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   

(2)   ,燕尾绣蝥弧

(3)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

(4)锦江春色来天地,   

 

2.(2分)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下列语段的空缺处。(  )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________________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数,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増强和扩展

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

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②④③①

3.(3分)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

4.(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漫谈读书  梁实秋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   

(2)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D.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   

(4)第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6)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接受残酷  迟子建

一个儿童站在漆黑的楼道里敲一扇铁灰色的门,他没有听到回答声;一个年轻女子伫立在百货商场柜前为丈夫购买丧服的衣料;一个探险者倒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弥留之际他发现鹰和乌鸦在头顶鸣叫盘桓不休;一个终日坐在河边洗衣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河对岸那棵美丽的椴树让人砍了,而那椴树正是她曾与弃她而去却缅怀不已的恋人约会过,从此她不再来河边洗衣。这些景象的出现,标志着残酷的诞生。残酷走来的时候总是步履从容,不动声色。残酷可以出现在战场、医院,也可以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网球场绿草簇拥着的花坛。生活让人学会残酷,而艺术必须让人接受残酷。

一幅画的失败,一首交响乐的流产,一篇小说的流于平庸,并不意味着残酷。艺术的残酷是一种精神自虐的残酷。当你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对全世界的人发表演说时,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恐怖、甚至厌倦,残酷在这个时候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

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时总是采取积极态度。海明威和三岛由纪夫,一个在西方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头颅,一个在东方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他们冷静地接受了艺术的残酷。尽管有许多饶舌的社会学家对他们的自杀做出了种种看似理由很充分的分析,但那只是社会学家的误解而已。能使艺术家结束生命的,只能是艺术。而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残酷上领略辉煌,这实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哀。

生活中出现残酷时尚有补救之机,而残酷走向艺术时只能面对死亡,你别无选择。没有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会不断创造高峰,人在艺术的探索中越是执着、激动而勇往直前,同时又越是疲惫、绝望。艺术是狡猾的,当你迢迢奔向它时它能神采飞扬地向你招手,而当你切近它时却又将真实的面孔转向别处。所以总在路上行走的奔向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尚且能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而真正走到艺术临界点的艺术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受了双重残酷:生活的和艺术的。

卢浮宫的藏画,巴黎图书馆的藏书,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留给我们的音乐,无一不是残酷的表现。我们在领略伟大和辉煌的同时,必须明白我们首先应该接受残酷。凡•高的金黄色的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的向日葵是残酷的,因为它曾使凡•高的心灵备受摧残而又令后来者手持画笔望洋兴叹。《老人与海》《神曲》《喧哗与骚动》《人间喜剧》是残酷的,因为后来的作家在涉及同类题材时没有达到它的精神境界。《红楼梦》也是残酷的,它站在中国古典小说塔尖的位置上使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而中国的艺术,能让人领略到残酷的却是太少太少了。徐悲鸿画马与齐白石画虾,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不明白为什么之后还有一些国画家孜孜不倦地画马和虾,真是不可思议。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让我看见三天》,在命题上是残酷的,因为她永远看不到她要看到的三天,只是她文章中的三天太罗曼蒂克,她没有让我们看到残酷的三天,因而这三天不是永恒,它时隐时现。

我非常喜欢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结尾:那男人躺在床上。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仰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常年积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这是最精彩的结尾,因为它是残酷的,是岁月,爱情的残酷,同时更是艺术的残酷,让我们接受它。

(1)第段是怎样解说“残酷”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2)赏析第段画线句。

(3)用福克纳的作品结尾有何用意?

(4)分析本文引用名家名作的作用。

(5)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1)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B.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C.“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D.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2)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B.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C.“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3)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不受                           膺等复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无所交接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引用天下名士   

A.使用              B.重用             C.荐用              D.任用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事免官

膺为长乐少府

B.复征为度辽将军

杀孕妇

C.荀爽尝就谒膺,为其御

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D.司徒胡广所辟

时张让弟朔野王令

(4)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5)请择其一例分析文中间接描写的作用。

(6)依据相关事迹,概括李膺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李膺的品质

矢石破虏

     

拒收樊陵

     

惩治张朔

     

临难不辞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也 B.矣C.焉D.耳

(2)对第段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B.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C.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D.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3)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第③④段划线处,并简要说明原因。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此余之所得也

段:   ,理由   

段:   ,理由   

(4)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记”类文体特征的认识。

三、写作(70分)

9.(70分)根据下列材料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借助阅读获得的知识来认识生活现象,还需要借助智慧去辨别纷繁芜杂的知识以及生活现象,从而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这种需要智慧的情境经常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1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阴晴众壑殊(重点字:壑)

(2)鹫翎金仆姑(重点字:鹫、翎)

(3)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重点字:甲)

(4)玉垒浮云变古今(重点字:垒)

 

