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丰台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议论文《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范文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我就叫铁蛋
邓建华
村民王十一家的红薯田里,搭起了个帐篷。看来,这个小伙子铁了心了。
王十一和她的女儿看着这个帐篷,心里暖暖地说:“你是铁蛋,你就叫铁蛋。”
“铁蛋”是左邻右舍给他起的名字。他的大名叫什么,上面来督查扶贫工作的干部问起,还真没几个人知道。他黑黑的,壮壮的,铁团一样,该叫他铁蛋还叫铁蛋。铁蛋急了,一家一家去说:“我是市体育局的,我叫张小鹏,拜托!老说‘铁蛋’‘铁蛋’的,还以为我没有下来。”
他越急大家伙儿就越想看他急。让一米九二的人急,好像特别好玩儿。
瘦九说:“铁蛋,我这腰病又犯了,明早,你给我挑几担大粪到田里,我肯定就能记住你叫张小鹏。”
铁蛋很感激,说:“好,这个力气我有。”
第二天一早,他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去瘦九家帮忙。
瘦九就“张小鹏”“张小鹏”地叫了几天。但没过多久,瘦九又叫他铁蛋。
铁蛋急了,说:“叔啊,我叫……”瘦九将上衣掀起,说:“来,铁蛋你先帮我贴个膏药,你看我这个病啊……”铁蛋说:“你别急,有什么活儿我来。”
瘦九说:“不就是几块土要翻过来?再不能够麻烦你了小鹏。”
王十一看见铁蛋老往瘦九家跑,想给小伙子说点儿什么又不好说,就偷偷给周末放学回家的女儿多多说。
多多半大不小,没有那么多忌讳,她就敢给铁蛋说。晚饭时,她就说了:“铁蛋哥你别听那个烂嘴瘦九的,这人不是好鸟,他那腰痛十有八九是打麻将给坐出来的。”
铁蛋笑道:“没事,多做点儿小事累不死人。再说,我在这里要工作两三年,还要靠大家伙儿支持。”
多多强调说:“这事,一开了头就没完没了啊!”
铁蛋还是笑着说:“以后我回单位了他还打电话叫我?”
多多有点儿急,还想说什么。
铁蛋马上抢过话说:“多多你别多心,我不会耽误你家红薯田的事。”
多多脸一红,话就憋回去了。是啊,自己家不也在赚人家的力气吗?
爹死后,老娘王十一守着三亩高岸田度日,一年下来,能够吃饱就不错了;眼看着自己书都快要读不下去了,村里就将自家的名字放到了精准扶贫户名单里,这才缓了过来,才有了和铁蛋的缘分。多多感觉铁蛋很实在。刚来的时候,铁蛋唉声叹气,不是怕麻烦,而是实实在在想不出一个帮助这对母女增收的好办法。铁蛋甚至恨自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简直是笨蛋。
多多看到铁蛋比村里男人们高出一大截儿,就问:“铁蛋哥你牛高马大的都吃过什么?”
铁蛋说:“我是在爷爷家长大的,我老家常德,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红薯团团。”
多多就来了神,叫道:“就这样了,我们去你老家那边买些红薯苗回来,拿三亩田做基地,育红薯种。”
铁蛋有点儿迟疑,说:“这个……行吗?”
王十一马上凑过来说:“呃,这个好啊!我们这边没有红薯种了,有你这个大高个儿做活广告,我不怕红薯没有人要。”
铁蛋点头表示赞同。他看了一眼半大不小的多多,心里佩服。
铁蛋就和村支部书记说了,书记蛮高兴。书记说:“你大胆搞,我还正愁这大片田土抛荒怎么办。你育了好种,我组建合作社,种上一两千亩,找上面去请求办个薯粉加工厂,多好的事!”
铁蛋心里这才真正有了底。
说干就干,他跑常德买红薯秧,租机械翻耕,请单位同事帮忙来栽。还别说,一番辛苦下来,基地就有模有样了。
支部书记是个说话算话的人,真的开始组建合作社,要和王十一签订的种苗供应合同都拟好了。
铁蛋找个空当儿回局里了几天。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自己做好了的,铁蛋还是希望上面督查组能够看到,他总不能把张小鹏的名字都给弄丢了。
支部书记拿合同草稿来征求意见,铁蛋不在,就交给王十一修改,王十一还是忍不住多嘴了几句。
支部书记一听就骂:“什么人啊这是?瘦九这粒老鼠屎,硬是要搞坏一锅汤,我这就给市里督查组、扶贫办打电话,村民们都把扶贫队员张小鹏叫成乡土名字铁蛋了,恰恰证明他贴近了乡村百姓。——铁蛋,叫起来多亲切啊!嗯,瘦九那里,我去收拾他!”
瘦九那里,支部书记去没去,王十一不知道。
铁蛋回村后,到基地看了一圈,马上就来跟她说了一件事,她脸都白了。她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
红薯被人偷了五六十蔸。
铁蛋说:“你先别报告书记,他挺忙,小事别烦他。我现在赶回市里去,明天回村,我有办法的。”
多多放学回来,也说:“没事,今晚我守着,看哪头猪敢来拱!”
第二天中午,铁蛋回来了。
王十一看见他,眼圈就红了,说:“孩子你就别忙了,你太尽力,我过意不去。”
铁蛋不解,说:“怎么了?”
王十一说:“别忙了,你回市里吧,上面问起来我知道怎么回答,会让你过得了关的。”
铁蛋说:“你这么说,我还真急了,究竟怎么了,昨晚又被偷了?多多不是说去守了吗?”
王十一说:“我就是急这个事。她守,红薯照样有人偷,她差点儿被人……红薯多大的事呢!偷就偷吧,我们孤儿寡母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可是……我这半大不小的黄花闺女总不能让人偷走啊!”
