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初三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共10分)
乌兰牧骑的孩子:铁木耳与海兰花
鲍尔吉·原野
铁木耳、金桃,是哥哥和妹妹。海兰花、巴根、江格尔,他们仨是姐弟。铁木耳年龄最大,12岁;江格尔最小,8岁。他们在苹果小学读书。
铁木耳和金桃的父母丹巴和龙棠是乌兰牧骑的队员。海兰花、巴根、江格尔的父母宁布和山丹也是乌兰牧骑的队员。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本义是“春天的红色的草的嫩芽”,后来变成内蒙古各个地方文艺小分队的名称。文艺小分队的演员们每年都要去草原为牧民们表演节目。
这一天,演出结束后的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到白银花村的村长仁钦家吃晚饭。
他们吃到了用酸奶泡的炒米,用野葱炖的黄羊肉。
小孩子吃饭快,大人们还要坐在一起说话。铁木耳和海兰花领着金桃、巴根和江格尔走到屋外看星星。
铁木耳最喜欢看星星。他甚至白天都想看到星星,但天不黑,哪儿有星星啊!铁木耳看星星,有时候连时间都忘记了。他觉得星星是从地球飘到天空的一个又一个的白气球。因为气球的线断了,所以星星回不来。想到这里,铁木耳觉得这些星星很可怜,人们已经把它们忘了,星星却一直遥望着地球。如果地球上有人一直看星星,那么目光总是会相遇的。星星想说的话也会随着目光慢慢传过来。所以,【甲】铁木耳眼睛眨也不眨地看星星,觉得不能辜负星星射过来的目光。
这五个孩子坐在草地上仰面看夜空,听铁木耳说星星的事。
巴根说:“仰头看星星的时候,如果想咽吐沫是咽不下去的。”
江格尔试验了一下,说:“哎,真的咽不下去。”
海兰花说:“我想我的眼睛像镜子,收进来几十个星星。”
金桃说:“如果星星是冰做的,最好有一颗掉在红嘎路沙漠上,变成一个湖。路过的人都有水喝。”
巴根突然说:“海兰花,你书包里的小鱼呢?你那个瓶子里放着小鱼呢!”
海兰花挺直身子,她把小鱼忘了。她连忙跑到屋里,从书包里掏出两个瓶子,慢慢拧开盖子,把水倒在地上,那两条鱼已经死了,它们直挺挺地躺着,肚子上鳞片有脱落,露出肉。
巴根很生气,说:“海兰花就怨你,你应该进村就把小鱼放进河水里,你竟然把这件事情忘了。”
海兰花说:“是的,怨我,都怨我,我把这些小鱼忘记了,这都是我的错。”
他们用木棍在草地上挖了一个坑,拿青草做褥子,把小鱼摆在上面,盖一层柳树叶,把两条鱼埋葬了。
铁木耳说:“以后见到鱼不能捞出来。它们离开水就像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一样,会完蛋。”
他们说话的时候,一颗流星忽然划过天空。说划过不如说坠落,这颗星像一块石子从他们头顶垂直落在不知什么地方。速度快,谁都没看清这颗流星是什么样子。
巴根说:“一颗流星落下来,马上还有两颗流星要落下来。”
金桃说:“是吗?为什么呢?”
巴根说:“它们是哥仨。”
他们等了很长时间,那两颗流星也没落下来。如果天空的流星落得像巴根说的那么快,天上就没有星星了。
说着话,他们走到村路边的那条小河旁。【乙】河水在夜里非常安静,每一根水草都枕在旁边那根水草的肩上睡着了,星星们漂浮在河水上放哨。
他们几个盯着河水里的星星看。铁木耳说:“我们看河水里的星星,就像用放大镜看星星。我们有可能看见在星星上面站着的那些人。”
啊?他们屏息盯着河水里的星星,看星星上会不会出现小人。小鱼一跳,把河水搅乱了,星星们逃逸。他们等河水慢慢平复下来,一晃一晃地出现星星。这时一朵乌云浮到河面上,里面藏着月亮的光影。月亮像一个鸡蛋黄藏在灰色的棉絮里。乌云游到河水中央的地方,月亮从乌云的棉絮里慢慢钻出来,显得特别亮,比天上的月亮还要亮。
铁木耳说:“这么光的月光一照,水里的鱼以为到了白天,都躲起来了。”铁木耳又说:“月亮出来后,星星少了。”
远处传来宁布的喊声:“孩子们,你们在哪里呀?”