2.【解答】该段文字论述真正的修养。根据“并非”“而是”可知,④③排在一起。排除A选项。构成因果关系,所以排在一起,排除CD两项。

故选:B。

3.【解答】A.“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此处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

B.表达得体。

C.“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此处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

D.“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故选:B。

二、阅读(70分)

4.【解答】(1)文章第段,叙述了古代读书、成书的方法,可以看出在古代读书、成书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稀罕而珍贵的东西”指的是难得到的东西,所以文中才说“书是稀罕珍贵的东西”。结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文章第段空格处的上文为“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故空格处前半句应从价格谈起,其下文为“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精到”,故空格处后半句的落点应在书的内容上。所以应选择项的大意为“书的价格低内容不一定差,卖得价值高的书内容不一定好”。本题要求选择填入后恰当的一项,与C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C。

(3)“书卷气”的意思是:在仪态、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气度、风格。文章第段,“名之曰书卷气”,说明对书卷气的解释主要可从其上文总结。另外,后文“同时”一词提示,这句话也在解释“书卷气”一词。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文章第段,通过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的例子向读者阐明能被自然改变气质,即“移情”是一个神秘的过程,继而又举禅宗别教外传也是不立文字靠“顿悟”的例子共同证明“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一般来说,读书是提高修养的最好的途径。另外,应结合文章题目、主旨谈“移情”“顿悟”的作用,总体来看第段处于文章“总﹣分﹣总”结构中“分”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文章的一个分观点,体现文章题目“漫谈”的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A.作者在文章第段写到相关内容,作者写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是为了说明古时的书容易读坏,读书吃力。选项中“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并没有被提及。选项与文章不一致。B.作者在文章第段后半段写到“开卷有益”的相关内容,由于当今社会书目繁多,我们在读书时要有所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选项与文章不一致。C.作者在文章第④⑤段写到相关内容,特别是第段首句提及改变气质不只读书这一个途径。“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气质。选项与文章不一致。

(6)第段首句是该段的关键句,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第段开头提出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结合第段尾部和第段的开头可概括出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第段后半部分则又提出中国人,应选择经书、史书来读;第④⑤段则讲,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是一般人最简便的修养方法;第段讲述了书的样式,并表达了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在整理完文章的行文思路后,筛选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把各观点间重复的部分合并即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古人)读书难,成书难;唯难而稀罕珍贵。

(2)C

(3)因读书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气,其表现为境界高,胸襟广,谈吐不俗。

(4)“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就一般人来说,读书还是最好的修养途径。这样写,也体现了“漫谈”的特征。

(5)D

(6)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经书、史书;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

5.【解答】(1)文章第段开头即在解说“残酷”,作者选用了四个排比句,描述了四个特定的画面,并说它们标志着残酷的产生。从结构上看,解说“残酷”是位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其吸引读者阅读,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内容上看,作者将“残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成了四幅画面,让读者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残酷,给抽象概念以感性认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第段画线句说艺术是狡猾的,艺术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这是拟人的手法。画线句写的是,人在努力追求艺术时艺术对人的诱惑,以及人们追求艺术的困难之处,形象地表现出人与艺术的特殊关系,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它残酷的一面。结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福克纳的作品详细描述了一个残酷的画面,该段落处于文章结尾,与开头解说“残酷”的内容相呼应。福克纳描绘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场景,作者在结尾处引用福克纳的作品,揭示了生命、爱情、艺术的残酷与永恒的主题,表达了文章主旨,卒章显志。结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文中引用名家名作主要在文章第⑤⑥⑦段,包括凡•高、《红楼梦》、徐悲鸿、海伦•凯勒、福克纳等。它们处于文章的结尾,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体现了议论文的问题特征;同时,它们使文章的内容得到了充实,涉及音乐、绘画、小说等相关的艺术领域,具有普遍性,且都是追求艺术的典型例子,说服力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在阅读第②③段时,不难发现“残酷”这个词出现了7次,即关键词反复出现,达到增强文章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效果,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另外,第②③段中还有“(残酷)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这样的表达,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艺术的诱惑力与其冷酷的两面性,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清晰,增强文章感染力。结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选用一组特定画面解说何为“残酷”,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直观、形象、感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运用拟人的辞格,形象地揭示了人与艺术的特殊关系﹣﹣艺术对人的诱惑,人追求艺术的艰难。(或:艺术的巨大魅力以及对人的残酷性)。

(3)再次选用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具体场景作为结尾,揭示生命、爱情、艺术的残酷与永恒的主题,卒章显志;在结构上,也与开头相呼应。

(4)作用:其一,实例典型,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其二,通过干洗店材料来揭示主旨,体现了文体特征;其三,涉及到音乐、绘画、小说等相关的艺术领域,具有普遍性。

