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一、课程教学目标
将社区服务中心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二年级的一个课程设计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城市社区生活、分析社区内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该类建筑场所营造、功能配置、建筑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掌握由认知——分析——设计的设计过程以及社区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
二、课题选址
本课题选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河西龙江地块的阳光广场与月光广场,该区域曾是南京上世纪90年代进行河西开发的居住片区的典型,居住着政府、高校、医院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居民,居住人口密度较大。为了更好地满足该区域居民日常活动的需求,现拟在阳光、月光广场建造社区中心,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要求方案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完善社区活动功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建筑的景观性,取得整体协调统一。
基地现状:
建设基地位于河西龙江草场门大街南北两侧(具体详见地形图):A地块:阳光广场(南侧);B地块:月光广场(北侧)。(任务书提供上述两块基地,每位学生可根据实际调研情况选择其中任意基地进行设计)。
三、设计要求
●工作方法:
要求采用“调研——分析——设计”模式的工作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以模型启发、促进设计。
01
圆舞曲——以红树林为灵感的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作者姓名:沈冰珏 励姿玮
指导老师:舒欣 梅菁菁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在充分调研场地条件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红树林概念解决现有问题,并选择模块化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使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整体建筑设计的推导过程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在场地确定、平面排布、表皮生成等方面均有据可循,通过基本型的提取和组合变换建筑形体,形成富有节奏感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代际沟通的容器。同时,模块化装配式使得我们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环境并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作为一个灵活的模板而非建成即不变的建筑物。
02
以散为聚宜老型社区服务中心
作者姓名:孙之桐 肖瑶
指导老师:梅菁菁 舒欣
设计说明:
这次课程设计致力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和使用品质,打造适宜老年人,又不仅限于老年人的理想社区服务中心。
1)分散:通过将服务中心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功能建筑破解成若干分散的独立小建筑,赋予医疗,养老复健,业务办理,阅读,儿童活动,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形成内部街道和小广场。松散的建筑形式所塑造的丰富空间,为居民预留了种种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优化了人行流线。街道是人的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也调节建筑的节奏,产生松弛有度的尺度感。
2)凝聚:设置独立的轻质高屋顶,和廊道等要素一起将社区中心串联成整体。通透的高屋顶之下,小建筑的屋顶平台与空中走廊结合形成二层流线,产生跨越层高的视线交流。空间的丰富,场地的无限潜能,轻松的社交距离,总结出一个富有凝聚力和趣味的社区中心。
3)编织:将竹编的传统元素结合到高屋顶的屋面板形式和隔墙形式,以及空间的交错之中,迎合老年居民潜在的审美倾向,将南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编织不仅是形式上的编织,也是编织视线,编织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
03
檐阶闲读
作者姓名:蒋仁杰 梁璧选
指导老师:张莹莹 蒋晓风
设计说明:
本课题选址在南京市鼓楼区龙江小区旁的阳光广场地块,阳光广场是城市间的一块宅间绿地,是周围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本课题所设计的社区服务中心不仅仅提供给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使用了架空的手法创造出了更多檐下空间,抬升的平台创造出更多的阶空间,建筑体块与体块间的空隙,不仅仅给周边居民有着更为丰富的流线选择,也达到了削减建筑体量的目的。从而营造出在嘈杂的城市中一抹宁静,居民来到此地在檐下的台阶上驻足闲谈。
04
居民活动中心涟
作者姓名:王远航 潘鹏宇
指导老师:徐善斌 程佳佳
设计说明:
此次设计是小区公园改造,为建一个服务于城市市民和小区居民的活动中心,我们想再不破化原本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营造一个公园式建筑,让建筑融于自然,融于城市,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节点,它也起到展示地方文化的作用。
灵感来自于水,希望这个生命元素可以激活这个社区,这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水流冲刷场地形成起伏的丘陵。建筑也随着地形的样貌也跟着起伏,整个场地就以一个公园的姿态,服务于大众。
建筑内部空间,我们提出了“匀质空间”的概念,想将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自由,不局限空间的功能,让人们在其中有更好地体验,也促进市民之间更好地交流。
05
闹市间的山水记忆
作者姓名:严凡辉 高兴
指导老师:舒欣 梅菁菁
设计说明:
场地毗邻秦淮河,靠近清凉山景区,山与水显然是重要的场地故事,同时也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在,所以很自然地选择了以山和水为切入点,进行概念的演化。山为静,水为动。除了造型的抽象化借鉴,在功能上也一一对应。人们喜欢沿场地中回环的步道散步,恰似流动的水,在场地内形成动态流线。人们聚集在室内,此为静,敦实的山。老人,儿童,娱乐,学习等功能分布在相对离散而又高度互联的“山”中,互不干扰。步道也是漂浮的屋顶,连接各个体量,形成室外——半室外——室内三重过渡型空间,让人们游览其中,有着置身闹市之外的体验。
06
都市涟漪URBAN RIPPLE
作者姓名:徐昕宇 席斌
指导老师:程佳佳 徐善斌
设计说明:
设计的灵感源于场地东面的一条城市重要河流,提取了水流涟漪的元素,将整个社区中心抽象为一个城市中的涟漪。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上人的屋顶,曲面的屋顶高低起伏,提供了多个可以瞭望的角度与高度,使建筑拥有全景视野。南北向的屋顶流线重新连接起了被社区中心打断的原有的公园流线,人们即使不用进入建筑内部也可以体验建筑。社区中心的内部在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置入了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社交休闲需要。
07
呼吸 · 框架
作者姓名:王贝琳 吴相礼
指导老师:张莹莹 蒋晓风
设计说明:
基于对场地的调研研究,初始的场地仍有些有待改进的点,为了给居民创设更加丰富且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让场地不再单调,营造“朋友圈”式的友好氛围,我们提出呼吸框架的理念。让居民们回到最初的自然,体验更多不同的乐趣,我们向模数框架与藤蔓寻求答案,建立藤蔓框架并嵌入功能盒子来创造公园式的空间环境。这样的绿色空间,被植物吐露呼吸环绕着,人们呼吸到新鲜自然的气息,呼吸到惬意生活的气息。在场地的中心一个方形院落,看似封闭却又拥有交通流线环绕,使得院落拥有通透的气质,吸引人流,空间上,在藤蔓依附的框架中,垂直方向的交织让场地充满美感与变换。在框架间,人们休憩闲谈,玩耍娱乐。
08
RECIPROCATION LOOP 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作者姓名:王运生 邓棋
指导老师:舒欣 梅菁菁
设计说明:
此设计是以原场地的的椭圆形健身跑道为雏形进行演变。利用原场地的地形优势将椭圆形在场地最大化,并且根据场地直线人流的分布,确定了建筑单体的位置以及形状。我们将健身步道三维化,利用建筑步道在外围联系每个建筑,让建筑单体之间独立且互通,通过顺延建筑体步道,以及顺延健身步道,将交通空间很好的中和,避免掉了交通线冲突以及人群集聚问题。场地的绿化区域与建筑形成了良好的互通关系,外部气流和内部对流,从而在空气光线和人流中实现最大化的“reciprocation”。
09
作者姓名:嵇昕睿 赵文杰
指导老师:梅菁菁 舒欣
设计说明:
选择阳光广场作为设计场地,考虑到原有的广场向心性,设计时不打破原有空间,而是选择增强场地各部分的联系。
建筑主体部分选择玻璃幕墙搭配双层竖向木格栅的方式,营造有趣的光影效果,并通过编制木结构形成顶棚,以增加建筑各部分联系。
10
同在屋檐下
作者姓名:顾恒祎 陈与懿
指导老师:舒欣 梅菁菁
设计说明:
本次社区服务中心设计选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河西龙江地块的阳光广场,该区域处于城市繁华地段,配套基础设施较为齐全,交通通达。社区服务中心除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外,也提供了一个促进邻里之间感情的平台,让社区中的居民有一家人的温馨亲密之感。为此,我们引入“同在屋檐下”的概念,从传统的家屋建筑出发,设计了一个连续的坡屋顶,屋顶下能让居民做-切想做的活动。内部空间延绵联通,又在各自屋顶和隔墙的界定下获得了相对的独立,仿佛一个个聚集在起的家。建筑围合成三个内院,外挑的屋檐形成灰空间,既能解决荫蔽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居民在下雨天也有户外活动。建筑屋顶采用钛锌板屋面系统,屋面形态轻盈,富有质感,打破了传统坡屋顶建筑的沉闷感。
11
FREEZING NOTE 居民活动中心
作者姓名:林若曦 滕苏彦
指导老师:徐善斌 程佳佳
设计说明:
本基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住人群以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更注重方便于这两类人群的功能设置。在建筑造型上,概念取自:“建筑是凝固的音符”,以音符为灵感,以建筑为载体,从而体现空间的流动性和趣味性。
编辑:环球设计联盟
审核:舒欣
- END -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乐活空间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2. 研究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