他们咚咚咚地跑过去,看到宁布、丹巴、山丹几个人从村长仁钦家里走出来,走到院子里。
丹巴说:“我们去民间艺人哈日衣罕家里,你们愿意随我们去吗?”
铁木耳问:“哈日衣罕会讲故事吗?”
丹巴说:“哎呀呀,人家就是讲故事的人。他不光讲故事,还会背诵史诗《格萨尔王》,是了不起的人。”
太好了,他们跟大人往哈日衣罕家里走。
路上,江格尔对宁布说:“我们刚才埋葬了两条鱼。”
丹巴哈哈大笑,说:“孩子们的话太有意思了,草原上哪儿来的鱼呢?”
江格尔说:“我们在沙漠里找到的鱼。”
丹巴说:“沙漠里还有鱼?哈哈哈……”
宁布说:“是的,孩子都是幻想家。”
海兰花说:“我们不是幻想家,我们说的是真事。”
丹巴说:“你们年龄太小了,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想。”
海兰花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芙蓉》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上下文,从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全文,在结尾段画横线处为“海兰花”这位小朋友补写恰当的心理活动。(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说阅读(10分)
14.示例:
情节:看天上、河水中的星星,讨论星星;用青草、柳叶埋葬两条小鱼;告诉父母葬鱼之事,没有得到父母理解。
心理:喜欢看星星、讨论星星,看到水中星星和月亮的倒影,也感到快乐;在忏悔、自责中,埋葬因过失导致死亡的小鱼;将埋葬小鱼的事告诉父母,却失望地发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
评分:3分。情节梳理中,“看星星”和“说葬鱼之事,没得到父母理解”各1分;表述故事情节逻辑清楚,1分。
15.示例:
【甲】:通过铁木耳“眨也不眨地看”的眼神和“觉得不能辜负”的心理描写,既写出了他对看星星这个事情、行为的喜欢,想象力丰富,也能从中体会到他的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这与本段的其他内容形成了因果关系,也与下文讨论星星、看流星等情节有关联。
【乙】:这句景物描写是由看天上的星星(实)到看水中星星倒影(虚)的过渡。通过水草的姿态(以动写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拟人)来写河水的平静(水有微微流动),从而体现草原夜晚的静谧。以孩子们的所见所感来描绘,显得天真烂漫、富有童趣。
评分:3分。结合上下文1分,能根据甲乙两句的主要特点(人物的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赏析2分。
16.示例:大人认为我们说话不真实,其实才不是呢,我们说话才真实。只不过大人不了解我们,他们以为沙漠里没有鱼,实际上天空还有鱼呢,要不然下雨怎么能冲下来两条鱼呢?
评分:4分。符合海兰花的性格特点与品质、体现她的情绪或情感,1分;与上文内容和情感(对埋葬鱼之事的重视、对生命失去的忏悔与珍视,与大人对话中的信息)的勾连,2分;体现小说的主题(童真的可贵),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初三语文试题
(二)阅读《农具博物馆》,完成18~20题。(共10分)
农具博物馆
田大耕年过半百,是A市郊区的农民。矮而粗壮,大脸膛,浓眉小眼,貌不惊人。文化也不高,勉强算是初中毕业生。但是,他名气却很大。
他住的地方是城外东北角的紫雨村,那里是一片小山岗子,山下是稻田,山上是茶园、果园、竹林、菜地。虽称为村,却是各家散居。朝岚暮霭,塘碧溪清,鸡鸣犬吠,花开花落,可称是闹市的后花园,令人眼馋。
三年前,田大耕与村里人经过反复商议,联合成立了紫雨村农民合作社。土地、山林、菜地入股,并列入年终分红;本村的劳动力优先安排进各种专业小队,种田、种茶、种菜、侍弄果树、养蚕、修理农具,按月拿工资。他突发奇想在自家大院里建起一排宽敞的青砖平房,办起了“大耕中国农具博物馆”,这一切都是自费,与合作社毫不相干。
第一件事,在外地早已有先例,并不稀罕;但第二件事就令人惊诧了。一个农民办一家私人博物馆,不收费,欢迎大家去参观,图的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件事凑在一起,是大新闻,报纸、电视常有报道,田大耕俨然成了名人。
他的父亲不乐意了,说:“你到处去收购那些成了废物的破旧农具,还占这么多房子,花钱赚吆喝,败家子啊?”【甲】田大耕憨厚地笑着,搓搓手,说:“爹,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大事。将来,你会看到它带来的好处。”
田大耕的儿子是大学历史系毕业生,被聘到A市博物馆当讲解员,是合同工的性质。他很看不起这些没有文物价值的玩意儿,认为父亲是瞎折腾。田大耕板起脸说:“将来,你是真正的受益人,信不信由你!”
