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中国》简答题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论语》阅读题之为政以德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克己复礼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中庸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周而不比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诲人不倦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高山仰止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君子之风专题练习


《红楼梦》填空题

《红楼梦》简答题百题

《红楼梦》扩展阅读

《乡土中国》选择题

《乡土中国》填空题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乡土中国》简答题

__________

 

 

一、名著阅读

1.思考《乡土中国》前三篇文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之间的意义联系。

2.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请从①乡土本色②差序格局③礼治社会④长老统治中,任选一项,结合《平凡的世界》或《边城》等作品,对选项内容作简要阐释。要求:阐释准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3.结合《乡土中国》第12章,简要概括“血缘”与“地缘"的区别。

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有人认为,当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加大,三口之家普遍存在,“差序格局” 所依赖的“地缘”与“血缘”关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适合用“差序格局”来定义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根据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谈一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5.依据《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6.举出费孝通《乡土中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说一说它为什么重要?以及对认识今天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7.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问题,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作文。(关键环节题)

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文章,结合教材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请你阐释什么是“差序格局”,并且结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农村的落后现象,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丽家乡写一份建议。要求:以《乡土中国》中的四篇文章为理论依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力求深刻,不少于300字。

 

 

二、其他

9.请概括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观点。

10.在作者看来,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格局?

11.读完全书,你觉得乡土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显著特点?

12.试概括梳理本书第12章《血缘和地缘》的基本要点。

13.结合第8章《礼治秩序》,谈谈“人治”“法治”与“礼治”的概念及其关系。

14.你认为在今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应该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结合《乡土中国》中“长老统治”一章简述自己的观点。

15.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礼俗的效力更大?


参考答案

1.①《乡土本色》的 主旨是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再论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②所以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是: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本题考查《乡土中国》前三篇文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之间的意义联系,首先要前三篇的内涵主旨。在《乡土本色》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这一篇的 主旨是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再论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分析主旨后,不难发现,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2.示例:④长老统治是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的一种教化性权力,主要表现在(但不限于)家族或亲子关系中,是长者继承既有的文化而对幼者进行教化的一种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带有约定俗成的合理性。《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堂出于门第观念而对女儿润叶、儿子润生恋情进行粗暴干涉,乡人都认为合情合理;作为双水村书记,他对整个村子具有绝对话语权。这些都是家族乃至村落中长老统治的体现。(《边城》中码头船总顺顺德高望重成了茶侗水面的长老,大家有什么纷争或解不开的事都来寻他;天保、傩送兄弟俩通过媒人提亲或唱山歌等不同方式向翠翠求婚,也体现了湘西小城既定的民风民俗。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法则做事,这是世代延续的长老统治教化权力的体现。)

3.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②血缘是拒绝商业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③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并对内容进行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读名著,然后确定答题范围并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最后对筛选出来的语句进行概括归纳。

由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可知,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是血缘的投影。

由原文“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存在的”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可知,血缘是拒绝商业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

由原文“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可知,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4.示例一: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适合用“差序格局”来定义了。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地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差序格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示例二:在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中,格局是对现在和过去存在状态的描述。而差序格局就是费老所生活的时代,对中国农村的描述。《乡土中国》这本书从根本上是记录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和特征,其差序格局是费老对中国农村社会和中国社会提出的最基本的格局认识,并通过差序格局由此产生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制度和习惯法,并最终对社会的整合和控制。费老还利用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说明了该格局所具有伸缩性。我认为,差序格局不仅具有当时的社会时代特征,也是现在中国底层社会关系的写照,因此对差序格局的再解读和认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名著中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结合个人对原著的理解和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有理有据地对观点加以清晰地阐释。注意平时阅读名著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文中观点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切实提高阅读质量。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该书中费老认为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像一块石头一样,仍在水里形成的层层联系,由此形成了由你推出的社会关系,并通过波纹圈推挤,最后发生相互的联系。同时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圈子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解答本题,无论你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是否适合用“差序格局”来定义,都要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5.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链漪;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并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6.差序格局。

