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讲义集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三语文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021江苏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江苏高二上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2021江苏高二上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1江苏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江苏省G4学校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新高考江苏省七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南航苏附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行语反映着时代的方方面面,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      ),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它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       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       ,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       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       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瞬息万变   超越   总而言之   聚集

B.日新月异   跨越   归根结底   汇聚

C.瞬息万变   跨越   归根结底   聚集

D.日新月异   超越   总而言之   汇聚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克服困难个人才能在其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社会才能进步

B.克服困难个人才能在其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C.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D.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社会才能进步

3.下列填在文中波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

②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

③其选择各有不同。

④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

⑤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

⑥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A.①③②⑤④⑥B.⑤④⑥①③②C.①③②⑤⑥④D.②①③⑤⑥④

 

 

二、选择题

4.“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小满已过枣花落,夏叶食多银瓮薄。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A.④②①③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④②③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姓徐氏,名枋,字昭法,江苏长洲人。父忠节公汧,崇祯戊辰进士,官谕德。南都立,迁少詹事。乙酉六月,苏州破,衣冠投虎丘新塘桥下死。

先生弱冠,举崇祯壬午乡试。忠节公将殉国,先生号泣欲从死,忠节曰:“吾不可以不死,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自是,隐居终其身,足不入城市。初避地汾湖,已迁芦区、迁金墅,往来灵岩、支硎间,终于涧上草堂。后人就草堂立祠祀焉。

先生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性峻洁,键户不与人接。书孙过庭,画宗巨然,间法倪、黄,自署秦余山人。海内得其遗墨争宝之蔡毓荣慕其名具书币属其友人通意却之。汤文正抚吴,屏驺从、徒步造门者再,卒不见,叹息而返。所往来,惟寿民及莱阳姜实节、昆山朱用纯、山阴戴易、门弟子吴江潘耒暨南岳僧洪储数人而已。

先生耐寒饥,不纳人一丝一粟,惟洪储时急而周曰:“此世外清净食也”。尝绝粮数日,黄九烟造之,出画扇俾鬻于市,无售者,比曰:“此黄九烟诗画也”,乃得银数钱归。

先生豢一驴甚驯,通人意,日用间有所需,则以所作书画卷置簏于驴背,驱之。驴独行及城闉而止,不出一步。见者争趣之,曰:“高士驴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备而纳诸簏,以为常。康熙三十三年卒,年七十有三;遗命不受吊。商丘宋荦时抚吴,以不得一致赙襚于先生为憾。

所着《居易堂集》二十卷,文辞健拔,无一谀墓酬应之作。

子文止、文行,有父风;早卒。

(《国朝先正事略·选卷四》,[清]李元度)

[注]①簏():竹箱。②闉(yīn):门。③宋荦(luò):人名。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投虎丘新塘桥下   正:整理

B.孙过庭              法:仿效

C.出一步              阑:擅自

D.惟洪储时急而之        周:周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得其遗墨/争宝之/蔡毓荣慕其名/具书币/属其友人/通意却之

B.海内得其遗墨/争宝之/蔡毓荣慕其名/具书币/属其友人通意/却之

C.海内得其遗墨/争宝之/蔡毓荣慕其名具/书币属其友人通意/却之

D.海内得其遗墨/争宝之/蔡毓荣慕其名具/书币属其友人/通意却之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辰,天干地支之一,顺序为第五位,用来纪年。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

B.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成年礼,戴帽以示成年。源于周朝的“冠礼”。

C.乡试,又称秋闱,第一名称“会元”。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D.赙襚,赠助丧家的财物。在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绝粮数日,黄九烟造之,出画扇俾鬻于市,无售者。

(2)先生豢一驴甚驯,通人意,日用间有所需,则以所作书画卷置簏于驴背。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秀才东游

马戴

羁游年复长,去日值秋残。

草出函关白,云藏野渡寒。

鸿多霜雪重,山广道途难。

心事何人识,斗牛应数看。

(注)①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标题既交代了人物及其去处,也点明了诗歌送别的题材。

B.诗歌的首联点明了季节,也写出了杜秀才此前经历的漂泊岁月之久。

C.中间两联选取了“草”“云”“霜雪”等典型景物,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整首诗寓情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伤之情。

10.联系全诗,概括杜秀才“心事”的具体内容。

 