我是A市《经济快报》的记者,第一篇报道是我写的,题目是《农具立史,志在耕耘》。以后,我应田大耕之邀,又去过多次。我不但仔细看了原物,锄、犁、镰刀、锹、斧、耙、耜、耒、锯、钻、锤、铲、水车、风车、石磨、石碾、石臼、石碓、纺车、纺锤、织布机……而且感到解说文字、布展分类、图片说明非常到位,田大耕的儿子功不可没。
田大耕得意地说:“这小子不想干,我喊要揍人,他只好乖乖地听话。让他先给我上课,我认可了,他再动手。我也长了不少见识哩。以后,这些电动的农业机械也会过时,我再扩大展览的规模。”
但也有遗憾,博物馆的匾额是用刨平的杉木板做的,没有上漆,是他用排刷写的几个粗黑大字,显得既草率又没有品位。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城市不断向外扩展,据规划局的同志透露,紫雨村那块地方已有好几个房产商瞄上了,说是可开发成高档住宅区。
有一次到农具博物馆采访,因为这里新增加了“农民阅览室”“中国历史大讲堂”。不经意间,我向田大耕说起了这事。【乙】他似乎早已得知,点点头后又摇摇头,说:“有人早就眼红了,但是……不可能!”
我说:“那就好。这样的好地方,又低碳又生态,怎么能变成住宅区呢?真是那样,你们的合作社就没法子办了。”
田大耕说:“过几天有省里的领导来考察农村文化建设,指名要参观农具博物馆哩。”凭着记者的敏感,我知道田大耕一定托人向省里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
他说:“我儿子的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他常被邀请去给省委常委们讲课。早些日子还到过这里来,专讲中国农具发展史。我把其他村子的农民也叫来了,有一百多号人,气氛非常好。老师还为馆里题了词:以史为鉴,建设文化新乡村。”
几天后,省委管文教的副书记汪新,真的到A市来考察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去了紫雨村,不但参观了合作社的农田、果园、茶园,还重点参观了农具博物馆,并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由田大耕作了汇报。然后,汪新兴致勃勃地作了评点和重要指示,指示内容为:农民合作社的做法非常好,要巩固、发展和推广;农民的文化自觉值得宣传,农具博物馆有新意,让大家了解了我国的农耕文化;这个地方要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样板,不要搞什么高档住宅区。
会议结束时,田大耕叫人拿来那个历史学家的题词,请汪新欣赏。汪新说:“意思好,书法精,是颜字的面目,但有自己的创新。”
田大耕说:“我们知道汪书记的字也很有功力,能否赐题馆名?墨磨好了,纸、笔备好了,请!”
汪新说:“为农民办的博物馆写字,是第一次,我很荣幸。”
掌声哗哗地响起来……
随同而来的报社、电视台记者对汪新考察的全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报道。我写的《农具博物馆成文化亮点,农民合作社走康庄大道》在《经济快报》头版头条登载。三年前田大耕创办这家博物馆,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其目的是以文化建设保护农民合作社这块难得的领地,现在真的是功德圆满了。
过了不久,田大耕的儿子经考试,被破格录用为正式公务员,并作为A市博物馆的外派人员进驻“大耕中国农具博物馆”。如何让农具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为田大耕和儿子的主要念想:请老手艺人讲农具发展的故事,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系列讲座,在山下开辟稻香园,让学生亲历插秧的过程……
稻花飘香的季节,A市“乡村文化建设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在大耕农具博物馆举办,田大耕和儿子双双当选。
这天,人们看到田大耕的父亲三年来第一次走进了农具博物馆……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小说)
18.小说表现了普通农民田大耕在乡村振兴中的许多自觉行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品味【甲】【乙】两处画线语句,说说其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结尾,田大耕的父亲走进农具博物馆后会发生什么?请发挥想象进行续写。(不少于80
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共10分)
18.示例:联合村里人成立紫雨村农民合作社,在自家大院里自费办起“大耕中国农具博物馆”,让儿子给他上课并协助布展,让村民来听专家讲中国农具发展史,请专家、领导为农具博物馆题词、题馆名。
(共4分。共5个,任选4个,每个1分)
19.示例:甲处,“憨厚地笑着”“搓搓手”的神态及动作描写,表现了田大耕的厚道、朴实;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田大耕富有远见。
乙处,“点点头后又摇摇头”“不可能”的动作及语言描写,表现出田大耕的自信及维护农民合作社的坚决态度。
(共3分。甲处,1.5分;乙处,1.5分)