铁蛋一听,恨得在自己的吉普车屁股上猛击一掌。他吼道:“真是胆大包天,我还真就不信这个邪了!你看,我专门买来了装备,我就不相信我这两百多斤肉是白长的,哼!叫我铁蛋行,叫我滚蛋不可以!”
村民王十一家的红薯田里,搭起了个帐篷。看来,这个小伙子是铁了心了。
看见王十一和多多来到他的帐篷前,小伙子爽朗地说:“我是铁蛋,我就叫铁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那么多忌讳 忌讳:因风俗习惯而有所顾虑
B.赚人家的力气 赚:白白使用
C.大片田土抛荒 抛荒:荒芜
D.总不能把张小鹏的名字都给弄丢了 弄丢:忽视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瘦九偷奸耍滑,故意装病,哄骗扶贫干部张小鹏帮他干活。
B.王十一母女二人出于对张小鹏的关心,对他进行善意提醒。
C. 小说用倒叙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在叙事中塑造形象。
D.小说多用口语,语言朴素自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张小鹏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6分)
21.题目“我就叫铁蛋”有哪些内涵?以此为标题,有何妙处?(6分)
18.A(3分) 19.C(3分)
20.答案要点:
(1)从最初只是为完成任务,到真心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从开始想法简单,只想通过干活来扶贫,到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深入扶贫。
(3)从最初觉得扶贫很困难,到立志攻坚克难。
21.答案要点:
内涵:张小鹏的外貌特征“黑黑的,壮壮的,铁团一样”;意志坚强,遇到困难,毫不退缩;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关系融洽。
妙处:题目照应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亲切自然,富生活气息,吸引读者。
2021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
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我终于听懂了,他是说麒麟。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釆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
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无尽的争战与杀伐,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千百年来的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平安与幸福,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太平吉祥。然而,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却特别沉着,灵巧。手中的黄竹,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在我眼里晃成金黄的一片。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鲜艳的图纹……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
“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给麒麟开光!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便托起麒麟,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老人,老人端起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麒麟;一杯敬大家。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这只麒麟将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麒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家老少出门奉迎。此时,你看见那个老人挥动着彩棰,边舞边唱,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麒麟舞动的地方,是一个绝对圣洁的禁区。
此时夜空高远明净。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手里拿着一截树棍模仿着那老人的动作扭动起来,唱了起来。等人们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流浪来的疯子,一身邋遢的破西服,还滑稽地打着领带。他丝毫不理会众人的惊愕,只管自己狂舞,歌唱。这样的事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人多手杂,我没有看清是谁出手了,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但很快,他居然又爬了起来,又唱又跳。他的舞蹈里除了疯狂,还有血。他的歌声里有血。月光把刚才发生的情景又重新照亮了一次,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
这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睛再次变得血红了,他的目光第一次离开他一直虔诚地看着的麒麟,转向了那个疯子。他沉默地看着这个不知来路的疯子,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我看见他慢慢地把手仲向那个躺在地上的疯子。我感觉到了这只手的力量,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我常去那里看老人教疯子手艺。说到这个徒弟,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你别看他是一个疯子,他可用心了,很多事你都不用教,他看看就明白了,他的心眼豁亮呢!”老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就是我要描述的一种真实,那传说中的麒麟不是别的,是一个客家老人。我也真实地感到了这个客家村落的存在。麒麟是客家人的灵魂,麒麟舞是客家人的灵魂之舞。——她的魂还在。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小说)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讲究:值得注意、推敲的地方
B.一家老少出门奉迎奉迎:奉承,迎合
C.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亵渎:轻慢,不尊重
D.他的心眼豁亮呢豁亮:明白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首、尾段写到“我要描述”的东西分别为“从不曾存在”和“真实”,貌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我”的认识过程。
B.“我会让你看见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强化了老人的执着,又与老人制作麒麟的进程相关,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C.作者大量运用对比,如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其他客家人、老人与麒麟、“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写“我的所思所感,则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19.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
(2)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20.请概括小说中写了哪些关于“疯子”的内容,并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8分)
17.(3分)B 18.(3分)C
19.(4分)
答案示例:
(1)“我”为这项传统艺术难以传承感到忧虑,眼神越来越暗。而客家老人扎麒麟越来越专注投入,随着麒麟头制作接近完成,越来越喜悦,眼睛越来越亮。
(2)看到疯子搅乱麒麟舞被打,善良的“我”为疯子的安危担心,内心下沉。老人伸手救了疯子,也让“我”不再为疯子担心。
【评分参考】每小题2分。
20.(8分)
答案示例:
内容: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
作用:(1)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引发了新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老人救疯子的情节,在老人看来,真正的“圣洁”不仅是对仪式的虔诚,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展现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了老人不仅是麒麟的制作者,更是麒麟精神、客家人之魂的体现者这一主旨。