 

五、句子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高山仰止,__________。(司马迁《孔子世家》)

(2)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3)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钟鼓馔玉不足贵,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6)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卖血的男人

余华

这天晚上,许三观和一个年过六十的男人住在一起,那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穿着破烂的棉袄,黝黑的脸上有几道被冬天的寒风吹裂的口子,怀里抱着两头猪崽子走进来,许三观看着他把两头小猪放到床上,小猪吱吱地叫,声音听上去又尖又细,小猪的脚被绳子绑着,身体就在床上抖动,他对它们说:“睡了,睡了,睡觉了。”

说着他把被子盖在了两头小猪的身上,自己在床的另一头钻到了被窝里。他对许三观说:“现在半夜里太冷,会把小猪冻坏的,它们就和我睡一个被窝。”

看到许三观点了点头,他嘿嘿地笑了。他告诉许三观,他家在北荡的乡下,到百里来,是来把这两头小猪卖掉,他说:“百里的价格好,能多卖钱。”

最后他说:“我今年六十四岁了。”“看不出来,”许三观说:“六十四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

听了这话,他又是嘿嘿笑了一会儿,他说:“我眼睛很好,耳朵也听得清楚,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力气比年轻时少了一些,我天天下到田里干活,我干的活和我三个儿子一样多,就是力气不如他们,累了腰会疼……”

他看到许三观盖了两条被子,就对许三观说:“你是不是病了?你盖了两条被子,我看到你还在哆嗦……”

许三观说:“我没病,我就是觉得冷。”

他说:“那张床上还有一条被子,要不要我替你盖上?”

许三观摇摇头,“不要了,我现在好多了,我下午刚卖了血的时候,我才真是冷,现在好多了。”“你卖血了?”他说:“我以前也卖过血,我家老三,就是我的小儿子,十岁的时候动手术,动手术时要给他输血,我就把自己的血卖给了医院,医院又把我的血给了我家老三。卖了血以后就是觉得力气少了很多……”

许三观点点头,他说:“卖一次、两次的;也就是觉得力气少了一些,要是连着卖血,身上的热气也会跟着少起来,人就觉得冷……”

许三观说着把手从被窝里伸出去,向他伸出三根指头说:“我三个月卖了三次,每次都卖掉两碗,用他们医院里的话说是四百毫升,我就把身上的力气卖光了,只剩下热气了,前天我在林浦卖了两碗,今天我又卖了两碗,就把剩下的热气也卖掉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呼呼地喘起了气,来自北荡乡下的那个老头对他说:“你这么连着去卖血,会不会把命卖掉了?”

许三观说:“隔上几天,我到了松林还要去卖血。”

那个老头说:“你先是把力气卖掉,又把热气也卖掉,剩下的只有命了,你要是再卖血,你就是卖命了。”

“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许三观对那个老头说:“我儿子得了肝炎,在上海的医院里,我得赶紧把钱筹够了送去,我要是歇上几个月再卖血,我儿子就没钱治病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说:“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他连个女人都没有娶,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

那个老头听了许三观这番话,连连点头,他说:“你说得也对,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做人已经做全了……”

这时候那两头小猪吱吱地叫上了,那个老头对许三观说:“我的脚刚才碰着它们了……”

他看到许三观还在被窝里哆嗦,就说:“我看你的样子是城里人。你们城里人都爱干净,我们乡下人就没有那么讲究,我是说……”

他停顿了一下后继续说:“我是说,如果你不嫌弃,我就把这两头小猪放到你被窝里来,给你暖暖被窝。”

许三观点点头说:“我怎么会嫌弃呢?你心肠真是好,你就放一头小猪过来,一头就够了。”

老头就起身抱过去了一头小猪,放在许三观的脚旁。那头小猪已经睡着了,一点声音都没有,许三观把自己冰冷的脚往小猪身上放了放,刚放上去,那头小猪就吱吱的乱叫起来,在许三观的被窝里抖成一团,老头听到了、有些过意不去,他问:“你这样能睡好吗?”