20.示例:他看到这里的农具真多,一眼望过去,居然发现了自己使用过的镰刀,刀把上缠着的旧布条还在。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又轻轻放回原处。顺着一排排展柜看过去,他看到了墙上儿子和孙子获得的奖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共3分。合理想象,2分;语言表达,1分)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树树生风》,完成17-19题。(共8分)
树树生风
龚晓明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盛夏中午,高考失利的我在炽热如火的阳光和毫无倦意的蝉声里,初踏进这座新建的校园。那时,除了孤零零地矗立着几栋光秃秃的房子外,校园里别无长物。那些随意栽下的小树苗,杆细得可怜,它们在钢筋水泥沉重的阴影里,显得十分的弱小和沮丧,就像我当时徘徊在校园里的心情。
②一转眼,近三十年过去了,那个青涩的年轻人忽而老之将至,当年那头茂密飘逸的长发也被岁月无情的手扯脱得稀疏枯短,了无生气。似乎要故意嘲笑我的衰颓,当年微弱沮丧的小树仿佛一夜之间就窜过了我的头顶,它们在我头顶的上方肆无忌惮地拍着绿色的巴掌,哗哗地欢笑着,然后又齐刷刷地包围了那几栋颜色褪得很厉害的宿舍楼。是啊,那些树,现在已树干粗壮,枝桠横逸,树叶繁密,树冠庞大。从此,太阳每天就从高高的树梢间升起,又从高高的树梢间挂落。月白风清之夜,它们又把莹白的月光筛成散玉碎银,摇落到校园的大道小径。
③在这些树中,樟树不是最高的,但绝对是资历最老的,它应该是这座校园里栽种下的第一批树。它朴实无华,周正而宽容。可能是它发育晚,又不事张扬,缺乏耐心的人们又在它们侧旁栽上法国梧桐,这种树就像它名字的国家一样,十分霸道和浪漫。刚开始,还能与樟树和平共处,甚至揽腰搭背,十分亲昵。可惜好景不长,这法国梧桐就霸气外露,仗着高人一头的身材,不断扩张侵占樟树的空间,樟树处在路的外侧,所以它一让再让,侧着身子,尽量往外斜,而把临内的空间都让给了梧桐树。樟树这种__________令人动容。
④校园里的樟树长得很慢。那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栽种的樟树,要等到摇落了一代又一代校园人青葱的人生之叶后,要等到它们包蕴了一代又一代校园人的甜酸苦辣之后,才会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后来,校园从外地移植了一些高龄的樟树。它们的枝叶都已被砍去,只留下一截粗壮而沧桑的树干。一段时间,我真担心它们的命运。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然而它们活了,粗壮的树干上长出了茂密的叶子,层层叠叠,摇曳多姿,远远望去,那些樟树就像一簇簇燃烧着的巨大的绿色火炬。新绿的树叶,遮住了树干上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口。我惊异它们____________。
⑤校园里最高的树可要算教学楼前后的那两排水杉了。它们是和樟树同时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高耸云端,早已超过了六层教学楼的高度。它们正直而高大,整个树身像极一个圆锥形。它们是树的最经典的简笔画,树干笔直,一意向上,心无旁骛,树叶窄而细,但极其柔软,一到秋天,树叶由青转黄,由黄变红,寒风吹彻,堆落一地。深冬的水杉树光秃秃的,满树的枯枝,枝枝竖立如铜丝,直指阴霾的天空,颇有鲁迅笔下“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的风骨,以__________独立清寒。
⑥校园里的树木以四季常青型为多,樟树、雪松都是常青型树木。落叶木甚少,而且越来越少,快要被淘汰了。自古至今,人们常以松、竹、梅入诗入画,谓之“岁寒三友”,藏之兰室,陈之中堂,以之明志致远,成为一种意气的宣示。但是,我想,一所校园,其落叶树木也是必不可少的。树木或常青,或落叶,尽天性使然,理应顺其自然,爱常青而弃落叶似有悖自然之理。我十分怀念校园里原先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的梧桐树。那时,我宿舍的外面就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有一根枝桠竟然伸到了我三楼的阳台,我可近距离地察看和抚摸它大而厚的绿叶,微风一起,满树层层叠叠、挤挤挨挨的叶子就上下翻飞,声动心弦。秋天一到,满树的树叶由青而黄,由黄而陨,痛快地,风起即断,了无牵挂。梧桐__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
⑦校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树,如桃树、李树、柚子树、桂花树、芙蓉树、木槿树,它们或三五一群,或篷篷一丛,安静地立于校园一隅,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不喜于绽放,不悲于萎落,顺天应时,默默地来,轻轻地去。这些曾经在乡土文化中烂漫绽放、盛极一时的树木开始退出由钢筋水泥架构的舞台,它们矮小的身段和太过鲜明的季节印记,已经系不住现代人好高骛远的目光。但它们是校园里会开花的树,开美丽的花、鲜艳的花,散发出沉郁之香、亘古之香。它们诠释的是朴素的外表下有一颗芬芳的灵魂。
⑧风是树的朋友。树在风中翩翩起舞,扬厉高蹈。春风一树绿,秋风落叶黄。树就在这年复一年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风中滋生成长。树的姿态就是风的姿态,树是风的赋形,风是树的魂灵。
⑨校园里的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疏疏密密,它们把校园挤得越来越狭小,又把校园托举得越来越高。树是站着的历史,树的高度就是学校的高度,树与校园生生不息。
⑩树树生风!