(2)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展现了老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呼应前文中扎麒麟、舞麒麟后继无人的情节,使故事完整;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最终得以传承的欣慰。(或:客家的麒麟舞只能传给一位外来的疯子,而客家人自己却纷纷离开,对比意味强烈,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面临传承困境的忧虑,深化了主旨。)
【评分参考】内容及其对应的作用有两个方面,每方面4分。
2021北京朝阳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
①一个寂寞的雪天,我从北京的地铁里走出,一脚踏进石景山路。夏天时遮天蔽日的高大白杨,被一场大雪洗尽铅华,此刻,在淡蓝的天空下,现出洁净素雅的美。枝头的树叶,在刚刚过去的风雪之夜,彻底放逐了自己。昔日枝蔓芜杂的树干,变得清瘦起来。天空便愈发地开阔空旷,仿佛这世间的隐秘与喧哗,全都消失不见——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
②大道两边的草坪上积满了松软绵密的雪。阳光穿过树木层层的枝杈,洒落在哪里,哪里便银光闪烁,散发出奇幻之美,流溢的光影,使雪的素白层次丰富。雪松、柳杉、刺槐、白蜡、银杏、圆柏……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在雪地上错落有致地静立着,枝丫稀疏,色彩简约,光影富于变化,是北方冬天的经典画作。被一场大雪过滤后的空气,氧气充足,凛冽干净,深吸一口,似要醉倒一般。这清寂无边的冬日午后,让人心里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去哪儿寻找一簇火焰,点燃沉默却鼓荡的激情。
③然后,在一条巷子斜伸出来的拐角,我看到了那株正在燃烧着的绚烂的金银木。为了这惊鸿一瞥,它似乎蕴蓄了一整个夏天的激情。那时,它还是开满白色花朵的一株树木,在喧嚣的街头,安静地站在一排白杨的身后,投下无足轻重的影子。夏日的花朵太繁盛了,大家热烈地拥挤着,吵嚷着,在大地上争奇斗艳,又在半空中暗香浮动。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绽放中,没有人会注意一株金银木,它的花朵并不张扬,黄白间杂的颜色被密密匝匝的树叶遮掩着,会让人忘了这是一株正在开花的树。事实上,它只能被叫作灌木,它介于花草与树木之间。在街边的花园或者远郊的小树林里,金银木枝条纷乱,与高大的法桐、水杉或者松柏相比,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跟小巧婀娜的花草相比,它们了无章法的身姿,又不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柔情。
④每天,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都市中的人们总有太多要着急奔赴的地方、要拼命实现的梦想,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它漫溢的芳香,好似山间清浅的溪水,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夏天很快过去,迎来万物肃杀的秋天,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始跳入人们的视野。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哗啦哗啦地在大道上奔跑,告别的慌乱与伤感,亦或是四时不变的市声喧哗,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
⑤风愈发地紧了。风将硕果累累的秋天赶走,并将自己从一条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变成了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一茬茬的风一拨拨地带走了花朵、树叶;带走了酸枣、银杏、山楂、沙果、葡萄、板栗、毛榛,带走了一切坠向大地的果实,却让金银木的枝头,以愈发浓烈的红,在小巷与大道相交的拐角,火一样地燃烧。
⑥此时,行色依旧匆匆的人们,走到这里,停下了脚步,情不自禁地被这雪后满树热烈的红色吸引。风在这个时刻,也没有了声息,气定神闲,似乎也是因为这一簇炫目的红。天空是清澈透明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这气息仿佛来自顶着雪花的干草、沉睡的树木、沧桑的松柏,又仿佛来自埋藏在雪下的红隼的羽毛、雨燕干燥的粪便,以及鸟雀热爱的金银木可口的果实。
⑦在寒冷的冬天,日日被觅食的鸟儿们环绕的金银木,并未现出稀疏苍老的面容。它像傲雪的一束火,在洁白的草坪上不息地燃烧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就在这个时刻,人们忽然在心底发出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他们想称呼雪中的这一株金银木为母亲、爱人、姐姐、妹妹,甚至故乡。他们心底的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
⑧我驻足了片刻,确认已经将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心里,然后继续前行。
(取材于安宁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洗尽铅华:树木脱去繁复的叶子、只余枝干的样子
B. 惊鸿一瞥:令人惊愕
C. 了无章法:纷乱的样子
D. 气定神闲:形容风微弱、轻柔、平缓的状态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①段写作者从地铁出来后看到的景象,“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给人以明净、开阔之感。
B. 第④段作者用嗅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金银木“漫溢的芳香”,写出了金银木的花香难以被人注意。
C. 第⑤段把风比作“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和“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写出了风由小变大的过程。
D. 第⑥段写“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作者叙述了考察的过程,并如实列举出这种气息的所有来源。
20.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5分)
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
21.本文题目“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18.(3分)B
19.(3分)D
20.(5分)答案要点,意思对即可:
①这一句写出了金银木在秋天在大地上结满红色果实的自然、美丽的样子。(2分)
②自由:指金银木的美尽情展现,不因是否受人关注而改变。(1分)
③诗意:指金银木浓烈的红在肃杀的秋冬季节带给人强烈而独特的美感。(1分)
④无为:指金银木顺其自然地展现出它的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周遭的环境。(1分)
21.(5分)答案要点:
①贯穿全文,全文围绕金银木在秋冬季节的开放前后展开描写。(1分)
②金银木的红像火一样燃烧,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使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唤起人们的温馨情感,激励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3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给予人们抚慰与激励的金银木的深情赞美。(1分)
2021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
(一)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7-20题。(共15分)
绿肥红瘦
①阿尔泰山的深处是积雪,积雪的深处便是边防连。在那里,雪冻久了变成冰,冰冻久了就会成为通向边防连的小道。
②在每年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里,窗外的大雪无疑是惹人厌的。晃眼的白光照进战士心里,晃得刚来军营的小颜心里有点乱。雪化时,这儿会有绿草红花吗?他问山,山连着山;他问雪,雪压着雪。山与雪不回答,他奔流的寂寞和着山风,在心里徘徊。
③班长知道小颜有些不适应,便对他说,等雪融化时就好了。
④小颜盼着,盼着雪化了的世界能多些色彩——哪怕多一两种也行。终于,屋顶的雪伴着雨飘下。小颜在营门口像过年一般欢呼雀跃,他深深吸了几口凉飕飕的空气,啊,舒畅极了。他想象着绿绿的山野、红红的碎花,脑海里满是如画的风景。
⑤雪渐渐融化,土地上却没有冒出新芽。最后,班长不得不告诉他,这里气温低,小草的叶绿素想是冻坏了,不肯现身。班长还说,小草总是灰枯枯的,像小孩哭过的脸。因此,别期盼小草能和红花相逢了。小颜知道,这里一年中就分有雪时和无雪时,雪来时是白色,雪尽时是灰色。
⑥没雪时,小颜望着秃旧的山野,寒风中摇曳的鸟窝,半灰的天际,一切幽暗的色调都使他愈发怀念家乡的山清水秀。
⑦走进院子时,小颜看见班长手里正捧着红红绿绿的涂料盒忙前忙后。原来,班长在出板报。阳光照在红色的字上,衬出字体的苍劲。板报中的色彩凝红透绿,很是浓烈。一时间,小颜觉得眼前的世界轻轻晃着,他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盎然的生机。与此同时,小颜也有些不解,班长兴致勃勃地出着板报,单位又没多少人,画板报难道不费事吗?
