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1届上海闵行二模作文范文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4.(2020•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约轩记
(明)祁顺
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
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①。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②。
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
④于是乎书。
[注]①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休休,安乐的样子。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薰,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且
B.岂
C.盖
D.然
(2)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骈散结合
B.排比铺陈
C.正反对比
D.欲扬先抑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5.(2019•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
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
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
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
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而 C.则 D.且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
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
(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
26.(2018•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B.也 C.焉 D.耳
(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27.(201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与
B.耶
C.乎
D.尔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和靖诗歌具有深远美好的意境。
B.林和靖诗歌平和醇正、宁静澹远。
C.林和靖的诗歌意在针砭朝政弊端。
D.林和靖在诗歌中寄托了闲适心情。
(3)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4)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5)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8.(2016•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智之颜源,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更多语文问题可添加作者微信询问
24.
(1)C
(2)这句引文点明了守约轩的名称来源于《论语》,而《论语》是古人普遍信奉经典,这样的引用强化了守约轩命名的权威性。这句引文强调了对自己的节制、约束的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议论打下基础。
(3)D
(4)作者对谢叔仁用“约”给轩命名表示赞赏,夸奖他循理安分、躬守规矩的操守品行,也对逾分渎礼的人提出批评,揭示“约”即遵循道义礼法对修身齐家的重要作用,提倡将守约传于后世,形成家风,代代承袭。
25.
答案:
(1)B
(2)C
(3)答案示例:“一席”之小却能见“千里”之大,写出了爱山楼之高耸,视野之开阔。“玩”是“玩赏”的意思,前文写山景难以把握,在爱山楼上寗公却能轻易把玩欣赏于几席之上,闲适轻松。这句凝练地写出爱山楼上环顾四周、千里景色尽收眼底的情形,写出寗公欣赏美景时踌躇得意的情态,很有表现力。
(4)答案示例: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写到喜好山水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鲜”这一关键句。然后由此宕开,铺写屏山及爱山楼景色之美丽奇特,再回到寗公得到体悟,要有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溉万物的追求,点出寗公爱山的原因。最后以作者称颂寗公是“所知以好之者”作结,呼应开头。全文层层铺垫,曲折有致。
26.【分析】
(1)A
(2)D
(3)D
(4)C
(5)第②段主要论述了水的清浊取决于动静,类比人心昏明与水类似:心昏是私欲蔽之。第③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心之明,虽由于静,更在于善良之心”,由此才能德不昏。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
27.
(1)D
(2)C
(3)划线句将当时人珍视林和靖的诗歌与林和靖不以自己诗歌为贵对比,突出林和靖只是寄适于诗,不求虚名.
(4)本序先介绍、评论林和靖其人其诗,然后进一步介绍林和靖的重要经历,最后交代诗集的由来和作序的缘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5)第一段中作者用“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一句,由远及近,对喻体进行铺陈描绘,写出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了林和靖品格的高尚明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28.
(1)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D
(3)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4)C
(5)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