许三观说:“我的脚太冷了,都把它冻醒了。”

老头说:“怎么说猪也是畜生,不是人,要是人就好了。”

许三观说:“我觉得被窝里有热气了,被窝里暖和多了。”

于是,许三观得以一夜安睡。

(节选自《许三观卖血记》,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三观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只想靠卖血去度过难关。

B.许三观的形象十分饱满,既朴实坚韧,又卑微可怜,小说写出了这个小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苦痛与挣扎。

C.北荡乡下的老头是怕猪冻着才让小猪睡入被窝,后来是怕许三观冻着又让小猪给他取暖,这些情节写出了人不如猪的社会现状,引发了我们关于人性与兽性的思考。

D.余华通过两位父亲无法用流汗钱来给孩子治病,都只能通过卖血钱才能救儿子的命来对那个特定的年代进行审视与批判。

13.“来自北荡乡下的那个老头”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探究许三观卖血这一事件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第七

江弱水

①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Noalis)有句名言:“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诗也如此。席勒在《诗歌的力量》(1795)一诗中说,诗如神秘的精灵,使俗世的事务暂时抛开,让浮世的欢乐沉静下来。诗会引领人们回到往昔幸福的屋檐下,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回到家。

②钱钟书在《说“回家”》一文中,把诺瓦利斯那句德语中的乡愁(Heimweh)更准确地译成“思家病”,并且说:“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百喻经》曰:“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我们在人世间历尽了风雨,尝够了辛酸,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穷则反本,于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乡的岁月、童年的时光,心理上即刻像回到母亲的怀中,被环绕,被呵护,获得一种彻底的安全与信托。

③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暖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举鲁迅的例子吧,他可不是什么乡愁的人物,对故乡一生爱恨交织,但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却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

④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幕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⑤诗是乡愁,因为诗也是一种抚慰人心的软力量,像尼采所说的历史一样,具有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plasticpower),能够将过去的、陌生的东西与现在的、亲和的东西融为一体。诺瓦利斯也说过:“个体生活在整体之中,整体也生活在个体之中。只有通过诗,才可能产生最高的同情与合力,以及有限与无限的最紧密的联合。”有关整体性(totality)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乡愁所指向的古希腊文化的特征,它在现代的丧失,我们后面还要再说。现在要说的是,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与原有的整体重新结合。

⑥诗就是引领我们走向还乡的路,并最后让我们回家止歇。同样喜欢字源学的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说过一段经典的话: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守护那达乎极乐的有所隐匿的切近之神秘,并且在守护之际把这个神秘展开出来,这乃是返乡的忧心。

⑦如果检视一番中西诗史,返乡的忧心确实是一个重大的主题。《诗三百》里有思乡之情的篇什据说超过五十首,虽然无法确认,但比重很高是肯定的。《古诗十九首》中有六七首都是满怀的乡愁。而一说到唐诗,人人都会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沧浪诗话》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其实何止唐诗如此,宋元明清莫不如此。既然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乡愁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个说起来没完,也没必要,因为两千多年古典的乡愁,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基本上不怎么变。变是在二十世纪,乡也出了问题,愁也出了问题。

⑧从世界范围来说,二十世纪的政治和全球化造成了无数人的背井离乡。这些政治难民、经济移民、文化游民,怀着从母体撕裂的伤痛,彷徨挣扎于祖国与异国、母文化与在地文化之间,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而焦虑。这些有着双重外在性的离散者,既不被故乡人承认,也不受移居国接纳。他们对故国和故乡情感之错综复杂,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昔游子怀乡的那种单纯的恋慕和渴望。本来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人哀叹:“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日,复我邦族。”“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请父。”这是《小雅·黄鸟》,朱熹说是“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其怀乡之情表现得分外酷烈。

⑨但现代的异国流亡者,面临的处境不是此邦之人善不善待、善不善处的问题,而是漠然无视,了不相干。

(选自《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的诞生只缘于感伤的行旅,诗引领我们走向还乡的路,让我们回家止歇。

B.乡愁如同历史具有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

C.乡愁在中西方哲学里表现出其整体性,指向古希腊的文化的特征,现代已然缺失。

D.乡愁从时间范畴、世界范畴上来说,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没有太大变化。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题新颖,就“诗是一种乡愁”这一论点,以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逐层分析诗对于个体的意义。

B.诗如哲学,像历史,文章采用类比论证,彰显了诗、历史、哲学都具有抚慰人心的软力量。

C.文章以“鲁迅的例证”来论述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

D.文章集中论证了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与原有的整体重新结合。

17.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与诗歌都是一种乡愁,如同神秘的精灵,是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B.因历尽风雨,尝够辛酸,穷则反本,我们会不由思念起家乡的岁月、童年的时光。