⑧班长在投入地画着,眸子里透着满满的绿意。他的手中捧着两盒涂料,绿涂料剩得很多可红涂料只剩下浅浅的一层,用起来很是小心翼翼。板报的画风明显绿稠红稀。战友们提出疑问时,班长也不辩解,会心地笑着。
⑨家在江南水乡的班长在涂颜色时,哼起了江浙小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来发愣的小颜,被班长的这番诗意打动了,感受到班长心中的涟漪。红色与绿色在小颜的眸子里汇聚,他的心被板报温暖了。这些色彩仿佛有魔力似的,开启了他的色彩世界,滋润着他的心扉。
⑩小颜想到,这里不仅只有灰色与白色,军营生活同样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凝滞、呆板的。他开始重新认识班长,就像重新认识这里的生活。他发现,班长身上总是充满阳光,哪怕在山里巡逻顶风冒雪,他也是信心满满。在小颜心中,班长的双眸仿佛充盈着翠微的波光。小颜望着,好像自己的世界也变得开阔了。
⑪过去,连队餐桌上青菜并不多见。那天小颜过生日,班长嘱咐炊事班多做些青菜,在摆盘时又多放了几块“心里美”萝卜,红晶晶,绿莹莹,煞是喜人。望着这盘“绿肥红瘦”,小颜的心里如同升起了缤纷的彩虹,他的世界就像绘上了一团团的色彩。
⑫渐渐地,小颜变开朗了,训练更投入了。战友们都说,他像是变了一个人。没有山峰送绿,没有花红盈袖,可小颜的心情却诗意般舒展了。他时不时吟起“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此山如旧”的诗句。他喜欢朗诵诗词,心里最喜欢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⑬大伙都说小颜读书多,是个小秀才。班长喜得闺女后,想让小颜起个秀气的名字。小颜知道班长喜欢红色和绿色,他想,女孩的名字若有代表颜色的字,一定很美。有红色的地方,也会有绿色环绕。可红这个字,名字中却很常见。绿字用在女孩身上,多了几分夏日的清新,又能让孩子记得自己是军人的后代。小颜说,就叫绿心吧。
⑭班长琢磨着,目光望向远方,又落回自己身上的绿军装,觉得这个名字既有诗味儿,又不缥缈。
⑮班长的闺女满月时,小颜打算送一幅画,画上要有 【甲】 ,也要有 【乙】 ,当然,还应有 【丙】 。
(取材于冯斌的同名小说)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感受到班长心中的涟漪涟漪:情绪激荡
B.而不是凝滯、呆板的凝滞:单调乏味
C.班长的双眸仿佛充盈着翠微的波光翠微:青翠明亮
D.又不缥缈缥缈:飘忽不定
18.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几次写小颜盼望雪化,反映出边防环境的特点,也为后面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班长阳光、乐观、坚定,又不乏细腻和诗意,他对小颜的精神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C.小说用词讲究,生动传神,如第⑥段的“秃旧”,形象写出了山野毫无生气与变化。
D.第⑬段写班长喜得女儿,边防连充满了欢快气氛,这与前面的低沉幽暗形成反差。
19.第⑫段写“他像是变了一个人”,根据文意,简述小颜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20.依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甲乙丙处分别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并说明这样填写的理由。(6分)
17.(2 分)A 18.(3 分)D
19.(4 分)参考答案:
①刚来军营,心里有点乱,感到寂寞和不适应;②继而盼望雪化,内心充满期待;③发 现雪化后周围依旧是幽暗的色调,感到失望;④被画板报和诗意的班长打动,感到温暖,内 心逐渐舒展,并重新认识了军营生活。
【评分说明】一点 1 分。
20.(6 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说明】每处 2 分。所填内容及解说要与小说内容、主题相关。
21.(6 分)
示例一:
《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色彩。如宝钗服用的冷香丸,由白花的花蕊制成。白色清冷素净,
缺少暖意,暗示了宝钗冷静克制、寡淡少情的特点。再如宝玉住在怡红院,又号“怡红公子”, 其中的“红”字源于院中“女儿棠”的颜色,“怡红”二字有对少女的欣赏与怜爱之意,反 映了宝玉的独特志趣,也与全书“千红一哭”的主旨相呼应。
示例二:
《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色彩。如王熙凤初登场时的打扮,可谓“彩绣辉煌”:大红、赤
金、豆绿、石青……色彩艳丽,华美夺目,既侧面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又暗示了 她张扬泼辣的性格。又如“雪天联句”一回中,宝琴站在山坡上,身后的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远远望去,白茫茫天地中托出一点娇红,将踏雪寻梅定格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评分说明】一例 3分。
更多语文问题可添加作者微信询问
2021北京丰台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奇人胡惟丏
格非
①我们班,有一个名叫胡惟丏的奇人。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个四五岁,落拓不羁,一副名士派头。“丏”这个字不算冷僻,但老师在点名时常将它读成“丐”,从而引发哄堂大笑,因此,尽管这个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但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由于早早白了头发,班上的女生都叫他白头翁。他听说后似乎也不以为意,用《列子》中“不斑白,不知道”一类的古训来自我解嘲。
②我们刚进大学那会儿,七七、七八级的同学尚未离校。这些年龄比我们大上一倍的大哥、大嫂们,非常擅长用傲慢和自负来打击我们脆弱的自信,他们常常主动造访我们的寝室,不无戏谑地拨弄我们的脑袋,并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小赤佬”。从他们口中蹦出来的名词术语,没有一个是我们能够明白的:什么普鲁塔克呀,奥伏赫变呀,再有,就是什么“美是没有目的的,却是符合目的性的”等一类谁也听不懂的鬼话。他们大多插过队,当过知青。有人在省文工团弹过琵琶,有人在木兰围场种过树,有人在青海当过兽医。他们当然不会将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赤铑”放在眼里。科室他们对惟丏却另眼相看,十分敬慕,甚至多少还夹杂着一些谦卑,一度令我们大惑不解。
③到了周末,高年级的同学常举办一些小型学术沙龙。由于举办者的矜持和傲慢,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参加。为了挤进这个学术圈子,我和邓海云合伙买了一条光荣牌香烟来贿赂主持人,才得以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迹其间。可惟丏就不一样了。他通常总是在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到场,静静地在某个角落坐一会儿,不到结束往往就会提前离去。他来的时候有人会给他让座,走的时候讨论甚至会暂时中断。不过他总是笑眯眯地来,笑眯眯地离开,几乎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即便主持人出于对他的尊重,临时打断了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请惟丏“发表高见”, 他也总是连连摆手,不置一词。
