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旅——我在贝鲁特的日日夜夜(下)
作者:李同成
曾任中国驻捷克、苏联大使馆一秘,中国驻黎巴嫩、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辑,外交部外交笔会常务副会长。
音频
前文
死亡之旅 我在贝鲁特的日日夜夜(上)
正文
号外!号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馆从联邦德国订购了一辆奔驰S280轿车,两名馆员赵继舜和宋炳林乘飞机赴西德取车。11月14日,他们在开车回馆的路上,在黎巴嫩东部叙利亚军队控制区被四名武装分子劫持。
我们急忙采取措施寻找。16日上午,我约见黎巴嫩外交部政治司长,就我汽车被劫持一事提出交涉,请黎方帮助查找。同时,给我驻叙利亚使馆发电报,请他们协助向叙方交涉。在此之前,各国驻黎使馆数以千计的汽车被劫,光苏联使馆就丢失45辆,至今还未听说有一辆被找回。我们要想找回自己的汽车怎么可能呢!
11月21日下午,我正在游泳池旁散步,突然看见罗马尼亚使馆一秘陪同一陌生人向我走来。我急忙迎上前去,罗一秘直截了当地问我:“你们使馆丢了一辆汽车,是吗?”“是的。”我答道。“汽车找到了,是叙利亚民族社会党找到的。”他指着那位陌生人,向我介绍道:“这位是民族社会党的国际部长法雷斯先生,今天我陪同他来就是谈交车的事宜。”
将客人送走,我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大声宣布:“我们的汽车找到了!”当时大家正在进餐,一听这消息,情不自禁地喊道:“号外!号外!”
大使馆遭炮击
黎巴嫩战乱近10年,大小战争200多次,10多万人丧生,全国人民呼吁和平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黎各派势力经过无数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到瑞士的洛桑开会,通过谈判结束战争。洛桑会议一时成为世界瞩目的新闻,也成为外交官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连日拜访了英国、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使馆的代办或参赞,交换对洛桑会议的看法,大家都认为前途难卜、未可乐观。
1984年3月23日上午,我访问了萨尔曼先生,此人是前内务部长,其母亲在黎有崇高威望,曾率领妇女代表团访问中国。他们全家都对我们非常友好。
我请他谈谈对洛桑会议的看法,他说:“不要对洛桑会议抱乐观态度,谈谈打打的局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他还向我谈到,社会进步党和穆拉比通民兵组织发生内讧,双方正在摩拳擦掌,战事随时可能爆发。他提醒我,中国大使馆就在导火线上,要我们随时提高警惕。
我向他告辞,准备驱车返馆。未料刚走出大门,猝然枪声大作。司机有些紧张,我急忙让他停车,观察态势,发现枪声就在我们要返馆的方向,于是我让司机调头向北,一直开到海滨,再向西绕到使馆的西边才返回使馆。
约在下午4时20分左右,果然如萨尔曼所料,社会进步党和穆拉比通在我使馆周围发生了激战,枪声炮声响成一片,一发发炮弹在我们大楼周围爆炸,子弹像雨点一般打在墙壁、门窗上。楼下的馆员急速到地下室躲避,楼上的人已来不及下地下室,慌忙到楼道或走廊藏身。
我刚跑到电梯门口,只听到炮弹在头顶上呼啸,我赶快就地卧倒。修缮队一名工人正坐在桌旁修理收音机,一发炮弹从他耳旁穿墙而过,幸好未爆炸。
我夫人雪白尤其危险,当时她正在阅读文件,一颗子弹向她射来,只听“砰”的一声,子弹打穿玻璃,落在她面前,离她的头部不到50厘米。
这次激战,使馆多处中弹,第8、9、11层楼损失最严重,门窗墙壁全部被破坏,特别是第9层,房间内弹皮遍地,无一完物。幸好使馆人员安然无恙。
贝鲁特大逃亡
政府军在西区失守后,多国维持和平部队先后撤走,各派武装力量争先恐后到西区填补“真空”。东区和西区互相开炮,西区各派之间动辄兵戎相见。爆炸、抢劫、暗杀、绑架,每天都在发生,救火车、救护车的警笛声整天呼啸不已,全市人民再次陷入恐怖之中,比以往的几次战争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3月31日上午,我馆一官员到约旦使馆办理签证,归途中在海边遇到三名武装分子拦路劫车。他急中生智,急忙调头,武装分子向他连连开枪,将一后轮击穿,他不顾一切,颠颠簸簸地拼命将车开回了使馆。
贝鲁特大屠杀的惨状
4月3日,使馆四名馆员到一商场购物,刚离开不久,只听一声巨响,商场被汽车炸弹夷为平地。
4月10日上午,穆斯林首领沙姆斯丁紧急约见中、美、英、法、苏使馆的代办,就黎巴嫩当局请求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延期和扩大治安范围,要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予以支持。我的座车由警车开道,并有治安军队持枪保卫。美国代办未敢乘坐外交车,只乘坐了一辆运货车,也未敢悬挂国旗,并由他们自己派出的海军陆战队护送。我们见面之际,他摇摇头,面带苦笑。当时黎巴嫩的社会秩序难以言状,其他外交活动都停止了。
随着爆炸声和枪炮声不断,每天不知有多少黎巴嫩平民和外国侨民倒在血泊之中。当时我国在黎巴嫩唯一的侨民高礼,夜间下班回家,归途中被枪弹击中身亡,年仅30余岁。
外交官死于战火者不计其数,就大使来看,继美国大使遇难之后,法国大使被飞弹击中丧生;伊拉克大使随着大使馆一声爆炸,和全馆馆员一起被埋葬在瓦砾之中;西班牙大使夫妇正在官邸同亲朋好友共进午餐,一发炮弹在餐桌旁爆炸,顿时横尸遍地。这一幕幕悲惨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贝鲁特大逃亡开始了!市民们纷纷离家出走,投亲靠友。由于飞机场早已关闭,他们只能从东区的久尼港口乘船到塞浦路斯,再转往其他国家;有的则乘车先去叙利亚,再辗转其他国家。各国大使馆、领馆的官员,记者、侨民和家属每天纷纷驱车从这两条路线撤离。黎巴嫩的报纸、电台,天天报道各国驻黎巴嫩人员撤离的情况。
在贝鲁特这座错综复杂的外交舞台,由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维护中黎友好关系,各党各派、各级政府官员和黎民百姓,对我们都十分友好,我们在黎巴嫩只有朋友,没有敌人。不论黎形势多么严峻、恐怖,我们都泰然处之,我国的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在贝鲁特使馆的上空。
1984年7月31日,我奉命转馆。当飞机徐徐腾空,我情不自禁地临窗眺望,想再看一眼我生活、工作了360多个日日夜夜的城市。我的视线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地中海的东岸,在颤抖,在呻吟,在哭泣……我的心碎了。
- END -
文字 | 《世界知识》
作者 | 李同成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下)
从弱国外交到大国外交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