C.诗歌联合了个体与整体的生活,联合了有限与无限,产生了最高的同情与合力。

D.因为守护那达乎极乐的有所隐匿的切近之神秘,而返乡能够解决这一忧心的问题。

 

 

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少年的你》上映后,在各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均出现了“现象级”的刷屏,引发舆论对校园欺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获得多方积极评价。

首先,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市场反应。票房方面,《少年的你》上映首日破2亿元;截至10月31日,突破8亿元,居同期院线电影首位。

在新浪微博的数据表现方面,《少年的你》引发热烈讨论,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10月31日,微博话题“少年的你”阅读量达37.1亿次,讨论量达219.3万次;#电影少年的你#阅读量达49.8亿次,讨论量达5944.7万次;“少年的你影评”阅读量达3.9亿次,讨论量达13.5万次。

截至10月31日,在豆瓣网电影页面,该片获得8.4分的评分,共有35.7278万人参与评价;在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评分9.5分,共有100.3万人参与评分。

其次,电影获得主流媒体关注与点赞,形成二次传播。人民日报发文称,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欺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欺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

新华社评论栏目“辛识平”发表评论文章《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指出,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在一些学校,欺凌现象可能被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也正因如此,影片中女主角那句“谁能帮我”的痛切反问,才会格外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摘录《〈少年的你〉热映:照亮校园欺凌灰色地带需多方合力》)

材料二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电影中,当小北对陈念说出这句话时,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

而相比于有形的暴力,无形的暴力同样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回想一下,被同学起外号,被同学揪辫子,被全班同学嘲笑或者排斥,自己的东西被藏起来甚至扔掉,这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小事”其实都是校园暴力,而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家长和老师也把它当作小朋友之间的玩闹。

面对暴力,多少孩子选择保持沉默,日复一日痛苦忍耐,只为能够等到离开的那一天;又有多少孩子在沉默中爆发,逾越理智与法治以暴制暴,让校园欺凌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

近日,一个小男孩在视频中给家长出了一份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三个灵魂拷问“什么是校园暴力”“孩子被欺负家长有什么责任”“家长怎么做才能防止孩子遭受校园暴力”,让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个话题知之甚少,答非所问,甚至不知所措。

一些家长过分追求成绩、才艺的同时,却忽视了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一些家长让孩子“习武防身”,却忘记告诉孩子要面对暴力要及时向法律求助。

2012年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2016年6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与暴力的指导意见》包括3大方面11项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2017年11月,11部委联合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18年,依据国务院指导性文件,各地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

(摘录自张菌菌《“少年的你”,如何远离校园欺凌?》)

材料三: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少年的你》贡献了热词“融梗”

这部影片根据玖月晞的小说改编,但由于影片部分桥段与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多部作品内容相似,上映后被指责有“融梗”嫌疑,引发热议。

易中天还在微博上发文点评,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

事实上,梗来源于“哏”,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融梗,即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

不过,近年来,因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络上出现过好几次针对“融梗”定性的集体讨论。但到底是“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摘录《<少年的你>融梗引热议》)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的你》是典型的“现象级”电影,才能带领如此风潮,既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又更新我们的词汇库。

B.“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少年的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C.《少年的你》引发舆论对校园欺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获得多方关注,足以显示出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D.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在中学时期都遭受过欺凌,没有欺侮过他人或者没被他人欺侮过的人,几乎没有。

19.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孩子在沉默中爆发,逾越理智与法治以暴制暴,让校园欺凌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

B.因为被同学起外号,被同学揪辫子,……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所以我们身处其中不自知,校园欺凌隐秘而无所谓。

C.因为一些家长过分追求成绩、才艺,忽视了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第一时间抚慰孩子的忧伤。

D.因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所以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20.面对校园欺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根据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九、名著阅读

21.阅读下列《红楼梦》中节选的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填空。

(1)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叫(人名)者与了黛玉。(第三回)

(2)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她‘’(人物别号)了,不知你们觉得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第三十七回)

22.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则《论语》中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性格特点。

(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第七》)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第十七》)

 