④有一次,我记得他们是在讨论什么“双向同构”一类的问题,主持人恳请再三,与会者热烈鼓掌,惟丏才红着脸站起身来,说了一通“胡话”。说来也奇怪,惟丏说出的每个字、每个句子,我都能听得懂,似乎无甚高明之处,可是把这些字句连成一大段话,我立刻就不懂了。他在说话时,眼睛看着天花板,不时陷入停顿,有时声音低得让人听不见,大部分时间都在自言自语。好不容易等他说完,大家面面相觑,会场里鸦雀无声,似乎大多数人都没听懂。主持人当然是听懂了的,为了便于大家对惟丏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他用自己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惟丏刚才的发言又复述了一遍。
⑤他还没说完,惟丏就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突兀地打断了他的话,“话是这么说,可我不是这个意思。”
⑥这么一来,主持人立刻红了脸,有些下不来台。但他毕竟见多识广,善于变通,立刻改了,将刚才那番话反过来说了一遍,希望以此来取悦对方。
⑦不料,胡惟丏再次站起身来,急道:“是这个意思,可话却不能那么说。”
⑧话音刚落,大家全都笑了,主持人也只得讪讪地笑了笑,宣布散会。从那以后,沙龙的时间、地点都改了,我们再也没有在周末的讨论会上见到过他。
⑨据说惟丏家学源于绩溪胡氏,母系一族则是赫赫有名的钱塘杭氏,其学问来历斑斑可考。幼受庭训,于章、黄之学【1】多有所窥,英文、德文皆有根底,加之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的天资,他在我们年级显得卓尔不群,就不难理解了。曾有好事者问他的祖上与同出绩溪的胡适有什么瓜葛,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⑩做学问追及祖先出身,多少有点挟古人以自重的意思,为有学之士所不取。可当时在我们系里,确已蔚然成了风气,海云就自称是漳州邓氏。我那时少不更事,自忖出身寒微,本想攀附一下“丹徒刘氏”,后来一查家谱,才知道自己的祖上与写《老残游记》的刘铁云八竿子也打不着,只得悻悻作罢。
⑪惟丏开始还和我们一起上课,后来有些课他就不来了,最后就只剩下一门《训诂学》,可自从唐教授不小心把“稼穑”读成“稼墙”之后,这门课他也不来了。老师们也不以为忤,不管他缺多少课,到了期末,只要他肯来参加考试,成绩一律全优。他每月还从《古文字诂林》编辑部领取编辑补贴。那个年代还没什么人读研究生,不过据说汉语史专业的董教授和解教授为了争着让惟丏给自己当助手,竟闹得形同路人,听上去颇有些夸张。
⑫惟丏是上海本地人,平时难得一见。后来有封匿名信寄到了系主任那里,说胡惟丏一贯孤芳自赏、目中无人,且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云云。这些“指控”虽说查无实据,却也迫使惟丏发生了改变。他开始频繁地在校园里出没,头发剪短了,而且染得乌黑,像是换了一个人,不经意中还真能把人吓一跳。他甚至还主动帮同学修改论文,介绍发表的刊物。还破例参加了学校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居然得了个链球第四。班长王燕组织了一次郊游,惟丏不仅欣然参加,并且在大家的怂恿下高歌一曲。不过,他唱得实在不怎么样,我们班的女生笑得差点昏死过去。
⑬可惜惟丏还是那个惟丏,从第二个学年的下半学期开始,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久而久之,我们只有在图书馆的借书卡上发现他的名字时,才会猛然想起班上还有这么一个人。
⑭我曾写过一篇小说,苦于没人指导,就通过《古文字诂林》编辑部的一位老师转给了惟丏。过了差不多三个月,稿件再次通过那位老师回到了我的手中。几乎所有的错别字他都替我改正了,可对于这篇习作的评价只有短短的四个字:过犹不及。
⑮邓海云是新晋党员,辅导员让他代表全系毕业生在大会上做一个发言。邓海云用一个月准备了发言稿,披露了他是如何从一名绝望而虚无的存在主义信徒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这篇报告全文分三次发表于校刊上。
⑯不久以后,他就收到了惟丏给他寄来的绝交信。知道内情的同学介绍说,这封信的措辞出人意料的严厉。大致的意思是说,邓海云这样无法连续思考六十秒以上的人,既不懂存在主义,也不懂马克思主义……
⑰毕业前夕,系里的三位主任轮番出面请惟丏吃饭,劝他留校任教,可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后来,辅导员谈起他来,语调已隐约有些不悦:他这个人,学问没得说,就是做人爱钻牛角尖。难道他就不知道大观园中也有“过洁世同嫌”这样的告诫吗……(取材于格非小说)
注释:【1】章、黄之学:国学家章炳麟、黄侃所创的语言文字学流派。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迹其间 混迹:挤进学术圈子
B. 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 不得要领:重点不明确、不突出
C. 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未置可否:不明确表示同意与否
D. 披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披露:有意地表露
19.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用近夸张的情节,塑造了同学胡惟丏的奇特形象,语言典雅而不失幽默。
B. 那些满口名词术语、经历丰富、傲慢自负的学长们对我们这些“小赤佬”极尽嘲讽,对胡惟丏却另眼相看。
C. 匿名信事件迫使胡惟丏向现实妥协,他努力使自己融入周边的世界,但这显然与他的性情不相一致。
D. 从胡惟丏对邓海云的评价可以看出,他认为海云自我标榜、捞取政治资本的行为可鄙,因此断然绝交。
20. 奇人胡惟丏之“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6分)
21.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之《世难容》,意思是太过高洁容易被世人妒忌嫌弃。你是否认同这频点?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6分)
18. (3分) A [错在“学术”圈子] 混迹: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
19. (3分) B [错在极尽嘲讽] 这些年龄比我们大上一倍的大哥、大嫂们,非常擅长用傲慢和自负来打击我们脆弱的自信,他们常常主动造访我们的寝室,不无戏谑地拨弄我们的脑袋,并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小赤佬”。
20. (6分)答案要点
出身之奇:家世显赫,家学渊深、但不挟古自重。
学问之奇:天资过人,既有国学根基,又有西学基础;大学时就为《古文字诂林》编辑部工作;两位教授争着让他做助手;为同学修改论文。
性格之奇:他性情随和,对同学的揶揄毫不在意,但又率真耿直、是非分明,甚至疾恶如仇,如看出邓海云的行为动机后,严厉批评,与之决裂。
行事之奇:他做事认真,近乎迂腐古板,如通过迂回的方式,公事公办,给我改稿,委婉指出问题所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如参加学术沙龙坚持已见,完全不顾及主持人的面子;他拒绝留校任教,拒绝上于己无益的课,更显得特立独行。
[评分标准]共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每个要点中,抓住非同一般、不合常理,概括“奇”的内涵1分,有情节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21. (6分)答案要点
认同:现实是客观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应善于自我调整,融入现实,适应社会,以避免被“妒”、被“嫌”。(举例略)
不认同:人应坚守自我,保持个性,以磊落之心对抗生活的苛责,即使被“妒”被“嫌”,也决不向世俗低头。(举例略)
[评分标准]共6分。认识,2分;结合阅读或现实分析,4分。
2021北京昌平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多是人间有情物
我最早识得一种草药时,大约四五岁。外公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小径上野花野草蓬勃生长。
