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佛山一模高三语文8篇标杆作文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作文改卷标准
一、完成写作任务:
1,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1: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其中两人,或三人都写,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最高不超过30 分。
2,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2: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刘备”,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且离题。最高不超过25分。
3,是否完成文体要求:发言稿格式(改卷以“称呼”为统一标准),未完成,总分扣 3分。
4,是否完成核心写作任务:未能体现“鉴古知今”主题,不能判为 50 及以上的分数。(参见标杆文四、五之间的区分)联系现实
5,是否完成隐含写作任务 1:未能体现“最欣赏”这一比较逻辑,或未能体现“权衡取舍”这一过程,不作为必要判分依据,但判 50 以上的文章应该有所体现。体现”最”
二、文章论述的核心:
1,能紧扣材料事件,分析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即具体体现“鉴古知今”这一主题,可判 54 及以上,(参见标杆文一、二)
4,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浅显,内容单薄,即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鉴古知今”二者之间也缺乏内在逻辑,生拉硬拽在一起,不判 45 及以上。(参见标杆文六)
5,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逻辑混乱有偏差,价值观模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判 36 左右。(参见标杆文七)
6,文章开篇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有所分析,但之后开始脱离材料,无边无际,自说自话,更不能“知今”,判 36 以下。(参见标杆文八)
三、文章完成度:
1,文章完整,但字数不足:600 至 800 字,正常给分,按照距800 字,每差 50 字扣 1 分;600 字以下:600 字 30 分,500 字 25 分,400 字 20 分,300 字 15 分,200 字 10 分,100字 5 分,只有标题 2 分。
2,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不足:600 字以下,按上一条“600 字以下”给分;600 至 800 字判 30-32 分。
3,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足:36 分左右。
标杆文一:57 分(24+23+10)
读三国,借古悟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表我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的一些想法。面对曹操之兵强势南下,孙刘联合亦是大势所趋,相较孙权、周瑜二人,诸葛亮的表现最令我由衷敬佩。
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在强敌南下之时,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往东吴进行联合抗曹的游说。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对天下人安危记挂于心,没有身临危险仍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又何能在危难面前接受使命呢?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这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抗疫天团,他们在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里响应国家号召,把“为国”与“为民”装在心中,肩负起保卫中国人民健康的使命,以面罩护卫服为盾牌,以专业知识与满腔关怀为利剑,临危受命驰援武汉,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危难面前,用责任心与勇气筑造起坚实的城墙,捍卫他们的心之所向。同学们,诸葛亮那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又是否打动了你们?
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时,诸葛亮肯定对天下之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战争的背景进行了综合评估,他深知曹操虽兵力强盛,但毕竟北方之兵不习水战,长途征战必水土不服。而孙,刘地处南方,虽力量微弱,但共同联合则足以拒曹。在当今,21 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撕裂美国,脱欧累垮英国,恐袭威胁法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拥有分析时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时局里层出不穷的危险与挑战。其实,不仅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有分析问题,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应对各个学科有充分的自己认知,正如诸葛亮在分析各个势力兵力战斗值时一样,我们也应对自我能力有全盘的分配与认识,各位同学,这一方面你们又是否认同呢?
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诸葛亮面对的孙权是敌亦是友,而相较于苦苦恳求与强硬胁迫孙吴来联合抗曹,诸葛亮运用的是激将法,将关乎对方重点利益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从而利用对方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灵活运用以及创新亦是当今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在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囿于传统的思路,而被他们蒙蔽了我们发现题目要害之处的目光呢?尝试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来达到解题的目的吧!
