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记叙文阅读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外文言文汇编

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记叙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1·上海杨浦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月饼

①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就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月饼老几样,哪里有如今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的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装在油篓或纸匣子里,顶上面再包一张红纸,简朴,却透着喜兴,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②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

③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

④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

⑤好多年前,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jiān xīn日子的味道, 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来了情绪,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好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

⑥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ān xīn(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第④段画线句,分析画线句的含义。

3.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交代了母亲自己做月饼的原因以及带来全家的快乐的节日气氛。

B.第③段的“剥”“撒”“浇”等动词表现了母亲制作月饼时动作的娴熟。

C.第③段将母亲月饼的“薄”与店里月饼的“厚”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的不满埋伏笔。

D.第⑥段写多年前我还请母亲为全家做月饼,是为了让儿子体验过去的生活。

4.将第⑥段与下面这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

如今,很少会有人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了,也少有人愿意吃这样的月饼了。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不止是岁月。

 

(2021·上海浦东新区八年级期末)课外记叙文阅读

码头和轮船

梅子涵

(1)我童年时总是跟着外祖母在十六铺码头上船。这个很老的码头,旧旧沓沓,房子都是仓库的样子,好像就是供挑担扛包人上船下船的地方,不需要别的讲究。无数的人在这里出发和到达,它的确只是一个码头。可我跟着外祖母从这里出发和到达很多次了,它对我有着家门口的亲近,可是每一回紧捏着船票又来乘船,心里又都会跳荡着第一次般的新鲜兴奋。

(2)乡下有外祖母很多的想念。有时和妈妈闹得不开心了,她就认真地拎起包说:“我要回去了!”我就拉住她的手:“外婆,我也跟你回去!”结果,她又开始忙忙碌碌做起家务,淘米,洗菜,做饭给我们吃。就好像刚才的认真是假装的。

(3)她经常乡下和上海两头跑,很多时候会带上我。我的船票都是我自己紧捏的,一次也没有丢失,所以就紧捏成了现在所想着的那么多情景。

(4)外祖母的肩膀宽宽的。上船时她把两个旅行包的襻手扎在一起,一前一后搭在肩上,手上还要拎一个。我也帮了拎一个,我还要背书包。我是从小就不习惯空着手跟在后面只看着大人气喘吁吁的,我喜欢在外祖母和妈妈面前表现力气。

(5)没一会儿,轮船就开始解开缆绳,船上的水手们抽去踏板,高声喊叫着,让人感觉非常豪气威武,那是一种不需要听清楚究竟在说些什么的声音。接着便传来鸣笛声,螺旋桨转动击打着水花……这是码头上开航时必定的纵横交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送别程序和仪式。

(6)随着船的起航,我的心情如螺旋桨一样开始扑打起江水

(7)岸上的房屋和人逐渐变远,不一会轮船已经驶到江心了。我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在不同楼层间跑上跑下,看大炉工们光着上身挥锹加煤;看船长、大副干干净净在驾驶室里站得笔挺;看散席旅客一家几口挤在甲板的草席上,互枕着熟睡。接下来是二十几个小时的江上路程,需在船上吃三顿饭,睡一夜。但对于还是童年的我而言,却充满了趣味。

(8)餐厅吃饭只要两毛钱,一碗籼米饭,一碗蔬菜(卷心菜、青菜、芹菜)。饭和菜都不好吃,可是我喜欢到餐厅吃饭。因为这是在航行的船上吃饭,窗口看出去是一切都在往后移动。船上的所有味道和感觉都特别,厕所里的味道也是船上的厕所味道,它冲的是浑黄的江水。

(9)每一个停靠的码头我都必定要跑下去,在四处转啊转。那时的轮船,在码头上会停很久,停得笃笃定定,因为船上需要笃笃定定地加煤。我记得住每一个码头候船室的样子,背得出每个码头的名字,xiè hòu        )了码头上摆小摊的商贩,也品尝了各码头上形形色色的美食……那真是我童年最流连不舍的路途。可是我也一直惆怅,因为我们永远没有机会乘到汉口。那时,上海开出的长江轮,终点是汉口,而我们乘的只是三分之一的路程,好短的,没有心满意足。我那时就是这样傻里傻气。每回下船,我都会边走边回头看,看着那些依旧站在船栏边的人。他们还可以继续在船上吃饭和睡觉,看着江和一刻不停往后移去的岸边。晚上,籼米饭味道还没有完全散去的餐厅里会放电影,一毛钱一张票……