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这同一种草。这种草叶子像一柄柄摊开的调羹似的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茎,地上到处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呀?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
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啊,虽说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们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啊。外公又说,这就跟人一样,看看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木匠、铁匠、鞋匠,还有箍桶的、修伞的、弹棉花的,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呢。
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我们村上有个童养媳出身的儿媳,有一天午后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上午公社田里收工到家,又去自家田里除草,除完草脚痛得路也走不动了。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颗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人又上门来,这回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了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
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那时我们周围少医院,村上大多是农户,大家有了小毛病一般都不去医院,扛不住了就弄几副草药吃吃,因此常有村人来我们家讨药,也有外村陌生人上门来问医求药。
家里有许多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甏,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一些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非常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要花大功夫,有的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甏里是能保存好多年不坏的。
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了,自然是不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这些药草都是乡间田野里常见的,外公常要收集一些,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
我认了一些字后,看到外公房里很多的医药书,有时候忍不住好奇心,也会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有一次我问外公,“贝母”是不是宝贝妈妈呀?外公笑了起来,告诉我这是一味中药,他说有些中药的名称是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比如说“牛膝”这味药,也并不是牛的膝盖。记得外公还跟我讲过“看麦娘”等草药的故事。看麦娘长在麦田里,样子和麦苗差不多,能治疗水痘、肝炎等病,它还有攻毒的作用,所以麦田里有看麦娘,麦苗不容易患虫害。但是农人除草时,都把它当害草除掉,认为它夹杂在麦苗里长,容易影响麦苗的长势。外公说其实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
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也懂得帮外公做事啦,接着他就说,这些草你以后不要去拔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还教诲我说: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啊。
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像外公一样有本事的人,最好是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命运之神往往会把愿意踏进这扇门的人抛向另一间屋,我年少时的志向终究是落空了。但是几十年来,我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
前几日,我去探望老妈,老妈边看电视边与我聊天,突然想起了什么,她告诉我说,外公在时,有一年村里闹鸡瘟,一家一家传过来,很快传到隔壁了,外公知道了,赶紧弄了草药拌在鸡食里喂鸡,结果我们家的鸡一只都没死。我问老妈,那是啥药草呢?老妈说,也许是打官司草吧?还是其他什么草?她记不大清楚了……
(取材于徐慧芬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说长得赖贱 赖贱:不易引人重视
B.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 麻烦: 繁琐,费力
C.外公还教诲我说 教诲:教导批评
D.却一直葆有 葆有:保持着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公把药草和木匠、铁匠、鞋匠等人作类比说明平凡普通的药草也有自己的功效和作用。
B.外公因为有名望所以经常利用药草研制方药,提供给缺医少药的乡人,供他们无偿使用。
C.中药名称只从字面上理解有可能是错误的,但“看麦娘”草从字面理解却有一定的道理。
D.长大后我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但与外公一起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中医一直有亲切感。
20.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打官司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1.文章题目“多是人间有情物”内涵丰富。结合全文,请你分析题目的内涵,并谈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8.(3分)C
19.(3分)B
20.(6分)呼应了前文外公将打官司草采回去派用场的内容。打官司草外形普通,随处可见,但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药草太过普通,容易被人忽略,以引起人们对平凡药草态度的反思。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平凡的药草给人解除病痛;看麦娘草自我奉献的仁义情怀;外公对乡人的无偿帮助,医者仁心的无私;我对外公的怀念对中医的亲近。
表达效果:新颖别致,激发读者兴趣;凸显主题,是对药草及人间真情的赞美。
【评分标准】写出内涵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21北京通州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想起清华种种
王佐良
①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现已不在清华工作,然而一说起这所学校,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
②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但这些别校也有;它的历史也不很长,世界大学中,成立已几百年的有的是;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