原因: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总结和概括。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与西方团体格局相对应,并且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意义:传统社会,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通常在自己人的圈子里。现代社会获取资源的范围超出了狭小的圈子,人际关系必须变化。在原有的以血缘或姻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通过拜把子,认干亲等形式,转化成拟血缘关系,加强彼此信任,扩大获取资源的渠道。扩大原有差序格局的边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国内,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团体格局特点逐渐显现和增强。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界限可能已经没有作者那个年代明晰。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正悄然改变。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及探究其原因和现实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熟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主要概念,然后结合现实社会情况分析其现实意义。

本题: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费先生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1.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这种差序格局对我们的社会关系有什么影响呢?其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下,在讨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个人绝对忠实的是自己,是自己一方的利益,这就不难解释,在那么多腐败的案例中,“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以及尸位素餐的现象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不是某些人的问题,只要你居于其位,总要禁受这种诱惑。其二,在差序格局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血缘关系,在这层关系上,又叠加了大量的亲缘关系,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新的名词与群体应运而生,比如“凤凰男”“孔雀女”,这些人通过个人的努力飞出了贫瘠落后的故乡,但是她的身后,始终扯不断那根亲戚与血缘关系拧成的线,无疑会为她个人的发展增加很多阻力。而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对偶的选择,而选择自己新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你嫁的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也包括了他身后的附带的社会地位。所以,通过这个方向的移动,可以在弹性很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其三,西方的团体格局,使得他们的社会是争取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攀关系、讲交情,所以,在我们这,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否则什么事都办不成。虽然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借助人情解决问题的便利,但也要陷入永无休止地偿还人情的旋涡中,这种交换方式是低效率的。差序格局在社会关系上,最大的特点是弹性很大,伸缩性强,这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改变的。

7.答案示例1: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小陈举报父亲引发质疑,质疑者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认为“子为父隐”,举报父亲,即使是为他好,也是不孝。社会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会引发普遍的“私”的毛病,是不利的。众多网友为小陈点赞,则说明时代已进入现代社会,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了这种乡土意识。

答案示例2:《礼治秩序》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社会事件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这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所给的事例。在“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中选择自己最理解最有感触的角度的基础上,回答此题分三步走:首先,要正确解释自己对所选的这一角度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而“礼治与法治”是说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经过教化“礼”要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乡土社会靠“礼”来应对生活问题,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法治”。然后,在正确理解所选角度的基础上,结合小陈举报父亲事件,从“差序格局”或“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她的做法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的原因。比如,如果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质疑者认为甚微晚辈 的女儿举报长辈就是不孝。点赞则说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早已淡化甚至脱离乡土意识。网友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如果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就可以这样分析:点赞是因为小陈举报父亲这一做法体现了“法治”意识。在“礼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需要“法治”,要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灵活操作两者。而且,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8.差序格局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中国是一个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国度,不管历史如何前进,也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中国乡土性的社会根基是不会动摇的。但目前来看,农村仍然很落后,乡里人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要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要因地制宜,学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吸取别人先进的制富经验,进行创新种植、养殖和种各加工经营管理,改变落后的贫困面貌。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亲情和友情仍要守住“孝”“悌”和“忠”“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在人群聚集的乡村设立移动图书站,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乡民学习文化的意识。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手抓,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题有两个要求,首先要求结合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文章,结合教材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阐释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通读上述文章,可以总结出,差序格局主要表现为:(1)血缘关系很重要性,(2)公私、群己关系具有相对性,(3)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4)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5)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

本题的第二个要求是,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丽家乡写一份建议。要求:以《乡土中国》中的四篇文章为理论依据。费老《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农村的落后现象,要改变家乡面貌就要从家乡中落后的方面入手,从贫穷落后的物质面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入手分析。物质方面着力于依靠当地的条件,寻找适合的致富途径。文化方面,可以通过送文化的方式增强乡民的文化意识,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合适的办法。

