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毋庸讳言,今天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建立的。中国大发展的实践表明,我们是现行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同时也必须看到,现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是有限的。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逐步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势在必行。

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本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在北京、深圳、加纳阿克拉和瑞士苏黎世设有校园或教研基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简称中欧商学院,创立于1994年,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盟共同创办的世界顶级商学院,也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入《金融时报》世界排名前十的商学院。

该学院成立以来,为培养中国现代企业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的许多企业家,特别是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家,很多曾就学于该商学院。

经济学家吴敬琏


经济学家许小年

中欧商学院的突出特点是师资力量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许小年都在该校任教。

左起:佩德罗·雷诺、罗马诺·普罗迪、约翰·奎尔奇

除中国教师外,中欧商学院还充分利用了中欧共同办学的特点,从欧洲乃至世界多国请来一批名师给学员们上课。比如国际管理协会前会长佩德罗·雷诺(也是中欧商学院的外方院长),欧盟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伦敦商学院前院长约翰·奎尔奇等。老师上课不仅有理论,还有大量的案例,使学员受益匪浅。

1995年5月8日,李家镐在开学典礼上致辞。

中欧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中国著名学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校长李家镐。

刘吉

李家镐1998年去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刘吉先生接任第二任院长。刘吉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开拓精神,并且具有全球视野的学者。在他的领导下,中欧商学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朱晓明

现任(本书出版于2017年)院长为朱晓明,也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他本人经历丰富,非常注意学习。他接替刘吉担任中欧商学院院长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欧商学院校友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经常举办校友的聚会。每次聚会都有丰富的内容,请名家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表讲话,还组织校友到海外游学。

中欧商学院20余名校友企业家于2012年6月16日至20日游学瑞士和法国,他们盛情邀请我和施燕华陪同他们一道访问瑞士和法国,并向他们介绍两国的情况。

我们考虑到这一批人都是相当优秀的企业家,在中国做得很好,他们到瑞士和法国考察,一方面是为了了解瑞士和法国的情况,寻找商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他们现身说法,介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欣然同意了。

2

游学团于6月16日抵达瑞士洛桑,以洛桑为基地开始对瑞士的游学。之所以选择洛桑为基地,因为欧洲三个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就在洛桑。游学团的学员每天要去那里上课,听一些知名教授讲课。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6月17日中午,我来到了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与学院的两位名人雷曼教授和加雷特教授共进午餐。

雷曼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我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特别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他相遇。他对全球经济研究得很深,讲话逻辑性强,观点鲜明,有的批评也非常尖锐。各国的企业家很喜欢听他对全球经济形势发表评论。

加雷特教授原来担任雀巢公司高级副总裁,退休之后来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书。我也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认识他的。加雷特在雀巢公司负责中国的业务,他很早就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势头,积极推动雀巢公司在中国发展。雀巢公司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得如此之快,他是有功的。

雷曼和加雷特均把我视为老朋友,我这次来洛桑跟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很开心。由于相互比较熟悉,讲话也很直截了当。

他们提醒我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担心与恐惧都在上升,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崛起的势头、速度和规模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又重创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而中国的情况相对较好,这种反差使西方大国很不自在。

再加上世界对中国并不了解,而目前西方各国正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批评别人,讲别人的短处,可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对自己有利。

我问他们,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他们有何建议。加雷特建议中方要多与外界沟通。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甚至夫妻之间也一样,不沟通就容易出现矛盾,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3

下午,雷曼教授向学员介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新事物——二十国集团。我也应雷曼教授的邀请,向大家讲述了我对二十国集团的由来、现状和向何处去的看法。

我告诉学员们,我曾经于几年前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见到了二十国集团之父——保罗·马丁。他曾经担任过加拿大的财政部部长,后来又担任了加拿大的总理,他向我介绍了二十国集团成立的经过。

保罗·马丁,加拿大第21任总理。任期:2003年12月12日–2006年2月6日

马丁说,成立二十国集团的主张最早是他提出来的。1997年7月1日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对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打击巨大。而负责处理这场危机的,主要是西方七国集团。七国集团中除去日本外,没有亚洲国家。解决亚洲的问题没有当事国参加,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1999年6月七国集团财长开会时,马丁私下与时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进行了磋商,建议成立二十国集团,以便更好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并防止危机再度发生。这个意见得到萨默斯的支持。

七国集团里,美国是老大,加拿大虽然是其中成员之一,但实际发言权比美国小多了。美国和加拿大提出要建立二十国集团,这样在199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就正式宣告成立了。

二十国集团成立后,马丁一直想推动举行二十国集团的峰会。

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温家宝总理访问加拿大,马丁作为候任总理会见了温家宝,提出了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张。温家宝当即表示支持,认为这是个好点子。可是当马丁向美国通报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张时,遭到美国反对,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张就被搁置了。

2008年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来势迅猛,逐渐席卷全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七国集团显然不行了。

此时美国也不得不考虑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张。小布什专门给胡锦涛主席打了电话,征询中国的意见,提出要在2008年11月14日至15日在华盛顿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这个建议得到胡锦涛主席的支持。美国和中国都支持在华盛顿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其他国家也就同意了。

2008年11月的华盛顿峰会

国际上普遍认为,二十国集团的头三次峰会即2008年11月的华盛顿峰会、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和2009年9月的匹兹堡峰会开得最成功。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

1929年那场大危机,引发了大萧条,全球有23%的人失业,情况十分险恶。这次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不亚于1929年的大危机,但二十国集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胡锦涛主席当时呼吁世界“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人类团结起来了,没有让这场大危机演变为大萧条。

从本质上看,二十国集团是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大变化带来的结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例已占到53%。

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国,既包括了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又包括了新兴大国的代表,金砖五国都是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国。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的GDP总量占到全球的90%,贸易额占到全球的80%。十分明显,二十国集团是处理全球经济问题的最有权威性、最有代表性的平台。

毋庸讳言,今天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建立的。中国大发展的实践表明,我们是现行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同时也必须看到,现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是有限的。

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逐步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势在必行。

二十国集团过去几年的运作结果表明,它正在成为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平台。就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说,2010年11月5日之前中国的份额占3.72%,投票权为3.65%。但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中国的份额被提升到6.39%,投票权上升到6.07%。

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项决定还有待于美国国会批准后才能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不一样,不是一国一票,而是按照份额来确定投票权。美国现拥有17.67%的投票权,依然拥有一票否决权。

十分明显,二十国集团对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吴建民著(出版于201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8611178186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前文 /


1

巴黎尼山论坛(上)

2

巴黎尼山论坛(下)

3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上)

4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中)

5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下)

6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上)

7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