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景观设计|城市设计2019毕业展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本文已获授权


建筑艺术系毕业创作揭秘


今年19届建筑艺术系的毕业班,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建筑,重新解构建筑并对此作出回应。他们不去定义,而是由学生去探索关于建筑艺术中那些可能、充满生机的部分。同时设计也包含了城市到缝隙之间不同尺度的思考。今年建筑艺术系毕业班的同学也继续延续以往多样、开放的姿态,以自我的态度去阐述“建筑”这一门学科。


2019届建筑艺术系毕业展主题

阮昊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要素研究与设计」

刘畅    「群建筑——屋顶/框架/台地」 

鲁伟    「三墩城市性再生」

            「Freed power of architecture between things

             Architecture as an urban life and urbanity gradient      increaser」

王灏    「重构新陈代谢:慈城更新」    

黄明健 「之间 - 自然、城市、建筑」

戚山山 「2.5维与空间群 | 2.5D ARCHITECTURE & SPATIAL CLUSTER」


▌毕设题目: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要素研究与设计


授课教师:阮昊


“建筑要素”(Architectural Elements)指的是组成建筑的基本单元元素,例如楼梯、屋面、门窗、楼板等。城市高密度的环境,将重新定义“建筑要素”的组织形式,每一种要素都被赋予了超越其基础的更多功能与定义。课程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将建筑要素归纳为具有针对性解决特定城市高密度环境问题的基础原型,继而通过对于单个经典案例的批判性设计将原型成果进行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寻找特定高密度环境情景与典型问题,提出假设该建筑要素新应用场景的相关论点,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设计验证。


阶段性研究成果:《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Urban Density 研究手册》


「屋顶的再定义-高效的菜市场」学生:徐蒋婧靓


「界面的开放性-香港安老中心」学生:林小桢


「Void System - 宝山路地铁站改造」学生:李嘉文


「NYC SUBWAY THEATRE 纽约地铁剧场」学生:黄相斌


▌毕设题目:「群建筑——屋顶/框架/台地」


授课教师: 刘畅


毕业设计课题群「建筑---框架/屋顶/台地」是一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群体性”指向对自然之理的反映,而“群建筑”指向对当代城市中出现的建筑楼的机械重复及相对的标识性建筑困境的反思; 也是试图对都市“大”建筑综合体的瓦解。在此并不预先给出一种范式,而希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来找到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群建筑。


此学年依旧是此背景下给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屋顶”, “框架”, “台地”,本课程并不打算将对三者的思考停留于通常意义下的三种建筑组成元素,“屋顶/框架/台地”也意味着三种关系:建筑与天空的关系,建筑与自身骨架的关系,建筑与大地的关系。如果将“屋顶/框架/台地”作为对建筑的抽离,在进一步挖掘它们各自的本质及潜力的同时是否也在对建筑本体进行一种提炼?当一个建筑只剩下屋顶或框架或地时如何可以成立?从而三个词更指向三种不同的空间气质,三种自足的建筑类型。教学操作中要求学生在独立的单元尺度和具有生长性的群体尺度间穿梭以探讨个人尺度空间与公共尺度空间的连续。


「屋顶——地与顶的模糊」学生:陈怡汝  


「框架——支撑与围合」学生:杜一 


「台地——多层的台与地」学生:董冠男 


▌毕设题目:「三墩城市性再生」

「Freed power of architecture between things

Architecture as an urban life and urbanity gradient increaser」


授课教师:Olivier GREDER 鲁伟


 我的教学关注于城市性和城市生活。

 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到它们?

 怎么样的框架适合它们的发展?

 我们要如何支持并鼓励它们?