9.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空间阻隔很好理解,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②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③在乡土社会中,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用不到文字。④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熟读文本,根据章节和论述思路概括。《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文中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的本质来说,是无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的。在乡土社会中,往往存在语言而不存在文字,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因此,乡土社会有产生语言的环境。从语言变到文字,第一,需要记忆作为基础。然而,虽然人具有记忆力,但是“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乡土社会中人与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具有记忆力,所以这不是阻碍文字产生的原因。第二,需要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从时间的阻隔上来说,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而对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每一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前人的影子,即有长辈的经验可以借鉴,而这种经验往往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也就无需使用特别的工具记录下来以备自己或后人参考。从空间的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人们的交流中,除了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外,还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字是间接的表达工具。既然文字这一工具不如语言完善,乡土社会中又何必舍弃语言而采取文字呢?那么,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中国的文字又是来自哪里呢?费孝通的回答是,中国的文字不在基层上发生,而是来自于庙堂。

据此,费孝通提出,乡村之人并不是我们常常认为的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自己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同时,这也意味着,文字下乡必须以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为前提。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10.在作者看来,以生育血缘为基础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自我”中心而不是“个人”主义,区别于西方以平等,法律为特征的“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是一种“差序格局”。当然,这种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己及人的,具有差等性。进一步讲,血缘族群下的“差序格局”反映了群己权限,不同于“团体格局”由内向外看具有的公共性和团体性,“差序格局”从外向内部看则具有公共性,当然需要以血缘相关,利益关联为基础。同时,这种社会格局是以“个人道德”为维系纽带,要求克己复礼。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修要熟读文本,按要求筛选概括信息。本提问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社会格局。答题区间是《差序格局》一章。文中相关内容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想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作者解释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所以可以着手的, 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 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概括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1.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流动少变动少,土地、血缘和祖辈的经验代代相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把握,至少明确如下内容: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观点,论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要针对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本提问乡土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及显著特点。书中具体内容有:1、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是应当加以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2、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于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于一切行为的规定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3、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4、乡土社会依靠礼治来维护其秩序。整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答案。答其他的言之成理即可。

12.①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②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③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④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⑤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⑥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13.“人治”与“法治”的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法律也是由人来执行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14.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长老统治”已经衍化为以“新乡贤”为核心的时代角色。“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到底是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其实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是个法治社会,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不断完善的法治中国,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毫无疑问应该是法律优先。法律为乡土教化提供了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制度保障;同时,赋予了传统教化以崭新的元素和使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题干要求结合《乡土中国》中“长老统治”这一章,联系今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应该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社会的发展是人由年轻到老,由上一代到下一代不断传承的过程,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社会继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老人对小孩、前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化。比如说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学习穿高跟鞋跳舞不踩到别人的脚……这些事情不是生而就会的,必须加以学习,必须不怕苦、不惧烦。然而不怕苦、不惧烦又非人之天性,于是这个过程中就不得不加一些强制了,有了强制就发生了权利,这种权利就是教化的权利。那么,当今社会是个法治社会,我们也在新时期不断地建造法治中国。新农村建设,既要看到本乡本土本族的一些优良习俗还需要通过教化传承,但是也应看到,法律的强制性和渗透性是不可违拗的。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何者优先的问题上,还是根据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法治社会,要求我们时时处处,做人办事严格依照法律给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去操作。乡土的教化,不以违背法律准绳为前提;同时,有序的法律准则,为乡土的教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总之,判断教化和法律,何者优先的基本点是看社会的总体趋势,然后联系实际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5.在乡士社会,居民过者相对封闲的农耕生活,传统的礼俗是维系乡土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人们普遍遵循其要求,因此传统的礼俗在乡土社会的影响更大。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由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劲的中国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的“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