十、材料作文

2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0月27日,歌手林俊杰在结束镇江演唱会后,因为身体不适前往医院就医。随后有部分微信截图流出,显示有疑似医护人员公开了林俊杰的就医信息,并在朋友圈售卖林俊杰使用过的注水包和吊水枕头。这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18年,林更新在北京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时,被医护人员公开了病历资料。医护人员还擅自将林更新的“婚姻状况”一栏由“未婚”登记成“已婚”。

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

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选择恰当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将雪比喻为梨花,应该是“大雪”;

②小满已过枣花落,夏叶食多银瓮薄,诗中有“小满”,可见应该是这个节气;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有“露”和“白”,应当是“白露”;

④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出自白居易的《惊蛰》,可见节气应为“惊蛰”。

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应是④②③①。

故选D

 

5.D

6.B

7.C

8.(1)(先生)曾经断粮好几天,黄九烟拜访他,(先生)拿出画扇,让他到集市卖,没有卖出去的。

(2)先生养了头很顺服的驴,(驴)通晓人心。有时需要日用品,就把创作的字、画卷轴放在竹箱里,摆在驴背上。

(3)恰巧项伯要救张,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项伯趁机用言辞向项羽解释。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惟洪储时急而周之”,意思是“只是洪储和尚有时着急接济他”。周:接济。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天下人得到他留下的字画,争相珍藏它们。蔡制军蔡毓荣仰慕他的名声,准备了信件、财物,托他的朋友表达心意,(徐先生)推辞(拒绝)了。

“慕其名”和“具书币”的主语都是“蔡毓荣”,“具书币”是动宾结构,应在“具书币”前断开;排除CD

“其友人通意”是“属”的宾语;“却之”的主语是“徐先生”,应在“却之”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第一名称‘会元’”错,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会元”是指会试的第一名。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绝,断;造,拜访;俾,让;鬻于市,状语后置句;售,卖。

2)豢,养;通,通晓;置,放。

3)会,恰逢;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因,趁机;谕,晓谕、告诉,这里引申为解释。

参考译文:

先生姓徐,名字叫枋,字昭法,江苏苏州人。父亲忠节公徐汧,是崇祯帝戊辰年进士,官任谕德。南明建立,升任(太子府)少詹事。乙酉年六月,苏州失陷,整理衣服帽子,在苏州虎丘新塘桥投水而死。

徐先生成年时,考中了崇祯帝壬午年乡试的举人。忠节公将要以身殉国,徐先生大声哭泣,想要而跟着(父亲)死,忠节公说:“我不能不死,你长大了,终身做农民也可以。”从此,终其一生隐居,人没有进过城。起初到汾湖避难,不久搬迁到芦区,又搬到金墅,往返于灵岩山、支硎山之间,在光福涧边的草堂去世。后人在草堂边建立祠堂祭祀他。

徐先生和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被称为天下三大遗民。本性品行高洁,闭门不出,不和人接触。书法仿效孙过庭,画作效法巨然和尚,有时仿效倪瓒(珽)、黄公望,自己署名秦余山人。天下人得到他留下的字画,争相珍藏它们。蔡制军蔡毓荣仰慕他的名声,准备了信件、财物,托他的朋友表达心意,(徐先生)推辞(拒绝)了。汤文正担任苏州巡抚,摒退侍从,两次步行到门上拜访,最终没有见到(徐先生),叹息后回去了。(徐先生)交往的,只有沈寿民和莱阳姜实节、昆山朱用纯、山阴戴易、门下弟子吴江的潘耒,以及南岳的理洪储和尚几个人罢了。

徐先生能忍受寒冷、饥饿,不接受别人的一块布、一粒米,只是洪储和尚有时着急接济他时,先生说:“这是俗世之外清净的食物。”(先生)曾经断粮好几天,黄九烟拜访他,(先生)拿出画扇,让他到集市卖,没有卖出去的,等到说“这是黄九烟的诗画”,竟然得到几文钱回来。

先生养了一头很顺服的驴,(驴)通晓人心。有时需要日用品,就把创作的字、画卷轴放在竹箱里,摆在驴背上,赶它走。驴独自赶到城门就停下了,不擅自出城一步。看见的人争着打趣他,说:“高人的驴来了!”赶紧取下卷轴,把所需要的日用品按照先生所说的,准备好,把它们放在竹箱里,(大家)觉得很平常。康熙三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留下遗言不接受吊唁。商丘人宋荦当时做苏州巡抚,把不能送一点钱财衣物为先生办理丧事当作遗憾(认为不能送一点钱财衣物为先生办理丧事是遗憾。