(5)关键词重复出现。两段文字,“残酷”一词共出现7次,如不断敲击的重音,一次次震撼读者的心灵。运用拟人的手法,“(残酷)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充分展示出艺术的魅惑与冷酷的双重特征。这些特点,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解答】(1)D.“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错误,末句说的是未来相见,是虚写,并非是已经到了荆南。

(2)C.“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错误,这里说的是途中行路艰险,令人心惊动魄,并非是“不避风险”。

(3)“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中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其命运的不公正,突出时代的悲凉色彩;“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中的“双蓬鬓”与“一钓舟”形成对比,突出行路的艰难,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

 

答案:

(1)D

(2)C

(3)本诗运用对比有两处:一处在诗的前半部,将李剑州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作对比,为其不公的政治处境鸣不平;通过“文翁”“李广”用典,精炼含蓄。另一处在诗的后半部,将“一钓舟”与“滟滪”之“沧浪”作对比,展示赴南荆途中的险恶,惊心动魄。

 

译文: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赏析: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睛,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7.【解答】(1)“谢”后面接的是“不受”即没有接受,所以据语境推断,“谢”可解释为“拒绝”;

“废”的语境是“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前面说陈蕃与窦武主持朝政,李膺等受到重用,现在他们失败了,李膺等(又被罢免了),所以“废”可解释为“(被)罢免(官职)”。

(2)“交接”前面句子是“性简亢”,大概是说他性孤傲清高,后面又说只把郡人荀淑、陈实当成师友,所以这里“无所交接”大概是说不喜欢与人结交往,“交接”可解释为“结交”;

“引用”前面说到“连谋诛诸宦官”,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之后“引用天下名士”,据语境可解释为“荐用”。

(3)A.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介词,让。两个意义用法不相同;

B.前一个“乃”,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乃”,副词,竟然。两个意义用法不相同;

C.两句里“因”都是副词,趁机;

D.前一个“为”与后面“所”一起表被动;后一个“为”,动词,担任。两个意义用法不相同;

(4)“边”,边塞;“皆望风惧服”,省略句,补充主语敌寇;“惧服”,惧怕降服;“悉”,都;“声振远域”,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李膺”。句子翻译为:自从李膺来到边塞,(敌寇)一见(他的)威势都惧怕降服,将原先抓捕的百姓都送还回来。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远震边塞。

(5)比如原文第二段“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描述可知,当李膺杀掉张朔后,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连休假都不敢走出宫廷,表明了李膺的威严震慑群官,使之不敢胡作非为;原文第五段“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描述可知,当李膺遭祸,景毅不避牵连,因其子为李膺门徒主动领罚,侧面反映出李膺的人格魅力之大,对人影响之大。

(6)“矢石破虏”涉及的文字是“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他经常冒着枪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可见其

机智英勇;

“拒收樊陵”涉及的文字是“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樊陵曾请求作李膺的弟子,他不接受,后来此人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可见其品质不良,说明李膺“明辨忠奸”;

“惩治张朔”涉及的文字是“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他对于贪残无道的张朔处以极刑,可见其“嫉恶如仇”;

“临难不辞”涉及的文字是“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他气节高尚,临难不惧,舍生取义。

 

答案:

(1)拒绝 (被)罢免(官职)

(2)A   C

(3)C

(4)自从李膺来到边塞,(敌寇)一见(他的)威势都惧怕降服,将原先抓捕的百姓都送还回来。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远震边塞。

(5)间接描写有:第(2)段之末;第(5)段景毅“自表免归”。

          其作用:通过“诸黄门常侍”行为收敛,小心谨慎,表现李膺的威严震慑群官,使之不敢胡作非为。当李膺遭祸,景毅毅然不避牵连,因其子为李膺门徒主动领罚,表现了李膺巨大的影响力及在朝野的正义力量。

(6)机智英勇 明辨忠奸疾恶如仇舍生取义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实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枪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才得以)给李君赶车啊。”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8.【解答】(1)此处有感叹语气,且含有“对此”有所感叹之意,因此要有代词意义的感叹语气。A是陈述语气,B.只有感叹,没有代词意义。D是“罢了”的意思。故选:C。

(2)第一个“其”是“我们”;第二个“其”是自己,故选:A。

(3)B.作者通过游洞未尽而返而得出道理“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是作者悟出的道理,因此说这是作者的“所得”。

A.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而感叹,要求研究者要辨别古书的正误。

(4)结合《小石潭记》等文章可看出,“记”一般是游记,记录山水之胜,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道理感悟,相当于写景抒情或说理的散文。

 

答案:

(1)C。

(2)A。

(3)第段:B.理由:作者通过游洞悟出了道理,因此是“所得”。

段:A.理由:指研究者应该注意辨别古书的正误。

(4)“记”大多都是记录自己游玩的经过,并加以感情或道理叙述类似于散文。

(答案仅供参考)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