 小组选择了位于杭州西北方位的一个曾经是水乡小镇的“三墩”作为场地。他们在现有场地上发展了一个混合用途、适于步行及生产性的小镇。主要的目的是提升这里的多样性,创造宜居的高密度纠缠体。

我们设想了一种方法,在这可以容纳类似于创建住房合作社,非投机租户网络,集群公寓群或建筑社群组等新的参与者,来改变现有的情况。一种通勤时间短、具有生产潜力的新的生活方式会给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学生们从8个试验项目中探索了如何从强制性、简化性和规范性的模式影响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成功打造一个理想的未来。建筑需默认提供户外的栖身价值、使用价值、有利于外部和内部之间的交互,并清晰地表达公共空间、共享空间和私人空间。


改造后的建筑基本相互连接,创造了多样化的、可混合使用的、具有内在潜力的空间。


这些建筑如同器官般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为基础设施的要素。它们结合之后,为穿行小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大丰富了路径的多样性。


「Site‘s Directed Mutation 定向突变」学生:周丹妮 Danny


「VERTICAL JOURNEY In An High Density Entanglement 垂直旅行」学生:李若琳 Rolling


「CO-EXISTING IN A PRODUCTIVE NEIGHBORHOOD 生产性邻里中的共存」学生:何家欢 Jiahuan


▌毕设题目:「重构新陈代谢:慈城更新」


授课教师:王灏


慈城作为宁波市一个江南地区具有古典完整结构的古县城。选址在此,因为在慈城,可以看到新城与旧城一个强烈的对比,冲撞。东城以大型民居格局修建的新复旧建筑,满足了遗产修复要求,但无法提供当代城市功能。本次设计重新从一种本土城市遗产的设计角度出发,去实现当代城市功能体如何介入到古典县城格局的目的。二个手段:一,一些本土材料与结构的营造特征,经过重新设计融入木构建造基因;二,重新思考六七十年代新陈代谢思想里面有用的预制化乌托邦主义以及有机更新的城市设计思想。重塑这个思想,建构一种本土特有并具备广谱操作性的一系列遗产更新设计立场是这次重点。这些思想指导如何去做改造或更新当代庞大的中国古典城市遗产。


学生:陈佳琪


结合传统古戏台螺旋藻井的研究技艺与现代结构技术索穹顶的设计,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可能性,将古代有机形式美学与现代结构的力量感与拓扑学美感相结合,探讨当代社会环境下古村落中传统戏台的复兴。


学生:李郑菲


中国传统石拱桥与传统住宅的结合,凌驾于中央大水系上横跨两个街区的慈城水上住宅区。以拱桥为纽带使得中央水系周边古老传统建筑与新桥宅相连接,形成从老到新再到老的一个建筑过度形式。以传统的形式新的材料以及构造方式来形成建筑的新陈代谢。


学生:武峰毅


慈城创意集市的木栱架悬吊体系改良于竹编栱架,生成的桁架体系为一层创造了开阔的集市空间,上方与木栱结合的悬吊结构创造了不同尺度的空间单元,来自于绍兴杜家台门自发性新陈代谢成为一个功能综合体的启发,这些空间单元为手工艺人、艺术家、创业青年等提供工作室,同时可以很便捷的在一层做展览和商业活动,加强和游客、居民的互动和了解,用一种新的集市形式为慈城带了新的生机。


学生:白冰


慈城美术馆做为慈城核心区,使艺术文化与城区内的居民及外来游客交映。美术馆由镬耳屋、围龙屋的构成及空间形式和浙江地区象鼻梁的结构单元组成,围龙屋的形式把美术馆空间通透化,通过内部木梁架体系解决大空间、大跨度问题,在此基础上用拉索固定,使其上部结构稳固。融合了客家民居、浙江特有结构类型将慈城核心区域进行重组。


学生:智深博


“别厅”又名“偏厅”,作为一种在传统住宅中并不常见的空间类型起着补充住宅功能、分化流线的作用,同时也为住宅内部空间带来许多丰富性和活力。在当代集合住宅中,这一空间原型将为集合住宅中带来类似巷弄的居民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与城市中间形成多个不同私密层级空间;打破固定的居住户型。这都体现了别厅这一空间原型的当代意义。


“叉手”在中国传统木构中不大作为重要的表现性元素,并在明清时期逐渐被放弃使用。从日本新药师寺本堂的结构剖面中得到灵感,结合浙江宁波地区厅堂的木构作法,将叉手的力量感与朴素性再现于当代木构中。


学生:吴夏何子


基于重构新陈代谢的语境下,慈城青年旅舍在继承与保护慈城当地传统古建的同时兼顾处理了古城的新旧交替:回收旧的屋架,以新的结构形式构建传统材料,形成灵活的新型空间单元体“四面厅”。以慈城传统建筑“福字门头”为原型形成强烈的中轴线,单元体根据功能与性质的不同围绕排布,形成可生长的,通透性强的“新慈城青年旅舍”。


