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


【点评】  


修改稿在原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达的连贯性和文采的提升,以及结构的整体性。文章起笔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景又新鲜的名言警句,倒不如从概述材料入题。需要注意的是,对命题所给材料的概述,绝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对材料的再理解与重组,需要与文章的观点高度一致。因此,修改稿用“看似各有所指,实则相互关联”将材料概述和观点表述联系起来。


分析论证环节,引述材料时,相对不够新鲜的材料,如果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不妨在表达形式上动脑筋,如运用骈偶句或排比句组合多则材料,一来显得语言更加生动,二来也使得材料更显丰富。同时,为避免分析与材料脱节,在段落的结尾需有针对引述材料的议论,命题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应当尽可能地反复出现。


很多写作者对措施分析不够重视,事实上,没有措施分析的议论文,就不是结构完整的议论文。而且措施分析既要全面,也要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文章前半部分的论证分析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这毫无疑问是使阅卷者加强印象的重要环节。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总结提升不是与开头的简单呼应,更要有思想认识乃至精神境界的提升,故而结尾将“读书”提升到“做人”,但这只要点到即可,毕竟800字的文章,从容量上,只需“一文一主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