(10)外祖母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乘过长江轮船。后来,从上海开出的长江轮停航了,那个老码头也关闭了。剩下的只是“想着”。起航的声音在,浑流的江水在,甲板上的远眺在,只是童年不会抒情,可后来知道,最抒情的就是“想着”的本身。

(11)童年本来是一个码头,它并不非要精建细修,只要靠着江水,那么就可能无法拆除。它一直都在喊着那纵横交错的生动声音。我们的手里也都有自己的船票。你看看你是几等舱的?哪怕是散席也特别好,互枕着睡在甲板上也一夜到天亮。因为我们踏上的是我们自己的船。我们是在奔腾的江水之上。那么可以说,童年还是船!所以这比方打得真是又纯粹丰富了。

(原文有删改)

5.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è hòu(____________)

6.第(5)段加点词“纵横交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第(6)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随着船的起航,我的心情如螺旋桨一样开始扑打起江水。

8.第(3)段中提到“所以就紧捏成了现在所想着的那么多情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有哪些情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着船上的水手们准备开航,并觉得他们豪气威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船上餐厅吃饭,并觉得船上的所有味道都很特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这比方打得真是又纯粹丰富了。”“这比方”指的是什么?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上海普陀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烬煨”的滋味

①四十多年前,我被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祖父祖母家。那是个小山村,家家户户做饭都用柴灶,燃料则大多是从山上斫来的细枝柴梗,很是耐烧,而且灶膛里燃烧殆尽后的柴灰,即便是过上几个小时,表面看似不再有红火闪烁,但只要用火钳往下掏,还是能在一片暗红色的灰烬堆中看到依然跳动不已、热量充沛的点点星火。乡下人舍不得浪费这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于是就有了“烬煨”这门手艺。

②祖父的“烬煨”猪蹄让我难忘,无论选“料”,备“烬”,还是护“煨”,他都匠心独具。祖父选食材讲究,偏爱用骨多肉少、乏人问津的猪后蹄,还常说:“用柴灰煨猪蹄,就是要骨头多一点咯,才有嚼劲有味道;而且价格也蛮实惠咯。”一早,祖父就去集市购得猪后蹄。随后将之拨毛洗净,斩成两截,放入专用的甏子,再注入适量的清水,于是真正的“烬煨”就要开始了。

③等午餐灶膛熄火,但见祖父端起甏子,走进灶间,将盖紧的甏子小心翼翼埋入星火闪动的柴灰堆里,这一埋就是足足一下午。等到傍晚,祖父又小心翼翼在灶膛里换上晚餐的新鲜柴灰,并开甏盖放入些许盐和酱油,继续“烬煨”。按祖父的原话,这叫“最后的‘一把火’”,旨在确保被“烬煨”的猪蹄骨酥入味。

④半小时后,全身黝黑并沾满柴灰的甏子,就在一双双期盼的眼前,被祖父从火红的柴灰堆里起出。祖父铆劲用力吹去柴灰,打开盖子,猪蹄特有的浓香如洪水决堤般泄溢,一下就弥漫了整个厨房。我迫不及待夹起一块连皮带筋的肉往嘴里放,烫嘴也顾不上了。一嚼,那真是满嘴爽滑有劲、油而不腻的香浓啊!吃尽了肉,再咬去猪骨两边顶端的骨头盖,把嘴对着咬开的口子轻轻一吸,骨髓就“扑溜”一声滑进了嘴里,那滋味,岂一个“美”字了得!

⑤祖父曾说:“用柴灰煨食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手里失传咯。”他一直活到了98岁的高龄,去世前几天,他对家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再煨一次粥给他吃。

⑥回到城里生活以后,再也没有“烬”的条件和机会。每当煮猪蹄、猪骨,我总是格外怀念祖父的手艺。家里买高压锅了,第一回煮的就是猪蹄。高压锅上阀后,半小时左右就煮好了,猪蹄确实也煮得烂熟,用竹筷戳皮,一划即开。但是说真的,这与当年我在祖父祖母家里吃到的“烬煨”猪蹄相比,无论香味、嚼劲还是鲜度,总还是差了那么一些。

⑦而今,想吃到正宗“烬煨”的食物已经很难,即便是我老家的小山村,也已大多改用煤气或天然气,不再劳神费事,也没有柴灰再去“烬煨”了。科技的力量总是颠覆人的想象,时下五花八门的炖锅,其功能大可与“烬煨”匹敌。有些炖锅用的还是陶瓷,甚至还有些用的是名贵的紫砂,而且既可“大火猛煮”,也可“小火慢炖”,功能齐全。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其中好像少了一些我再也追不回来的东西……

⑧有一天读书,突然看到已故谢晋导演曾说过的话;“用煨粥煨出来的东西,是家乡的滋味,也是乡愁的滋味。”是啊,脱离了家乡的柴灰、食材、髪子,就会失却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而失却了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不论食材再好,烹制工具再先进,恐怕都会与真正“烬煨”的滋味咫尺天涯,不是吗?