③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我把爬山虎写成紫荆的错误,但又要我多写几篇给他看。二年级,贺麟老师教我西洋哲学史,见了我长达百页的英文读书报告不仅不皱眉反而在班上表扬我;正是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读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著作的英译,真有发现新星球似的喜悦。温老师在工字厅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打开许多画册让我们传阅,幽默地然而严格地区分画的优劣。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④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我们两年在清华园度过,两年在长沙、南岳、蒙自、昆明度过。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走遍半个中国给了我们以接触内地实际的宝贵经验,这是在清华小范围内埋头读书所无法得到的。所以这次大转移又是我们知识和感情上的一次大扩充。
⑤然而我们仍然怀念清华园。在昆明读书和教书的八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想念北方的故土。中国历史上,汉族士大夫几度被赶出北方却没有一次能够回去。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只有这一次抗日不同。我们战胜了,1946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接着,我出国留学。等我回来,清华园已经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⑦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
⑧这标准无人明确定出,但是无数师友“行胜于言”的实际榜样却使我悟到:做学问必须要有最高标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国家。简单说,就是卓越与为公。
⑨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打开任何本中国名人录,无论文史哲政经法律科学技术哪一门,都有大量清华人站在成就的最前沿。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而能突破界限,实现新探索新综合。闻一多先生如此,华罗庚先生如此,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清华多的是现代型的学者,即精研本业之外,又通晓中国和世界文化实况;不仅知中,还懂外,因懂而又了解其真正长处与弊病,从而更珍惜中国本身的优点。金岳霖先生是深知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人,并且是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思想美学家,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称之为“类似盛装待发而无约会可赴”;后来他真诚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突然的转向,而是早就有了前因的。
⑩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清华校河边小山上有一块“清华英烈”纪念碑,碑上刻了从抗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单,我的级友中就有两位。清华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清华人却一直注视外界。我的记忆里还响着“一二・九”前夕大礼堂集会的紧急钟声。1949年大陆还未完全解放,就有大批在外国留学、学有所成的清华人冲破封锁,赶回大陆,明知条件艰苦,却定要在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工作里贡献一份力量。这些事在当时是视为当然,根本不成问题的。而回来之后,或在两弹的研制上,或在一汽二汽的建立上,或在广大的文教科技战线上,都做出了重要成绩,往往还起了关键性作用。
⑪因为这些,我深知我的母校的可贵。我也曾在西方读书和讲学,到过不少第一流学府,也很喜欢它们,但我心里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不怕拿清华同它们相比,因为我知道: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上,我的母校尽到了一所大学应起的作用:培养爱国的、学识精湛的专门家,在中国的革命和复兴里立下了功劳。
取材于王佐良《想起清华种种80校庆感言》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公然:明目张胆
B.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 囿:局限,限制
C.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 辍:停止,废止
D.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 迷失:不明方向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余冠英、贺麟、温德为例,意在说明清华教师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亲切感人的风范,使作者怀念至今。
B.作者回忆陈岱孙先生领导复校的情景,用“北方的灿烂秋阳”一语,真切地传达出抗战胜利后复课的喜悦之情。
C.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所以作者说清华像是“世外桃源”。
D.作者造访了西方诸多第一流学府后,心中“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表现了清华的卓越,也表现了作者对母校的深情。
20作者在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21.这篇散文语浅情深,请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加以赏析。(6分)
18.(3分)A[感情色彩不当。]
19.(3分)C[清华像世外桃源指的是清华人做学问的专心。]
20.(6分)答案要点
(1)优美的校园(2)完善的设备(3)悠久的历史(4)亲切而严格的老师(5)钻研学术且热血爱国的学生(6)“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7)卓越为公的学术精神
[共6分。1点1分。答出任意6点即得满分。]
21.(6分)答案要点:
语浅:文字简洁,明白如话(不事雕琢,没有华丽修辞)(1分)
情深: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师生音容宛然,学术精神淳然,回忆中是满满的怀念与自豪。(2分)
示例:第一段平铺直叙,拉家常一般,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写自己在清华校友中显得平凡,更突出清华培养了众多的卓越的人才,谦逊中蕴含着自豪。“已不在清华工作”写的是自己调入外校的事实,更表现了对清华母校的不舍和眷恋;“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写母校在自己的记忆里永远年轻,充分表现了作者回忆起母校时的喜悦。(3分)
[共6分。“语浅情深”3分,示例分析3分。]
2021北京房山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
家是什么
毕淑敏
①家是什么?