同学们,古时的人物和故事释放出智慧的光辉,对如今我们做事看问题有许多可贵的启示,读三国,借古之道,知悟现今之事。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审题精准,有三大优点:其一,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以发言稿的形式,呼应了“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言的情境,较为清晰明确地回答了题目的问题,并紧紧围绕“鉴古知今”的主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诸葛亮对今天的借鉴,联系自身实际,谈得非常具体。其二,观点独到,思维清晰,结构谨严。阐述诸葛亮为什么值得欣赏,“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三个角度的回答清晰独到。其三,材料使用灵活自然,对话感强。“知今”的材料论据准确有力,从全国抗疫天团到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再到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视角多变,表达灵活。由三国讲到当今的现实价值,再又回到听众的身份进行交流,对话感和现场感很好,这也是本文最突出的亮点。
标杆文二:55 分(23+23+9)
做心有大局的领航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做一个心有大局的领航人,在通读三国史后,我认为其中的领导者——孙权,最值得欣赏。若无孙权执大局之举,领航东吴,也不会有联刘抗曹之决策。
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往是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大国成功的关键与核心。从孙权的领导决策中,我们可以从中悟得身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德与智慧。
首先,身为领导者,需要有知人善用之智慧。孙权在此决策中不仅利用了自己的得力战将周瑜,还借了诸葛亮一臂之力,巧妙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为我所用,这正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相互依靠也成了千古佳话,太宗多年来一直将魏征喻为“明镜”,任凭魏征进尽忠言,指其过失,他都欣然接受,最终促成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由此可见,领导者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带领一个团队走向成功。反之,若是无法协调人力资源,便会使团队的优势丧失殆尽。
其次,身为领导者,需要有能屈能伸之气度。领导者的本意并不是一个人的理念决定团队之成败,若是如此,便可完全照个人思想行事,无需团队了。所以,仅凭个人观点处事一意孤行,实为自私自利的表现,再看孙权,身为一个领导者怎能轻易为他国使臣所动摇?这么做岂不是大失脸面?他却没有计较,而是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更改决策,这实在体现了他的胸襟与气度。看近代中国共产党又何尝不是这样?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亦或是民族被侵略危急存亡之秋,两党之争相较之下,已不值一提,我党放低了姿态,与昔日的敌人团结起来,朝着共同一致的目标携手合作,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最后,作为领导者,需要有当机立断之决心。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认为其中也包含了抓准机遇的智慧。若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反会失去良机,一去不返。孙权在最后的时机中斫案立誓,联刘抗曹,这便是一种当机立断的决心体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也体现了机遇的重要性。同样的我们也应学会沉住气,耐得住寂寞,沉淀下来把握内涵,再抓住最后的关键机遇,纵身一跃。中国的发展史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数十年前,中国看似默默无闻,实际上却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与综合实力,数年后抓住全球化的浪潮与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最终实现了经济腾飞。
同学们,倘若我们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有掌舵人应有的智慧、气度与决心,像孙权一样,心有大局,以小我改变大我!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
【点评】
本文以“领导者心有大局”为核心立意,从“知人善用、能屈能伸、当机立断”三个方面论证了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的素养,对材料中人物品质概括准确。主体段落能紧扣材料,就事论事,分析孙权在联刘抗曹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智慧,并能联系古今领导者的相关论据深入分析,体现了作者较丰厚的素材积累和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国共合作”“中国的发展史”等论据的使用符合“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主题,使历史事件具有了时代价值。不足之处是分析人物时未考虑材料中强敌压境的情境设置。总体来看,本文是一篇审题立意较为准确的考场作文。
标杆文三:52 分(22+22+8)
鉴古知今效孔明
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掩史沉思,曹操大军压境之际,纵有周公瑾力主抗曹,不畏强敌之谋略,孙仲谋权衡利弊斫案立誓之胆略,我最欣赏的,还是不负使命,洞悉时局的诸葛亮。就其才略,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认识与思考,鉴古知今,不妨一效孔明。
不负使命,终成千古佳话,这是跨越古今的担当。
酌古,孔明只身赴东吴,力挽狂澜。曹操统一北方,部众何其强大,大军南下,逐刘备,势不可挡。岌岌可危之际,诸葛亮被刘备派往东吴,游说孙权联手抗曹。倘若诸葛亮不是那个胸怀天下,致力于兴复汉室的孔明,倘若他并未拥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试想,他又如何能担此大任?东吴方面存在着主降主战两种声音,孙权举棋不定,诸葛亮想必也深知此行非易,可他还是毅然前往,给历史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斟今,使命担当,是我辈今人助国家富强的精神底色。我们这一代人,欣承历史变革的重大节点,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与三国之群雄逐鹿何其相似。而今美国之科技战、“卡脖子”正力图扼杀共和国迈向科技强国之契机,我们又如何能不效孔明之使命担当,勇担时代使命,助推国家富强?又如何能不效孔明之使命担当,助成赤壁佳话,让国家矗立于强国之林?