(原文有删改)

10.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祖父“烬煨”猪蹄的过程。

(1)早晨,祖父将猪后蹄拔毛洗净,斩成两截,放入甏子,注入清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④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分析。

12.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为何”突出作者的满心疑惑与不知所措。

B.“其中”的“其”是指五花八门的各式炖锅。

C.“再也追不回来的东西”指童年回忆、浓浓乡愁。

D.整句句子表达作者对当下现实的不满与极度失望。

13.“咫尺天涯”在第⑧段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滋味”入手,分析标题的妙处。

 

(2021·上海金山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xuàn làn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5.根据拼音写汉字。xuàn làn(__________)

16.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

(1)王老师__________________;(2)林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17.对文中三次“濡湿”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王老师调走而伤感。

B.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不舍。

C.第二次“濡湿”体现“我”被孩子们的话语所感动。

D.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得知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18.结合全文,试分析第⑨段的表达作用。

19.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B.严厉的教育也能促人进步。

C.善意的谎言有时给人温暖。D.鼓励的话语往往给人力量。

 

(2021·上海宝山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0.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狼(________)

21.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

22.第④段中,两处“终于”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⑤段中,作者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比如照看行李、_________________等。

24.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2021·上海虹口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小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26.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是__________

27.第⑪段画线句中“你妈的心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概括主要事件

回到家时

母亲寻找钥匙

(1)

弟弟卖掉老宅

那天下班

(2)

(3)

母亲执意回去

回城后

(4)

 

29.第⑬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

30.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一把老钥匙”的妙处。

 

(2021·上海黄浦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母亲

①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每次命题作文,只要是《我的母亲》,我就恳请老师给我换一个题目——我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是被外婆带大的,我要写《我的外婆》。

②我不肯写我的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

③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冷冷地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④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別人?有没有你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为什么你没有一点口音?我心想,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⑤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我急忙给母亲打电话,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快寄给我。没想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一道晴空霹雳:“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你妈妈不是家庭妇女,可以整天围着你转。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怔住了,随即在电话里哭了,哭得泣不成声。后来她当然是给我寄了钱,但是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自己的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不是不肯为我作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作出不必要的牺牲。因为她不止是个母亲,而且还是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⑦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⑧我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jié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

⑨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

⑩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⑾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让我懂得,生命本身就是包含苦难的。多年以前,如果她不肯经历苦难,那么就不会有我的生命,多年以后,如果我不肯承担苦难,就不会活下去。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生命之所以可贵,并不仅在于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

3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_________)了当

32.文章依次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时间

事件

我因为口音和个子矮小被同学欺负,母亲教育我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刚工作时

去年某一天深夜


33.第⑤段划线句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3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划线句中“我”感到“遗憾”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也很“感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海闵行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小孩努尔楠

①小孩努尔楠的声音属于那种音量不大,穿透力却特别强的类型。娇脆、清晰,像是在一面镜子上挥撒着一把又一把的宝石——碧玺、水晶、玛瑙、猫眼、石榴石……叮叮当当,晶莹悦目……等你缓过神来,俯首去捡拾的时候,另一把五光十色的又撒了下来,真正的应接不暇。而对我来说,这小孩声音的最大魅力还在于:他的话我一个字也听不懂。

②但他才不管这些呢!他只管说,很认真地娓娓道来,以神情的专注来强调自己正说着的这件事必须得到重视。他眼睛黑白分明地望着我,时不时打出一两个手势来加重语气。有时也会停歇两三秒,等我表态。看我不说话,又独自解释或补充了下去。表情越发郑重,内容之严重性直追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最后,我终于迫使自己从这片魅惑力极强的语言氛围中清醒过来,努力地、仔细地辨识着其中似曾相识的哈萨克族语言词汇……终于听懂了——他在反复地说:“……苹果有吗?瓜子有吗?糖有吗?汽水有吗?……”

④我说:“钱有吗?”说完这话,立刻后悔得想踢自己一脚!多没水平!多煞风景,多俗气!果然,他听后愣了一下,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微张着鲜艳的小嘴:“钱?钱……”然后神情立刻沮丧下来,一副被伤害得体无完肤的样子。

⑤我连忙赔上笑,抓了满满一把杏干,又抓了一把瓜子,通通塞给他。小家伙噙着眼泪微微嘟囔着什么接过来,仔细而小心地装进胸前的小口袋,落在柜台上的也一颗不剩地抹入那个小口袋里。然后仍是一副难过万分的样子,转身一步一步,委委屈屈地走了。我妈说:“这小孩简直比我还贼!”我可不这么认为,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嘛!四岁,还是五岁?