(徐先生)所编著的《居易堂集》有二十卷,用语刚健挺拔,没有一篇为死者歌功颂德、应酬的作品。

儿子叫徐文止、徐文行,很有他们父亲的风范,(但)早早地去世了。

 

9.C“视听结合”错。“草出函关白,云藏野渡寒”,“函关白”是视觉描写,“野渡寒”是触觉描写,故此句是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

10.①羁旅漂泊;②怀才不遇;③行路艰难;④离别友人。

11.景行行止    不义而富且贵    吴楚东南坼    但愿长醉不复醒    竹喧归浣女    孤城落日斗兵稀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坼、喧、纤、皎”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2.C“写出了人不如猪的社会现状,引发了我们关于人性与兽性的思考”错,这些情节主要是表现哪个特定年代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底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的人性美。

13.①北荡乡下老头的处境衬托了许三观的贫苦、卑微。②北荡乡下老头和许三观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北荡乡下老头对许三观做出的善良举动,给这个悲苦的故事以温暖的色调。④特定年代里有很多人和许三观一样,卖血的经历是一代人悲苦生活的缩影。

14.①对底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的人性美的赞美。②对有着悲苦命运的人民的关怀与同情。③对造成苦难命运的特定年代的思考与批判。



 

15.B

16.A

17.D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缘于”错误。原文是“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并未说乡愁只缘于感伤的行旅;

C.“中西方哲学”错。原文是“有关整体性(totality)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乡愁所指向的古希腊文化的特征,它在现代的丧失”,可见这是西方哲学的特征,不包括“中国”。

D.“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没有太大变化”错。原文是“两千多年古典的乡愁,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基本上不怎么变。变是在二十世纪,乡也出了问题,愁也出了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二十世纪的政治和全球化造成了无数人的背井离乡……他们对故国和故乡情感之错综复杂,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昔游子怀乡的那种单纯的恋慕和渴望”,可见无论从时间范畴还是世界范畴,乡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与以前有了不同。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总分总的结构”错。文章结尾“但现代的异国流亡者,面临的处境不是此邦之人善不善待、善不善处的问题,而是漠然无视,了不相干”,是针对第八段生发的感慨,并没有呼应开头,因此不是“总分总”的结构。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为……而返乡能够解决这一忧心的问题”强加因果。原文是“守护那达乎极乐的有所隐匿的切近之神秘,并且在守护之际把这个神秘展开出来,这乃是返乡的忧心”,二者是阐释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故选D

 

18.C

19.B

20.①儿童方面: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欺凌勇于向家长学校表达,遭受欺凌,理智冷静,不可以暴制暴;②家长方面:陪伴孩子成长,引导教育孩子要面对暴力要及时向法律求助;③学校方面:积极引导,合理规范,严格约束学校的小霸王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④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法律规则,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因果倒置,“《少年的你》是典型的‘现象级’电影”是结果,不是原因。

B.“《少年的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错,原文“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D.“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没有欺侮过他人或者没被他人欺侮过的人,几乎没有”说法绝对化,原文“这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小事”其实都是校园暴力,而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家长和老师也把它当作小朋友之间的玩闹”只是强调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忽视这种校园欺凌问题。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错,原文“这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小事’其实都是校园暴力”“无形的暴力同样具有巨大的杀伤力”说的是这些事常常被人忽略,而不是“无关紧要”。

 

21.(1)鹦哥;(2)蘅芜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的识记能力。

本题是《红楼梦》的阅读,语段(1)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叫鹦哥,林黛玉进贾府以后,贾母让鹦哥去服侍黛玉,从此,鹦哥就成了黛玉身边最重要的大丫头。

语段(2)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前文探春给林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雅号,此处是李纨封薛宝钗作“蘅芜君”。

22.①平等谦虚(谦逊)。②率真和善(正直诚实)。③心胸坦荡(光明磊落)。④知错就改。

【详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2)孔子说:“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3)孔子去了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说:“过去的时候我曾经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就会懂得爱人,小人学习礼乐之道就会容易使唤。’”

孔子说:“学生们,子游的话是对的,前面我说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