剖析时局,运筹帷幄之才,这是跨越古今的才干。
鉴古,孔明循循善诱,终促孙刘联合。是的,孙吴方面不乏主战的将领,譬如周瑜,但孙权仍在观望,尽管曹操威胁深重,尽管强敌压境,孙刘想要联合,就少不了刘备一方传达的信号。而负责传达的,倘若没有诸葛亮的辩才,没有诸葛亮的智慧,自然也无法先激将、后分析,更遑论谈及更深层的利益交换,达成抵抗曹操这一强敌的共识,也不必提孙权能为此斫案立誓了。唯有孔明之才略,才助成了赤壁之战。
知今,洞悉时局,我辈今人联结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的起点,我们唯有看清前路,才能更好出发,唯有效孔明之智谋,才能推动国家行稳致远。否则,也只会沦于庸碌,一事无成。斯人已矣,精神长存,你我又何妨一效孔明,不负使命,洞悉时局,在古今中成就自己,成就国家。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紧扣“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主题,挖掘材料中人物事迹的现实意义,“知今”部分所列举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独特,别具一格:鉴古、知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析理准确,合乎时局:析古人孔明之使命担当,看今人我辈之强国重任;析智囊孔明运筹帷幄之才能,明当今栋梁之才洞察时代之智慧。完成作文任务,人物身份明确。
同时也要看到,本文后半部分的“知今”,内容较为空洞,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希望作者不仅是立足时局空谈“看清前路”,还能补充事实论据,使析理更透彻,增强实践意义。文章的现场感颇有欠缺。
标杆文四:50 分(22+20+8)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主题读书会上发言。三国之争,面对突来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三人皆展现了过人的智慧。而我最欣赏的人当是孙权。鉴古人流芳,吾辈青年亦应学习孙权展现出的团结之慧,广怀善纳之胸。
面对强敌,联手奋进,流千古之传颂。面对曹操率兵南下的威胁,孙权深思熟虑,最终拍案决定联刘抗曹,偕刘备之手,走更长远的路。若没有孙权联刘的智慧,或许历史早已改写易主。团结自古便是华夏文明所推崇的精言要义。团结是冬日坚冰上缓缓温热的一簇火光,足以将困难融化涌成热泪两行。观之今年战疫一事,江城疫起,九州蒙尘。新冠病毒肆虐,带领中华民族星河长明的仍是团结二字。医疗支援队从全国汇于武汉,正如张定宇所言:“神兵天降!”毛青所带领的援鄂队奋战七十二天,将团结的力量镌刻进我们的血脉。援鄂队星星之火联结一致,方成燎原之势。吾辈青年鉴史知新,当秉团结之心,抗难敌、闯险关。
面对强敌,当机立断,余后世之品读。面对主降派和主战派纷争莫衷一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建议纷纭,在最危难的紧要关头,孙权当机立断,斫案立誓,挽救危亡。通常若有巨石横亘眼前,慌忙与焦虑会充斥我们的头脑,此时仅有迅速决断坚定决心,方能战胜巨石以启山林。华为事件爆发后,创新的难题又一次暴露。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面对中美制裁的危急局面,毅然选择回国加入华为天才计划,坚守志向便笃志前行。如孙权般,张霁也临危不惧,选定一条路便一直走。鲁迅曾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迎着诡谲云涌的国际形势,吾辈青年鉴史明新,当秉决断之心,迎风险、破巨浪。
面对强敌,广纳忠言,传今人之敬重。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诸葛亮和周瑜的谏言成功打动了他。孙权吸纳建议,耳善广纳的胸怀为我所敬仰。当今有的浮躁青年耳目闭塞,却殊不知旁人看事情更全面,听取旁人的建议方能行至星河彼岸。纵观中华千年,古有魏征唐太宗的纳谏佳话,今有樊锦诗听谏良言。在去敦煌前,樊锦诗面临国家急需保护传统文化的局面,但敦煌的恶劣环境、孤独凄清仍让樊锦诗面对抉择难以定论,最终她听取了导师和同学的建议,义无反顾踏上敦煌苦行之路,一生择一事。广佛中学的同学们,高三生活艰难劳累,经需吾辈青年鉴史悟新,当秉善纳之法,乘长风、破万涛。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高三固然苦泪交织,困难接踵,我们当鉴史知新,如孙权般,持团结与善纳之才,抟扶摇直上,入云霄长啸!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开篇点明情境、任务、主题,完成任务的意识较好,明确回答最欣赏的就是孙权,接着通过与诸葛亮、周瑜的横向比较,分别写出孙权面对强敌时“联手奋进、当机立断、广纳忠言”的独特的领导者风范,并结合材料中的“面对强敌”这个背景,联系当今实际,结合毛青援鄂医疗队、华为张霁决断回国、樊锦诗远赴敦煌等面对强大的困难的事例,写出材料的现实意义。能时刻紧扣发言听众的特点,强调青年责任、高