⑥下次努尔楠再来的时候,仍然是坦然清朗的样子。这回什么也没说,首先递上来一张绿色的纸条。“你看你看!”我接过那张钱在我妈面前晃了晃,然后往这小孩衣兜里满满地塞了糖和瓜子。他欢天喜地地走了。我妈说:“不过两毛钱,看把你高兴的!”我高兴的可不是这个,努尔楠实在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⑦可他总是穿着褴褛宽大的衣服,长长的袖子上打满了补丁,一直垂下来盖住指尖;肩缝上脱了线;鞋子被大拇指各顶出一个洞来。但他并不为此感到些许的难为情。山里不会有因衣着不整而局促不安的小孩,因为所有的小孩都是那副样子。

⑧小努尔楠小胳膊小腿儿,那模样像很多动物小时候那样可爱,比如小鸡、小羊羔、小兔子等。可如果这样的小人儿再领个更小的小人儿站在一起,那情景更令人稀罕了。小人儿是他弟弟,小得连名字都问不出来,不过可以摇摇晃晃走路了。我问努尔楠家在什么地方。他向山谷尽头指了指,然后又叮叮咚咚说出一大通来。我拼命猜想,这其中有没有一句是欢迎我去他家作客。

⑨沙依横布拉克这一带的毡房十分分散,一个绝不会在另一个的视野之中。我真想知道,像小努尔楠这样的孩子究竟怎样在各自偏远寂寞的童年中成长并快乐着的。他的父母总是很忙;他的弟弟还不会说话,他没有同龄的伙伴;他没有小汽车,没有卡通贴纸和专门“开发智力”的模块图片;他不知道转场之路以外的世界;他甚至不懂些许的汉话——无论他多么认真专注地表达,也只能让我理解这表达本身的“认真专注”,就像他满心明朗的世界,除了令我感觉到其明朗之外,一无所知。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改动。作者李娟,籍贯四川,1979年出生于新疆建设兵团)

35.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

36.第⑤段写努尔楠“委委屈屈地走了”,他“委委屈屈”是因为(1)____________,而第⑥段写“他欢天喜地地走了”,他“欢天喜地”则是因为(2)________

37.联系上下文,比较第⑥、⑧两段中两个“可爱”的含义。

(1)我高兴的可不是这个,努尔楠实在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2)小努尔楠小胳膊小腿儿,那模样像很多动物小时候那样可爱。

38.关于第⑨段中作者表达的美好愿望,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小努尔楠的成长经历。

B.希望小努尔楠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C.希望小努尔楠能够学会汉语,变得和汉族的小孩一样。

D.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儿童的成长。

 

(2021·上海松江区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9.根据第②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

40.下列对第④段中画线词“踌躇”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因为父亲对“我”不放心。B.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C.因为父亲要谋事,比较忙。D.表现了父亲处事犹疑不定。

41.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流泪的原因

“我”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

家境困难,祖母去世

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不舍

第四次流泪

 

42.第⑥段中画线句中的动词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3.联系全文,分析“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1·上海长宁区八年级期末)别无选择

(1)那是一个二月早春的傍晚,天色渐渐昏暗,塞纳·马恩驾驶着一辆福特汽车,从波特兰赶往谢里登签一份订购合同。

(2)这份合同非常重要,它几乎决定着他公司的命运,这是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几经磨难后才取得的成果。塞纳·马恩异常高兴,哼着小调,一路飞奔。路上的车不多,一路绿灯,所以他开得很快。

(3)到了约定的地点,停车的时候,他借着灯光,似乎看到了一点什么?塞纳·马恩俯下身子仔细地看,发现右前轮上沾有异样的东西。凑近时,他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血腥味。他用手一摸,真的是血!

(4)塞纳·马恩吓了一跳,一下子紧张起来,难道是自己疾驶中撞上了人?他反复回忆,似乎没有车子碰撞物体的印象。可车轮上的血迹却是真的!

(5)此时,等待签约的商业伙伴打来电话,问他为什么不遵守时间,催他快一点!塞纳·马恩解释说,自己有急事,等会儿就到,恳请原谅。等在那里的商业伙伴大为光火,嚷道:见鬼去吧,你这个不守时的家伙!随即挂了电话。塞纳·马恩怔了怔,那可是一笔300万美金的合同啊!这个合同对于他来说生死攸关!也许今世今生的命运,会被这个合同改变,他真想立刻飞奔过去!