17.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①心存善意的宽容姿态
②包蕴苦难的坚忍和成长的勇气
③不媚俗的姿态
④张扬时尽情放纵,收敛时毫无怨言的品格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②③① D ③④②①
18.阅读第②段内容,请选择一处说说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树的特点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树树生风”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共8分)
17.答案:A(2分)
18.答案要点:(3分)
作者运用“肆无忌惮”“哗哗地欢笑”等词语,将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特点。
19.答案示例:(3分)
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的风姿、品性、特征。比如樟树的宽容,水杉的独立,杂树的芬芳。树不仅呈现自己的风姿,还象征了学校的风格,树的高度就是学校的高度,树与校园生生不息。(含义2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二)阅读《麦秆儿》,完成16-19题。(共9分)
麦秆儿
刘蒂
①晌午,王老师放下饭碗,来到麦场上,从那些轧过的麦子中挑选没轧着的麦秆儿。日头火辣辣的,比日头更叫人毛焦火辣的,是昨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儿。
②二楞子的小叔叔从部队探亲回来,给二楞子买了一支钢笔。那笔杆上亮亮地绕着一圈圈金丝银丝,笔帽的舌头上还刻着一条龙。二楞子在同学面前着实炫耀了一番。可是上午只上了一节课,二楞子就哭哭啼啼地告状来了:他的新钢笔丢了!这还了得!一支钢笔虽说不是一根金条,但对这穷乡僻壤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也是贵重物品了,连王老师用的都是蘸水笔呢。王老师在课堂上大发雷霆,然后苦口婆心地说了许多穷要穷得有志气之类的话,还说,只要悄悄承认了,就不公布他的名字。可是一天过去了,还没有人来坦白。
③中午吃饭时,王老师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里生了出来,于是一推碗筷就去了麦场。下午上课时,王老师把齐崭崭的一把麦秆儿放到讲台上,严肃地说:“看来那个偷钢笔的学生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了。但是,我有办法查出他来。你们看,这是三十四根麦秆儿,一样长,最粗的这根是我的,等一会儿你们一人拿一根,谁偷了钢笔,谁手里的麦秆儿就会多出这么一截儿。”说着,王老师用手比画了一下那一截儿的长度。
④教室里静极了。王老师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体学生,让他们走出教室,经过讲台时,每人拿一根麦秆儿。最后,王老师拿起自己的那根麦秆儿,站在教室门口。他让每个学生再走进教室,进门时,把手里的麦秆儿与他的比一下。轮到第十九个学生了,他眼神慌乱,不敢看王老师的眼睛。当他举起麦秆儿与王老师的比对时,刚好短了王老师刚才比画的那么一截儿,有一头显然是才掐断的。他立刻哭了,心里觉得【甲】。
⑤十年后,这个孩子高中毕业回乡当了老师,学生们都喊他李老师。王老师已经调到镇办小学去了,李老师接替了他,正好在十年前自己曾坐过的教室里教书。这天刚下课,一个叫玲子的女孩哭着来找他,说城里姑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块漂亮的电子手表丢了,上一节课还在书包里。李老师在班里严厉地批评了这种行为,希望拿手表的学生主动送还。可是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送还。
⑥李老师坐在宿舍的灯下,想到十年前的麦杆儿,那只拿过麦秆儿的右手颤抖了起来,【乙】的情绪涌上心头。
⑦第二天,他向全班学生讲了麦秆儿的故事。最后他说:“那个拿手表的孩子,你现在还小,不懂事,老师不会用那种方法让你交出来。如果你不交,老师就进城买一块表给玲子。相信你懂事以后会后悔的,你会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⑧讲完后,年轻的李老师叹了一口气:“这些话,也许你们现在还听不懂。”
(有删改)
16.小说写了两位教师如何处理班级丢东西的故事:十年前,二楞子丢了新钢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了偷钢笔的孩子;十年后,玲子丢了电子手表,李老师给孩子们讲麦秆儿的故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小说中的麦秆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选择一处情节,简要分析在推动情节发展中,麦秆儿所起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在【甲】【乙】两处中选择一处,补充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共9分)