学生:赵馨语


方案功能为酒店,在整体关系上讨论了园林内建筑与廊的串联关系,让内部空间串联的同时,可以有着新的空间变化;重新构筑水系关系,打破封闭单调的街道状态;采用了园林内“叠落廊”这一形式,高低错落的变换,让人在步行体验中可以有园林内曲折走势,感受高低错落的体验。对结构的探讨中,中柱这一做法可以很好的结合叠落状态,而它与两边索的结合,让建筑底部空间视线通透,同样展现体现木结构的结构力度。结合了这些因素,实现了廊为设计中心的酒店——“千步廊”。


学生:牛晓燕


方案功能为商铺,主要通过对比和总结传统民居聚落的特点,以及研究松散形结构民居的特点和可能性,建立一个自由灵活的商铺系统。空间功能服务于商业,所以整体从空间结构到物理结构都希望能传达出自由的空间形式。倾斜的柱式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空间体验,和传统的慈城商铺对比,带来全新的感受。结合这些特点,完成了整个崭新的慈城文化集市。


毕设题目: 「之间 - 自然、城市、建筑」


授课教师:黄明健


本毕业班把注意力从事物的实体转移到了其组成部分,从而探究其之间的缝隙,关注独立的、断裂的、碎片的、无定形的个体,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一种彼此促成的力量和由此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建筑的东西。所以本毕业班认为建筑存在于“之间(in-between)”,不同于一般的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之间化"的设计不去定义,而是让学生来寻找与建构建筑部分之间的不断变化的、不停涌现的空间规律。


学生:黄奇微


逾界毕设试图探讨的是公共共享作为逾界的一种机制,通过分析街巷中各种逾界的行为和空间存在的形式,以点状的厨房,面状的共享客厅(院落)为催化剂,让人们从私密走向公共。路线串联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新旧循环的闭环,为当地社区邻里交往重塑一个富有人情味新旧代谢循环场域,也同时成为一个城市和社区生活的一个转换口。


学生:廖磊


通过清晰与模糊的边界的不断变换,在城市与自然风景之间建造一个公共空间与旅游设施相结合的环境,在其中使人体会到城市景象与自然景象的过渡与变换来连接城市边界与自然边界。


学生:方思韬 


这是一场对雷峰塔现状的批判,是一场戏剧的剧本转译,是对舞台空间冲破第四堵墙的理解,也是每一个人作为演员的情感表达。


▌毕设题目:「2.5维与空间群 | 2.5D ARCHITECTURE & SPATIAL CLUSTER」


授课教师:戚山山


2.5 维的思考,对话与 “虚无” 二字,恰好落在了看不见的时空里,这是一个很实在的 “探究什么是没有的” 过程。我们都夹杂在一个" 看的见" 和更多是" 看不见" 的世界里,过度清晰的二维或三维表现,反而是假象。你身处的空间、目光穿越过的空间、最后注意力落到的空间,这些无直接关联的空间发生了关系,它们叠加、缩小和放大,串成了印象和记忆中不存在于现实的真实空间,才是2.5 维看世界的姿态。一条线可以看出不同的界面,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建筑的敏感,敏感是一个很好的词。


「从‘罗西的圣卡塔多公墓’到‘动物墓地’」:从城市到浅空间』学生:顾玮璐


「从‘密斯的范斯沃斯别墅’到‘钱江一桥社区’:线性秩序与透明性」学生:张嘉玉


「从‘巴拉甘自宅’到‘冰岛浴场’:立体主义、色彩的透明性和2.5维空间的穿梭」学生:章家玮


2019年建筑艺术系毕业展开展在即,建筑艺术系的学生们在经历了五年的学习后将为大家带来什么样建筑上的惊喜呢?欢迎大家在5月25日-6月1日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4号楼展厅, 一起见证他们本科生涯中最后的一份作品。