三学生身份,有很强的现场感。
论证过程能结合材料,对孙权的领导者身份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面对强敌”向外延展,内容丰富。语言较有文采,多处运用对偶句、名言,富有韵味。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分论点有概括不太准确的问题,如材料中孙权刘备是“合作”关系,但本文写成“团结”,论据中张霁、樊锦诗都是知识分子,与材料中孙权的领导者身份有不一致之处。
标杆文五:48 分(20+20+8)
扭转乾坤真英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最欣赏诸葛亮在危机时刻能扭转乾坤,今天我发言的主题便是:扭转乾坤真英雄。
《三国演义》中刘备联吴抗曹那一章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彼时曹操,平定了北方的袁绍,幸“八十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就在那时,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各自发挥了不同影响,促成了孙刘联军,一场赤壁之战打的曹操落荒而逃,在结盟的过程中,我最佩服诸葛亮,他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正是他的努力,加速了孙刘联军,换言之,他的努力改变了局势,促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游说,孙权有很大可能听信主降派的谗言,投靠曹操,帮助曹操拿下蜀汉,最后却引狼入室,唇亡齿寒,一样会被曹操一并收入囊中,因此诸葛亮功不可没。
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他的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势令我欣赏。彼时刘备刚刚起家,兵寡将少,实力羸弱不堪,倘若曹操虎狼之师进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此紧要关头,能去东吴求援,需要极大的勇气,诸葛亮在东吴不卑不亢,舌战群儒而不倒,将众东吴大臣辩得五体投地,不愧为临危不乱的典范。他的气势令孙权折服,他只身一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用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势使主战派占了上风。
诸葛亮凭借着智谋和远见,真正的扭转了乾坤。他先用激将法讽刺了孙权的懦弱,激起他战斗的想法,然后再冷静的分析时局,分析联合的可能性,使得孙权“斫案立誓”,“联刘抗曹”。诸葛亮用计谋,激将法俘获了孙权的野心,用远见的谋略彻底击溃了孙权的联刘的心理防线,成就了孙权,也成就了刘备,这是我最欣赏诸葛亮之处,他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遇到诸葛亮眼下的境遇,但我们应学习诸葛亮怀揣着一腔的勇气,在大事前,不骄不躁,临危不乱,用智谋和远见攻克难关,做自己生活中扭转乾坤的真英雄。
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选择诸葛亮角度来写,明确回应了 “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这个写作主问题,亮明了“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这一观点,立论切题。文章能围绕材料故事展开议论分析,紧扣写作问题、紧贴自己选的角度“最佩服诸葛亮”展开行文论述。文章主体部分从“诸葛亮的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他的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势令我欣赏”“诸葛亮凭借着智谋和远见,真正的扭转了乾坤”这两个方面谈欣赏诸葛亮的理由,论述重心把握较恰当,结构清
晰,语言流畅。
本文主要问题有这几点:首先,本文谈了两点欣赏诸葛亮的理由,但论述分析显得粗浅简略,议论分析不够深入。其次,缺乏比较的意识,内容上在“知今”方面也显欠缺,只在结尾处稍微点了一下。
标杆文六:44 分(18+19+7)
巧用方法,得以成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巧用方法,得以成功。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雅士都会灵活运用方法,最后取得成功,诸葛亮是我最欣赏的人,他在劝说孙权抗曹时,懂得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最后成功使孙权心动,他就是一个懂用方法的榜样呀!