16.答案示例:①王老师挑选麦秆儿 ②想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
(共2分。每空1分)
17.答案示例:
文章第①段写了王老师在麦场挑选麦秆儿的情节,才有了后文王老师借助麦秆儿查找真相的故事。
(共2分。情节,1分;作用,1分)
18.答案示例:
我选乙复杂
李老师因十年前偷同学钢笔感到羞愧,也因此事被王老师发现而心有余悸。
(共2分。词语,1分;理由,1分)
19.答案示例:
我认为王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因为王老师为找出真相,苦口婆心,是个有智慧和责任感的好老师;从当年的那个孩子成长为李老师,以及李老师处理事情的宽容态度来看,王老师对李老师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共3分。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理解,1分。言之成理即可)
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然利用有限的时间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作。(2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人生》,完成19-21题。(共9分)
人生
瑞田
发令枪的余音在空中回荡。
十个白长长的身影跃入水中。
B市首届职工游泳比赛在夏季的阳光下举行。令人瞩目的自由泳拉开了帷幕。
毛五的脑子里如白水一样空荡。他唯一的行为便是拼尽全力向前游去。荣誉感不复存在,他只知道向前再向前。
他还知道到达了终点。
看台上有欢呼的声音。他爬出池,左顾右看,领队告诉毛五,他是第四名。
毛五十分沮丧。他想成为金牌得主,可是,他仅仅是第四名。毛五抖抖身上的水花,默然走进更衣室。
金牌属于他人,毛五很难受。
不久,市报记者采访了前三名,他们的形象出现在报纸上,他们得意的神情刺痛了毛五的心。
毛五把报纸收起来,他暗下了决心,下次比赛一定进入前三名,让自己的形象进入市民的心中。
下次比赛也是在夏季。阳光依旧温暖。
毛五站在起跳台上,望着蓝蓝的水,他想起了金牌。
发令枪响了,毛五的脑海成了空白。
他拼命游。水花在他的身前身后翻滚。
不用领队告诉,他知道自己是第二个到达终点的。没有得到金牌,不过,银牌也可以安慰他的心。
他想,毛五的名字和照片可以见报了。毛五挺乐。
不久,市报记者采访了金牌得主,一篇专访和一张照片使金牌获得者熠熠生辉。
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报纸上,却不引人注意。
毛五再次沮丧。发誓下次非金牌不取。
毛五有信心。
转眼间开赛了。毛五还是站在9号起跳台上。
发令枪未响起,他还向看台上巡视一眼。
毛五进入了良好的竞技状态。
随着发令枪的响声,毛五跳入水中,轻似燕,快似鱼,毛五终于得了第一名。
毛五兴冲冲地走进更衣室。这时,毛五才感觉到金牌的份量厚实、沉重。
毛五想到了报纸将要发表的金牌得主的专访。毛五也想到了如何接受记者的采访。
迟迟不见记者来找他。不久,毛五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为了提高职工身体素质——B市职工游泳比赛侧记》。文章的焦点并没有对准毛五,只是不痛不痒地提到了他。
(选自《微型小说佳作二人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19.阅读全文,梳理毛五在游泳比赛中的成绩、记者采访情况,揣测毛五的心情,补全下面表格内容。(3分)
比赛成绩 | 记者采访 | 毛五心情 |
第四名 | ① | 沮丧 |
② | 采访了金牌得主 | 沮丧 |
获得金牌 | 没有采访金牌得主 | ③ |
20.结合上下文,说说画线句中修饰语“终于”和“兴冲冲”分别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说题为“人生”,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阅读小说后所获得的人生感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共9分)
19.答案示例:①采访了前三名 ②第二名(或:获得银牌) ③沮丧(或:气愤)
(共3分。每空1分)
20.答案示例:
“终于”写出了毛五多次参加比赛才获得第一名,很不容易。(1分)
“兴冲冲”写出了毛五获得金牌(1分)、将要接受采访的喜悦(1分)。
(3分。每个要点1分)
21. 答案示例一:
毛五不断奋斗拼搏,为的是让自己的名字见诸报端,让自己的形象进入市民心中,可几次三番都阴差阳错地落空。追求与获得的错位,在其人生境遇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有时,付出努力未必如愿。主观努力和客观现实的矛盾是人生的悖论。
答案示例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毛五想通过游泳比赛获得好成绩来赢得大众的关注,游泳并不是他的快乐所在。如果享受游泳的快乐,毛五会是幸福的;如果把游泳当做取得好成绩从而获取大众关注的手段,是否幸福就不取决于毛五了。
答案示例三:
毛五初赛时“荣誉感不复存在”,第二次比赛时“想起了金牌”,第三次比赛时“向看台上巡视一眼”,这种变化来自金牌的奖励,更来自报纸的报道、大众的认可。当别人的评价成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他就只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包括他的喜怒哀乐。