②家会很小很小,螺狮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被人一指弹掉,不留一丝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肩上,寸步难行。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家会很凄凉很悲壮,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
③问年轻人:家是什么?他们回答:家是粉红色的玫瑰,有刺更有蕾。家是热烈的拥抱、柔情似水的情话和思念时的邮票。问中年人:家是什么?他们回答:家是心灵与躯体的港湾,能停泊万吨巨轮,也能栖息独木小舟。家是无私的付出和接纳,家是脱去疲劳的热水澡。家是一个苹果,你一大口我一小口。家是一副重担,我愿我这边的力臂短,你那边的力臂长。问老年人:家是什么?他们回答: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家是虽非一见钟情却望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墓前的一支黄菊。问孩子:家是什么?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家是100分时的奖励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得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
④问养家的人:家是什么?他说:家是勋章,你挂在胸前,别人也看不见。家是暗地里逼你不断挣钱的鞭子,直抽得你遍体鳞伤。问弃家的人:家是什么?他说:家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我自忖无力从那里毕业,就中途逃亡了。问无家的人:家是什么?他说:家是羁绊,家是约束,家是熄灭人创造激情的沼泽地,家是一种奢侈的糜费。问恋家的人:家是什么?他说:家是树上的喜鹊窝,纵然世界毁灭了,只要有家在,依然有一切。问恨家的人:家是什么?他说:家是爱情的终点,家是英雄气短的坟墓,家是累赘,家是负担,家是你挂在你项上的枷锁,家是你自卖自身的契约。
⑤我不知世上还有没有另外的场所,会如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纵观家庭,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人们在家中卸去重要角色的面具,露出天然嘴脸,最坦率最赤裸,人性的善与丑,方寸之间,纤毫毕现。一代伟人,能治理好一个国,未必能调理好一个家。
⑥有人认为家是最自由最放任的所在,可以放荡不羁,其实家是最考验责任感的圣坛。对一个托付终身的人,都无法负起责任,你还能承诺他人的期嘱吗?连自己的一脉血缘都不能照料和抚育,你还能爱国爱民吗?在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丑恶。对亲人施暴的人,不可能对他人仁慈;在家中阴郁的人,不可能对太阳微笑;在家中诡计多端的人,不可能真诚地对待友人;在家中粉饰虚伪的人,不可能直面惨淡的人生。
⑦如果没有准备好,请不要撕下走进家庭的门票,如果没有爱自己也爱别人的能力,请不要构造家庭的地基。许多人抱着从家庭掠取支援的动机,匆匆为自己寻一个可供汲取能力的后勤仓库。殊不知家庭不是无中生有变出魔力的黑斗篷。
⑧家庭的温暖,先要无私无偿的培养和付出,然后才像春草,毛茸茸地生长起来。一旦失去了爱情的滋养,再稳固的家也很快风化,爱的力量有时很巨大,有时贫瘠,全看你是否以心血浇灌。
⑨家庭里如果没有神圣感,请别要孩子。家庭缔结之时,并不是简单的男女人数相加,而是诞生了另样的结构,一个崭新的物种,这个物种的花朵和果实,就是孩子。
⑩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倘若家中住满健康的爱的花粉,他就吮吸着它用爱的字样构建自己的听觉嗅觉知觉,渐渐地酿成心中小小的蜜饯。
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她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冷静;他看死亡,就比较坦然。
⑫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
⑬更令人惊惧的是,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陷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走到一起。病态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地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像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⑭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晓家的真义,拥有一个温暖称心的家。
(取材于毕淑敏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自忖无力从那里毕业 自忖:暗自思考,暗自揣度
B.方寸之间,纤毫毕现 纤毫:极其细微的毫毛
C.可以放荡不羁 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D.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贻害无穷:留下无穷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文字多处运用了比喻句,从不同侧面形象地写出了家的多个特点。
B.“齐家”其实很难,一个伟人能治理好一个国,但不一定能调理好一个家。
C.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他们会因为同病相怜而彼此吸引,相互体贴。
D.全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启迪了读者对家的认识、引发了读者对家的思考。
20.请统观全文,回答文章第③④段文字在内容、结构及表达上的作用。(6分)
21.请根据作者的认识与理解谈谈家是什么,并指出建立家庭、经营家庭需要做到什么。(6分)
18.(3分)B(纤毫:在文中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即极其细微的人性的善与丑。)
19.(3分)C(首先,“相互体贴”错。其次,说“因为同病相怜而彼此吸引”也不够准确,准确地说,应是他们之间有“病态的吸引力”,而“恶作剧的磁石”“牵引”他们后,他们才“格外同病相怜”。)
20.【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内容上:表明了对“家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认识),(1分)总的来看,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1分)而他们都是从各自的身份与视角(或:立场)出发而谈的。(1分) 结构上:这些内容照应了题目和第①段,(1分)为后文作者从更广阔、更高位的视角回答“家是什么”做了准备(或:铺垫)。(1分) 表达上:与后文作者谈自己对家的理解与认识形成对比,起到了突出后文内容的作用。(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21.【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家是大千世界的缩影,(1分)是最考验责任感的圣坛,(1分)是另样的结构,崭新的物种,孩子成长的地方。(1分) 建立家庭要做好准备,做到具有爱自己也爱别人的能力。(1分) 经营家庭要做到无私无偿的培养和付出,以保障家庭的温暖(或:要做到以心血浇灌,以获得爱情的滋养);(1分)要做到使家庭里有神圣感,让孩子在爱而不是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