在我看来,懂得运用方法巧用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更像一种技巧性的东西,会在人生道路上提供有需要的帮助。巧用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灵活运用才能把完成事情的效率提高,减少花费时间达到更好效果。诸葛亮巧用方法快速劝动孙权,曹刿会利用敌人战时军队形势来判断是否可以进攻,最终获胜,古人懂得的道理我们也应该要懂,就犹如郭志红列车长,巧用画高铁路线图的方法,熟悉掌握了全国高铁站的信息与路线,可以马上为客人提供最优出行方案,他们都会利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在现状中,提高效率,最好取得成绩,得以成功,这不就在告诉我们巧用方法的重要性吗?
巧用方法可以有所获,取得成功。每当运用完的方法都会让你有一定的收获与经验,这些总结都可以带你走向成功。就好比如学习生活上,考试成功运用的方法,可帮助你灵活运用到其他学习上的困难之中,慢慢把其记录总结下来,日积月累肯定会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中国在脱贫致富这条路上灵活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因地制宜成功的地方,不断积累经验,帮助下一个地方脱贫,渐渐的许多乡村地区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巧用方法,它会让我们积累更多经验,让我们将其在灵活运用到各处,让我们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巧用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上,都可以灵巧运用方法,包括学习、工作等,也应该像诸葛亮看齐,学习他是如何巧用方法劝孙权心动抗曹,不断地灵活运用,才能增加我们的智慧,像诸葛亮一般聪明,最后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焕发光彩,取得成功。
在当下我们更要灵活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锻炼自己,处理事情的灵活性,为自己以后光明的未来奠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本文从诸葛亮角度来写,开头回答了“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这一写作主问题,能够从材料出发写作主要从“巧用方法”这一个点展开谈欣赏诸葛亮的理由,相对谈得清晰。文章由诸葛亮懂用方法这点联系谈“中国在脱贫致富”和“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等实际问题要巧用方法,这较好地体现了 “鉴古知今”的意识,也有扣写作任务语中的“面对强敌”(面对困难、挑战)的意识。
此文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论述欣赏诸葛亮的理由单薄,只有“巧用方法”这一个理由,并且行文论述主要在谈“巧用方法”的重要性,而非着眼于谈为什么最欣赏诸葛亮,论述重心有所偏离,行文重点把握不得当。其次,该文论述分析没有体现比较意识,文章缺乏紧扣材料行文写作的意识。另外,本文语言表达一般,缺乏感染力,开头有发言稿的格式,但结尾没有体现发言稿的形式要求。
标杆文七:37 分(15+16+6)
毫无胜算的事,不值一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读书会,我分享的题目是《毫无胜算的事,不值得一做》。
经过我和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后,在孙权、诸葛亮、周喻中,我最欣赏的是周喻。因为他在大家讨论联手抗曹与否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看到了战胜曹操的希望,说明了与曹军作战并不是毫无胜算的,倘若与曹军做战是没有胜算,那一切的讨论不都是不值得的吗?