(3分。小说内容1分,人生感悟1分,内容与感悟对应1分。答案不限于示例,言之成理即可)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奔走的脚步到底通向哪里》,完成17-19题。(共9分)
奔走的脚步到底通向哪里
①清展六点钟左右,十一岁的他便来到铁路边的土路上。有时候他觉得有了这条铁路真好,自已有锻炼的地方了。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子,在辽阔的大平原深处,而他家,就在村子最前头,长长的铁路从门前经过。
②他看了看铁路的西边,两条钢轨延伸向遥远的雾霭中。他深吸了口气,蹲伏在地上压了压腿,虽然做得艰难,可还是坚持压到最大幅度。站起身,擦了擦额上的汗,忽然有轰鸣声远远地传来。转头看,西面有火车的影子出现,只是片刻,火车便驶过来了,带着巨大的响声。
③他略弯下腰,火车经过的刹那,猛然向前跑去,向着火车开走的方向。【A】火车飞驰,一个小小少年拼命地跟着奔跑,步伐踉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火车终于消失在视线中,他才停下脚步,剧烈地喘息。他回头看了看,露出一丝笑容,因为比昨天多跑了十多步。他捡起一块石头,放在刚才停住脚步的地方。这趟火车每天早晨六点十分准时经过,是旅客列车。
④他一拐一拐地回到家里。由于天生左足畸形,而且左小腿也有些变形,导致他走路极为不平稳。爸爸妈妈极为心疼他,常给他讲一些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这对他影响很大。而且,他从小就有梦想。梦想来自门前经过的火车,他一直想着以后一定要走到远方去看看,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每天坚持跟着火车跑步,起初的时候总跌倒,可是他咬牙坚持着,终于也能跑得很快且不摔倒了。
⑤这一天早晨,他像平时一样来到铁路旁,准备开始奔跑,火车来了,他又开始发力跑起来,他转头向火车看了一眼,发现许多人都在看着他。各种表情在眼前飞掠而过,却不能影响他的决心。终于停下脚步,比之昨天又进步了一点点。他坐在地上休息,忽然,一张纸片飘落在不远处。
⑥他好奇心起,便去捡了起来,那是一张烟盒纸,反面写着几行字:“小伙子,你每天这么跑,是想去哪里呢?我小时候家门前也有火车经过,我出来后,却回不去了!”
⑦坐在土路上,他拿着那张烟盒纸想了许久。也许,那个人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也许他远离了家乡,可是为什么回不去了呢?哪有回不去的家呢?他知道,这趟火车开往的方向,几十里外有个矿区,听爸爸说,那里的人大多是从遥远的外地来的,那个写字的人,就是其中一个吧?
⑧第二天清晨,他又来到铁路边,手里拿着一个大纸壳,上面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回家!火车来时,他一边跑一边向着火车举起纸壳,他看见勿匆掠过的每一张脸,也不知哪一张是那个写字的人。火车过去后,却再没有纸片飘落。可他依然举着“回家”的纸壳跑了三天,才恢复了以往的生活。
⑨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离开了家门,在父母祝福的目光中走向陌生的地方,他在尘世中奔波了许久,在他的努力中,别人的白眼冷漠变成了钦羡敬佩。可是他不为所动,就像当年飞驰而过的火车,没了影踪,他却没有停下脚步。他成了一个专业的摄到家,万水千山走遍,越走越远,也常想起家中渐渐老迈的父母,却是一直无缘回去,理由太多太多。
⑩有一次,在火车上,他抓拍到了一张照片。当时火车正驶过大片的平原,一个村子忽然出现在视野中,低矮的草房,坎坷的土路,还有一个站在家门前望着火车的男孩。他拍下这张照片后,每一看起,都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位。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在火车旁奔跑的身影,看到了父母充满欣慰和心疼的目光。也仿佛体会到了当年那个给他扔纸条之人的心情,心里顿时升腾起强烈的渴望,就像当年想要去远方一样。
⑪那一次,下了火车后,他立刻踏上了回家的路。再次见到父母时,他已经在外面闯荡了六个年头。六年里,父母老了许多,可是他们眼中的温暖却一直没变。那个早晨,他像多年前一样,在铁路旁等着火车开来,当火车驶过来时,也仿佛载来了过去的时光。【B】他跟若火车奔跑,跑出了满眼的泪。
⑫而他不知道的是,远在几千里外,在酷似他家乡的村庄里,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正和儿女们欢聚一堂。老人美美地喝了一口酒,说:“近二十年前,我还在东北的一个矿上干活,想着不挣来大钱就不回来,要不也对不起你们的妈。那时我们每天都要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去矿上上班,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我们天天能看见一个腿有些瘸的孩子,追着我们这趟火车跑。有一天心血来潮,就在烟盒上写几行字扔给他。接下来好几天,那个孩了都举着一个纸壳跟着火车跑,上面写着“回家”两个字。我这才下决心回来。走久了,才发现,回家多好!”