(6)可是,他还是驱车返程了。他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躺在血泊中的伤者在痛苦的呻吟,人命关天!他必须回去!在大雾弥漫的夜色中,塞纳·马恩边开车边沿途察看。

(7)最后,在行程近一半的路边,他真的看到了一个黑影躺在那里!他赶忙停车下去,躺在地上昏迷不醒的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她的头部受了伤,血流了很远。

(8)塞纳·马恩立即抱起这个女孩,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过抢救,孩子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昏迷不醒。

(9)警方联系上了女孩的父母,这对爱女心切的夫妇不问青红皂白,咆哮着冲向他、暴打他。塞纳·马恩不做辩解,只是默默忍受。

(10)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吐出了两颗带血的牙齿。他回到家,家人都说他太傻,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肇事者,何苦这么快就承担了所有责任?他也只是默默流泪。

(11)女孩昏迷了26天,可喜的是,第27天,她终于清醒过来,并向人们述说了当时的情景:

(12)事发当天,她背着画夹到郊外写生,返回途中,她记得很清楚她是被一辆迎面驶来的疯狂的红色摩托车撞倒!警察记录了她的叙述,又调取了当天街道上的监控,从监控的录像中,确认了女孩的叙述,并找到了那肇事的红色摩托车车主。

(13)塞纳·马恩车轮上的血迹,只是车经过女孩身边碾到了淌在地上的血!事情真相大白,女孩的父母抱着他痛哭,感谢他是女孩的救命恩人!

(14)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塞纳·马恩对记者的回答如此简单:

(15)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安心,在商业利益和人的生命面前,我别无选择!

44.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⑴去签合同,发现车轮有血;

__________

⑶发现伤者,立即送往医院;

__________

⑸真相大白,表达个人信念。

45.塞纳·马恩怀疑女孩是他本人撞的,是因为__________

46.文章第(9)(10)两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

4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批评了商业伙伴不问事由一味强调守时的迂腐行为。

B.女孩父母因爱女心切而暴打塞纳·马恩是可以理解原谅的。

C.警察在女孩苏醒后,根据她的叙述才去调取监控确认肇事者的细节不够真实。

D.作者想告诉读者的道理是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最大善举。

E.文章赞美了塞纳·马恩的善良、坦荡和勇于担责的品质。

 

(2021·上海浦东区五四制八年级期末)现代文

荔枝蜜

杨朔

①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指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②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③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④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⑤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⑥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⑦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⑧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⑨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⑩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蹋么?”

⑪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⑫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⑬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⑭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⑮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⑯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⑰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⑱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48.第①段画线词“疙疙瘩瘩”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对第⑯段画线句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对蜜蜂的热情赞美与歌颂。

B.蜜蜂渺小在于活的时间短的小动物。

C.蜜蜂高尚在于为他人酿造美好生活。

D.为下文赞美田里农民的渺小作铺垫。

50.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的作用有(1)_______(2)_______

51.联系全文,第⑱段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1.            

2.因为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在穷困的日子里母亲为孩子们亲手做月饼,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也表现出在逆境中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3.C

4.原文结尾更好。因为原文结尾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既总结了全文,也加强了语气,深化了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带走母亲,带走母爱,带走母亲这一辈人对贫穷的态度(逆境中的坚强和自尊)、对生活的尊重、勤俭节约精神等的深深的怅然与感慨,使结尾更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深思。而改后的结尾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内涵不够丰富,缺少叩问与沉思的力量。

【分析】

1.

本题考查字形。艰辛:艰苦。注意不要写成“坚苦”。

2.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从②段的“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可知,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困难时期母亲自己动手做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是因为里面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也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C.第③段将母亲月饼的“薄”与店里月饼的“厚”形成对比,为下文突出“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作伏笔,因为“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故选C。

4.

本题考查结尾分析。

首先明确:原文结尾好。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原因。

原文结尾“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流逝的岂止是岁月?”连用三个反问句,既写出了除母亲外没人会在家里做月饼、不愿意吃这样的月饼,也加强了语气,引人深思。“好多年前,母亲还在世的时候”,而今母亲已经不在世了,岁月向前,带走了母亲,带走了我的母爱,也带走了在艰难的岁月中母亲那辈人在逆境生活中的坚强和自尊的精神。岁月流逝,母亲的勤俭节约、直面艰难的精神是否应该也被抛弃?结尾耐人寻味。

而改文只是一般的陈述句,这样就使表达的语气不够强烈,感情不够浓厚,内涵不够丰富,缺少引人发省的力量。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4元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