老师、同学们,借由周喻这件事,我们要从中吸取一些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毫无胜算的事。比如上课把老师笔记一个字不漏地抄下的同学的行为,每天熬夜到很晚也要把六科作业做完的行为,这些我认为都是让我们在高考毫无胜算的行为。因此,周喻告诉我们,做事前要指出这件事我成功的几率。先有这个,我们也许就不会陷入一些低效的学习之中。
再者,在社会中,也有很多类似周喻的事件发生。当新冠疫情研究专家在讨论要不要研究疫苗并大规模生产时,必然会有专家指出了新冠病毒的不利因素,让研究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才有了如今正在大规模生产的疫苗。知道一件事的落实是否有胜算,再去执行有胜算的事,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当然,社会同我们学校一样,也存在着做毫无胜算的事的人。在网吧,有很多没工作的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还有人,躺在床上,无休止地刷着手机,他们在这些放纵之后,有人总会问:“为什么成功的不是我?这真是不公平的世界。”然而,假设他们也读过周喻的故事,并真正理解了其指出不利因素的内涵,那他们也许会在玩游戏,刷手机前问自己一句:“我做这件事能帮助我成功吗?”如果他们停下了放纵,那他们一定将离成功不远了。
无意识的低效学习,无休止地放纵自己都是毫无胜算的事情,它们却实是不值一做。老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变成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都应劳记周喻这种指出其弊端的精神,不做毫无胜算的事,让自己变得高效起来,最终,在今年的高考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审题不准,立意有偏差。本文符合发言稿格式,在开头回答了写作主问题“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有较强的发言对话交流意识。
本文问题不少。文章未能把握住题目材料的基本指向,更多是“借题发挥”来谈了一些“启示”,而谈论的内容不仅和材料关联并不密切,而且没有紧扣写作主问题立论写作,其写作立足于“引申”而不是材料本身,偏题较明显。此文缺乏材料意识,未能紧扣材料行文,缺乏对材料语境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必要的讨论,本文简单处理为一句“借由周喻这件事”就转移了写作语境,变成了“空对空”的议论。思路不清晰,逻辑不能自洽。文中“低效学习”和“放纵自己”实则是关系不大的两个论点,至于论证“毫无胜算的事,不值一做”这一“核心”论点更是无从谈起。文章整体较为散乱,议论的逻辑略显牵强,把不同的论点勉强整合在一起最终是导致了文章逻辑的混乱、无法自洽。此外,本文有较为明显的错别字,如“周瑜”写成了“周喻”。
标杆文八:34 分(14+15+5)
以退为进,是为大成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以退为进,是为大成。
曹刘孙三方争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见解。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才略过人的诸葛亮。
诸葛亮,历史上有名的谋士、思想家,为汉朝的兴盛繁荣贡献巨大。他一生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记载、叹为观止。曹刘之争中,他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曹刘之战,诸葛劝孙。刘备在曹操的压迫下,主张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起初孙权多次质疑,不予信任,因此,诸葛亮已退为进,使用激将法,撼动孙权,随后分析时局,让孙权了解联刘的有利之处,最终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劝说过程中,诸葛亮不畏质疑,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是为谋士之典范。
三顾茅庐,刘备请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刘备钦佩诸葛亮的才华与谋略,特意到诸葛亮所居的草庐请见,以求诸葛为己所用。然诸葛亮不谙政事不愿置身于官场,拒绝了刘备,但刘备并未放弃,三次亲自到草庐求见,且一次比一次坚定,最终诸葛被刘备的诚心打动,愿意出仕。其实早在第一次请见时,刘备向诸葛亮讲述了当时汉朝的遭遇,诸葛关心天下疾苦,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但当时的刘备并未拿出他的诚心,因此才有“三顾茅庐”之说,这何尝不是诸葛亮“以退为进”策略的一种体现呢?
草船借箭,“胜之不武”。在一场持续了几天几夜的战争中,诸葛亮一方的武器告急,已无法撑到战争最后。若当时带兵撤退,必定引来敌军追赶,结果可想而知,然而,诸葛亮让士兵们做了许多稻草人,捆绑在船边,夜深时将船操控到敌军领域,引来敌军的疯狂箭雨,待敌军意识到船上没人,船已经带着大量箭矢,满载而归,这也让敌军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大败,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把“以退为进”策略运用到极致的人啊!
以退为进,是为大成。一时的防守,只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