展厅一角


 资料来源 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艺术系14级学生与老师

 编辑 |周鑫 王昕夷

 审核 |陆文宇 丁剑锋



因水构园——景观设计毕业创作


2019届景观设计的28名毕业生在几个月前前往南浔实地考察、深入调研,针对传统水乡发展的协同性、碎片空地的临时性、古镇的边界性等7个问题进行讨论,开启头脑风暴,本着“人与景观的关系”的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浓厚的南浔文化特征的方案,畅想未来水乡的模样。在袁柳军、曾颖老师的指导下,最终以「因水构园」为主题,「景观服务」「新水乡,最南浔」为两个小组,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所思所想。





   「景观服务」主题作品: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景观不仅仅是美丽还具有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本次毕设,以南浔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真实问题为介入点,展开对传统水乡发展的协同性、碎片空地的临时性、古镇的边界性等7个问题进行讨论。景观面对当下生活问题,如何具体的“服务”,如何操作的过程是本次实验教学的重点。


安小萌、顾贝妮作品——《协同园》之乡野劳学园


在中国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边缘的飞快扩张的吞没了城市周围的乡村,也吞没了田园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个的城中村;由于开发商的介入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缺失,不同性质的场所先后空降在了场地,不同职业属性的人们汇聚在同一个场地中却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互不相关的孤岛。

于是安小萌与顾贝妮想到,对于每个人群的诉求,我们可否通过景观的途径,利用农民工的种植技能,与场地中角色建立起新的协同模式、满足彼此的诉求,并逐渐扩张协同范围加入新的角色,最终缝补起原本割裂的场地。



周静怡、秦清珂作品——《码头园》


所有远近文明的水乡城市的形成在于它充满活力的码头。而如今水乡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水运衰弱,码头失去活力。她们希望使码头成为南浔最具活力的名片,是服务于当代水乡城市的、联系起人与水的纽带。


陈柳荫,洪乐彬作品——《临时园》


设计意图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闲置地矛盾。闲置地地块具有碎片化和时效性两大特征。设计场地位于南浔地区,设计具体结合了南浔的传统文化特征来应对闲置地的重新利用,将不断出现又消亡的新旧闲置地协同发展。



翁圣军、刘荣荣作品——《浔野学园》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民工子弟学校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被临时安置,环境得不到保障而呈现脏乱差的现象,他们探讨能否以景观设计的介入,利用学校周边闲置场地的现有条件,低成本投入,为民工儿童和周边居民儿童创造一个能够一起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交流的自然天地。


王珏、马典雨作品——《共生园》


王珏、马典雨则认为,在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景观、生产生活、 文化互相脱节,彼此隔离,以至于南浔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因为同质化而无法识别,他们在南浔的发展历程中找到它的内在秩序与文化基因,并参照此使当下的南浔能够延续从前的生命力。以共生为手段抵达文化再生,以再生抵御同质化。选择了工厂和农田两处场地,以景观介入进行改造设计。



何家贤、何天佑作品——《活力园》


现有的南浔古镇景区边界如同一个屏障,使内外变的隔离,这对于景区和城市的发展是有诸多不利的,两个“世界”因为边界的存在始终无法得到平衡,这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边界是否应该存在?或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更好地联系内外,激发周边的活力。对于现有边界的改造建立活力圈就成为了可能的方向。

据实地考察,现有的古镇边界有三种类型:河道边界、建筑边界、围墙边界,每种边界类型中又再次细分,一共得出八种边界类型。他们的策略是依据每种边界类型及周边的环境和需求,产生出相应的对策改造现有的边界,交织拼接形成整个古镇外围活力圈。


汪勇、陈冰冬作品——《水漾清浔》


《水漾清浔》的概念是将迟滞静态的现状河道变为富有变化的活态水空。经过上世纪南浔填河造路工程和工业化生产等活动,南浔传统水系结构受到极大破坏,为避免古镇受到洪涝和水污染等灾害的影响,景区以添设水闸泵站的方式控制景区水系,这种管控模式虽然避免了水灾害的威胁,但同时也扼杀了南浔水系的生长性,阻隔了河道间的联系,导致南浔历史河道丧失了活力。


布展现场摆放的模型




 

    「新水乡,最南浔」主题作品:

即从对南浔的分析研究出发,结合学生当下生活方式与趣味,用最南浔的方式,在千篇一律的水乡小镇之外,去建构一个不一样的南浔,畅想一种未来水乡生活的新面貌。


(以下图片请将手机倪时针旋转90度观看)




葛有谦、于佩蓉作品——《水乡里的水上超市》


本组同学以上位规划中的水乡游客码头为场地,以桑基鱼塘肌理为基础,构想一个可买卖,采摘生鲜并加工食用的新型水上市场,一种水乡式的盒马生鲜模式,来畅想南浔水乡水上生活的复兴方式。


陈文东、周家豪作品——《蚕丝里的桑基鱼田》


本组设计希望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体验性桑基鱼塘亲子休闲模式,一个蚕丝里的桑基休闲鱼塘,通过旅游业态的介入,来复兴正在不断衰落的纯生产型的桑基鱼塘文化。





吴凡、王笑榕作品——《田埂上的学校》


该组设计把乡村小学校园景观向周边生产型农田有机渗透,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小学设计中,通过自然课堂的引入,结合学校周边生产型农田水塘,打造一种全新的校园生活方式。



饶非儿、殷吕作品——《羊归墟里》


该组同学以南浔特产湖羊的养殖作为切入点,巧妙利用场地遗存的建筑废墟,构建一个与羊住、与羊乐的亲子生态农场,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南浔旅游形式的多样性。



陈润基、胡广艺作品——《思源.思园》


该组同学以南浔特产辑里湖丝为元素,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浔运河段,用连绵的白色立柱为中介物,营造一片艺术化的滨水休闲空间。

 



 采访札记


“你进来吧,随意就好。”

学姐推开了门,继续埋头研究作业。完成一件作品不仅需要画图,还需要他们动手制作模型,工作台上陈列着各种材料——塑料泡沫、塑料板、木板、胶水、钉枪、镊子,还有许多概念模型。



教室里正在制作的模型



“你看,这是一把小枪,是在废弃的塑料板中意外发现的”  “在制作过程中,总是能意外的发现一些小东西,大概是这最有趣的事情了。”


看起来繁琐枯燥需要极度耐心的制作过程,他们却能乐在其中。


在废弃的塑料板中意外发现的小手枪


走廊上随处可见的工具材料


甚至是被制作废料堆满的垃圾桶



“做设计嘛,总还是挺有压力的,毕竟经常要被退回改图,但最后呈现的效果总是好的,我还是挺感激这个过程的。”


学姐站在挂好的作品前说着。毕业展开幕在即,挂着暖灯显得格外明亮的展厅里,几位学生已经开始挂上作品。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即使是周末,大家也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样子,努力讨论着最后的呈现。这是他们在校的最后一件作品,也是迈向社会的第一件作品,每个人都不想敷衍而过。


紧张而有序的布展工作

 


布展现场环境


这仅仅只是他们作品的一个小角,却已经显现出每个人的努力。这里的每一个图纸,每一个模型,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雕刻着对文化的探索,摆放着对社会的展望,黏贴着对未来的憧憬。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对人文的关怀、对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待脚下土地的敬畏、归属与认同。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这里的学生正努力找回土地本有的文化,解决问题,畅想未来。相信传统文化在有了科学的加持后,会有不一样的色彩。


展出时间:2019年5月25日—2019年6月1日

展出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2号楼展厅




 来源 | 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

 编辑 | 钟依虹 苏栩 王昕夷 周鑫 方舟

 审核 | 邵健 徐元



城市设计系毕业创作揭秘


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系的毕业创作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科特点,为大家展现了在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五年的学习成果,也希望借此让更多人理解“城市设计”这一专业。


今年城市设计的课题分别是由胡臻杭老师指导的「社会学与历史学视角下的乡村新住区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泰顺下桥村山林地貌的设计实验」,陆少波老师指导的「风土·街区——常熟市古城街区的活化更新」,以及由张润泽老师指导的「城中城- 类型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街区更新」。


▌社会学与历史学视角下的乡村新住区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泰顺下桥村山林地貌的设计实验


