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救死扶伤 情系中华

刘祺宝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刘祺宝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曾任中国驻秘鲁大使、中国驻智利大使;著有《拉美亲历记》《我的拉美外交生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等,另在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音频



正文

我第一次见到白乐夫是在1984年夏末,当时我专程到德国北部波罗的海的海滨小城迪尔哈根,造访了这位“白求恩式”的德国医生。他的德国名字叫罗尔夫·贝克尔,见到我后,他一边写下“白乐夫”3个汉字,一边笑着用中文说到:“这是我的中国名字,白求恩的白,是一条快乐的汉子。”从此我开始了与他的交往,并渐渐了解了他的非凡人生。

立志舍生取义

1906年12月12日,白乐夫出生于柏林附近埃贝斯瓦尔德县城一个药剂师家庭。1926年进入大学医学院后,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道路。

1929年底。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在汉堡、柏林等地医院以医生的职业作掩护,投身反法西斯的地下斗争。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白乐夫立即奔赴西班牙战场,参加了由多国共产党人组成的反法西斯国际纵队。在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马德里和埃布罗河等地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他不畏艰险,救死扶伤,后来还担负了战地医院领导工作的重任。

白乐夫在医院


在西班牙人民阵线政权惨遭法西斯军队扼杀后,白乐夫随其部队被迫于1939年2月撤退到法国境内,被囚禁在法国拘留营里。

1939年4月,白乐夫被英国进步组织营救后到达伦敦。在英国医药援华会的安排下,白乐夫和他的两位战友于1939年5月20日在英国利物浦港登上了驶向远东的海轮,后辗转来到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战场历尽艰险

白乐夫以及随后陆续来到贵州的20多位援华医务人员,大多是来自西班牙战场的欧洲共产党人。他们渴望像白求恩一样奔赴中国解放区战场,但此时国民党当局已经封锁了解放区。

位于贵阳图云关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队部


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他们聆听了周恩来的精辟谈话,白乐夫决定与同伴留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参加国民党战区的抗日工作。

抗战期间,白乐夫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卫生勤务指导员兼第11中队中队长等职务。他率领的医疗队辗转在广西、贵州、湖南、湖北和云南等地。为抢救前线伤病员、诊治士兵疥疮、扑灭斑疹伤寒等传染病,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

白乐夫在40年代中期山东烟台与中国工作人员合影


一次,他在十分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抢救了一个被野狼咬破腹部的农家男孩儿。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40年6月他去香港接运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材,租用的船只在从香港返回内地的夜航途中,不仅要穿越日寇的封锁线,还遭遇到武装土匪多次的拦截勒索。最终他历尽艰险,才抵达我们游击队控制的安全地带。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工作的援华医务人员大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白乐夫因染上斑疹伤寒而没有回国。病愈后,他担任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华北分署卫生组主任。1946年夏天,他以这一身份由上海乘运送药品等国际救援物资的轮船来到山东解放区烟台市。

抗战胜利后,白乐夫受聘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继续在中国工作,负责将救援物资及时送到解放区。


因周恩来和董必武事先已把白乐夫的情况告知了胶东行政公署负责人,因此白乐夫一到烟台就受到了亲如家人的接待。他在这里培训医护人员、建立简易医院、消灭当地流行的黑热病。直到1947年12月,白乐夫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战斗过8年的中国。

白乐夫随后回到德国东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卫生事业建设中。他尤其专注于研究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并于1952年完成了研究黑热病在中国的流行和防治问题的博士论文。

1958年,他为改善也门王国的卫生工作进行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研究。他关心海员健康,对热带传染病和轮船、海港的卫生工作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直到67岁那年,白乐夫才离开了他一生钟情的医疗卫生第一线。

寄厚望于人民

白乐夫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尤为关注。1959年,他首次访问新中国。随着中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关系紧张,白乐夫暂时被迫中断了同中国朋友的交往。在此期间,他满怀深情地撰写了回忆录《我在中国做医生》,记述了他和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共同战胜日本法西斯的难忘岁月。

1985年,79岁的白乐夫偕夫人再次访问了阔别25年的中国,在上海、重庆、贵阳和云南楚雄、山东烟台等地寻访了当年的足迹。白乐夫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而兴奋不已,当他看到还有一些辍学儿童在田间劳动时,也坦诚地提出意见。

晚年的白乐夫


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北约飞机轰炸。当时我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柏林办事处主持工作,富有正义感的白乐夫在给我的来信中表达了他的鲜明立场。我凝视九旬老人用颤抖的手在信上写的签名,心中很不平静。

后来我去看望老人,深感他体衰病重,但依然视野宽广、思路清晰,他用简洁的话语向我表示: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崎岖,他坚信他的理想和信念一定会实现,他对中国人民寄予厚望。

1999年12月12日,白乐夫与世长辞,这一天正好是他93岁生日。6天后,我去波罗的海海滨参加了他的葬礼。庄严肃穆的灵堂里挂着西班牙反法西斯国际纵队的队旗,回荡着当年国际纵队激昂慷慨的战斗歌曲,我在悼念仪式上宣读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唁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悼念白乐夫先生的唁电


岁月流逝,怀念如丝。在白乐夫诞辰百年之际,我深深地缅怀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真挚情谊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 END —


选自 | 《老外交官散文选》 

原载于《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2日

作者 | 刘祺宝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第一次给周总理做翻译

挪威领导人的平民作风

联合国的中国职员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救死扶伤 情系中华

刘祺宝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