⑬而他,看着火车远远消失,记起当初的那个给他扔纸条的人,想着那个人也早就回家了吧!
17.本文围绕“纸条”讲了一个追着火车奔跑的孩子成了摄影家后回到家乡的故事,请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3分)
他每天跟着火车跑步---→①____________________---→拿着写有“回家”二字的纸壳寻找扔字条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抓拍少年勾起回家的渴望---→③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文章语言质朴,读来却耐人寻味。请从文中划线语句【A】【B】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⑫段没什么用处,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答案示例:①捡到从火车上飞下来的纸条②离家逐梦成为摄影家③忆起扔纸条人心生欣慰(3分)
18.答案示例:A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年追着火车奔跑时的样子,虽腿脚残疾,但怀揣梦想努力奔向远方,表现了他身残志坚,勇于追梦的顽强精神。B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他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回到自己追梦的地方,想起多年来为了梦想在外打拼,但终究放不下对家乡对父母眷恋,不禁感慨万千。(3分)
19.答案示例:文章⑫段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补充叙述,它交代了少年对那个扔纸条的人(现在的老者)的影响,是少年点燃了老者“回家”的渴望和勇气;全文是以“纸条”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且它与前文的故事情节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文章的主题是要表达梦想的,去远方打拼是梦想,“回家”同样也是在外漂泊的人的梦想。(3分)
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小说,完成14——16题。(共9分)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④“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⑤“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⑥“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⑦“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⑧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⑨“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甲】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从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⑩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⑪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
⑫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⑬“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⑭“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双手把帽子攥得紧紧地,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⑮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⑯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乙】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蝠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⑰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⑱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⑲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⑳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丙】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㉑男孩再也没来。
㉒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㉓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取材于史雁飞的小说)
14.小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立的一系列事件。请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结构图。(3分)
15.小说借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而展现人物特点,请从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6. 请从“青花瓷瓶”和“善意无价”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你会选择哪个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二)(共9分)
14.答案示例:①妈妈生病 ②老板娘阻拦 ③母子回来跪谢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示例一:我选择甲,这句话中“紧揣”“抱”“抚拭”等动词,写出小男孩对盒子里物品的珍视,虽然不舍也要当掉瓷瓶给妈妈治病,表现出小男孩的孝顺。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乙,这句话中“并”“挡”“护”“嚷”等动词,写出老板娘认为瓷瓶有问题而老板还要留下瓷瓶时的担心、焦急、不愿生意赔本的心理,表现出老板娘看重利益的特点。
答案示例三:我选择丙,这句话中“站在门外”“探”“挥手”等动词,写出老板对男孩的关照和爱护,表现出老板的善良。
(共3分。提取相关动词1分,分析人物心理1分,写出人物特点1分)
16.答案示例一:我选择“青花瓷瓶”。全文的情节都是围绕青花瓷瓶展开的,小男孩非常珍视爸爸留下来的青花瓷瓶,但为了给妈妈治病,依然选择当掉瓷瓶,体现了小男孩的孝顺。而老板明知青花瓷瓶是假的,依然将花瓶收下,把钱给小男孩去给妈妈治病,体现了老板的善良。以此为题,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善意无价”。善意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文中老板明知花瓶是假的,依然将花瓶收下,把钱给小男孩去给妈妈治病,体现了老板的善意。最后小男孩的妈妈带着他回到当铺下跪,体现了这份善意的传递与轮回。以此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共3分。题目作用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