指导老师:胡臻杭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乡村开展了村落的新建与扩建,遗憾的是大量的此类项目通过均以阵列布局的粗旷方式制造了整齐划一、缺乏怡人尺度的“新乡村空间”。这其中或有政策、经济、社会关系的无奈,或也因缺少建筑师为其提供有效的设计策略。设计所能发挥作用的边界是什么,是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选定的场地位于浙江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的一片山地。受近年台风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影响,泗溪镇各村落及周边乡镇出现了若干地址灾害点,许多居民的既有住宅受此影响。政府选定下桥村的这片场地设立一处可容纳300户的避灾安置点。其建设现状为山体被推平为两段台地,建筑呈阵列式平行布局建设,具有上述当下乡村新村建设的典型特征。


泗溪镇下桥村历史悠久,位于四水交汇之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两座及各宗族祠堂若干。本课题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切入,以下桥村为样本进行了数次深入调研,并以此来指导设计。本课题采用真实的场地,虚拟地复原场地改造前的原有地貌,对场地上避灾安置小区进行重新设计。同学们需提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立场与空间策略,并在设计中满足既定的基本经济技术指标。该课题试图对同学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大尺度的空间设计训练,并强化其在真实语境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本课题希望探索新建乡村聚落之空间架构、细部的设计策略以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操作之可能性。





▌风土·街区——常熟市古城街区的活化更新


指导老师:陆少波


课题的关注点在于历史遗产与当下生活的结合复兴。场地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老城区域。通过一年的研究和设计,培养综合并且具有批判性的设计能力。在深入的调查和所总结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从地方风土、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对当地的农业和建筑遗产的多维度认知,并建立身体的直观体验和研究的逻辑化思考方法。


同时也基于研究寻找设计的切入点,探讨新旧肌理、建成环境、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街区和建筑之间不同的尺度建立起关联。






▌城中城- 类型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街区更新


指导老师:张润泽


本课题为城市设计五年级毕业设计课题。在前后两学期里,学生通过档案调研、实地调研杭州的典型街区和空间类型,通过新的空间模型和社会脚本的构想,探索杭州市超级街区更新的可能性,最终完成"研究-设计"论文成果。


课题强调研究和设计的动态关系- 研究不是简单的设计背景,而是有深度、有争议的探索;设计不是简单的解决策略,而是论证研究的一种方式。设计和研究交替进行、相互配合,最终旨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和观众产生有价值的讨论。



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本科院校中依然是一个新鲜名词,城市设计系的学生和老师们不仅仅在探讨这一门专业,同时也在试图用作品去为大家解释他们眼中的城市设计,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专业。每一届的城市设计系毕业设计都会为大家带来不同的惊喜,今年也请让我们拭目以待他们的演绎。


欢迎大家于5月25号-6月1号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15号楼砖院参观19届城市设计系同学的优秀毕设作品!



 资料来源 建筑艺术学院城市设计系14级学生与老师


 编辑 王昕夷 周鑫

 审核 |卓旻 丁剑锋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建筑系研究生2019毕业展
香港大学HKU建筑系2019毕业展
库伯联盟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9研究生毕业展
爱丁堡大学ECA建筑系2019毕业展
四川美术学院景观艺术2019毕业展
香港中文大学CUHK建筑系2019毕业展
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系2019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19本科生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春季2019毕业展
香港中文大学CUHK建筑系2019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研究生2018毕业展
英国RIBA主席奖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展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上)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中)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下半年展(下)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2018下半年建筑设计展

武藏野美术大学MAU建筑学2018毕业设计展

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2018 B-Pro毕业展

2018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RGUS优秀作品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与城市设计2018毕业展

中央美院2018建筑学院作品展

RCA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18毕业展

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2018毕业展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8年上半年展

巴斯大学建筑系2018毕业展

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筑学院2018毕业展

香港大学HKU建筑系2018年毕业展

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系2018上半年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8毕业展

利物浦大学建筑系2018毕业展

诺丁汉大学建筑系2018毕业展

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生2018毕业展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建筑联盟学院2018毕业展

USC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2018毕业展

广州美术学院2018建筑系本科毕业展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8年环艺建筑毕业展

爱丁堡大学2018建筑毕业展

中国美院2018建筑艺术学院城市设计系毕业展

2018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本科毕业展



UDL邀请各大院校进行毕业展投稿。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yzx1180进行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