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政治局会议给当前经济和市场开出的药方是6个“防”和16个“稳”。2022年以来稳增长发力不尽人意,叠加3月以来国内遭遇疫情爆发以来最严重的反弹,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疑虑和担忧越来越重,周五政治局会议少见地在中午便公布纪要,并明确表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达到“防”和“稳”的平衡。
我们认为接下来疫情防控工作依旧是重中之重,“以快治快”的广东模式可能成为动态清零的主流模式;稳增长方面,基建依旧是主要抓手,地产松绑将加码,而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部分行业的监管也将进入由“破”向“立”的阶段。
“以快治快”,平衡动态清零和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过3月和4月的防疫实践,以深圳和广州为代表、“以快治快”的模式可能成为后续动态清零的模板:发现疫情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封控(通常为一周),然后视疫情状况逐步放开。以深圳为例,在短期封控结束后一个月,市内交通基本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我们将这种模式暂且称为“广东模式”。
我们基于不同的封控假设对经济增长的情况做出推算,在中性条件下:5月起全封闭城市逐步清零,其他城市面临疫情蔓延均采取广东模式,由于不同封控模式经济成本不同——全封闭模式下根据整车流量推断经济增速可能同比骤降60%,广东模式下这一数字可能在30%甚至更少),我们预计第二季度GDP增速可能受拖累1.4个百分点。这就要求稳增长、保物流的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建靠前发力和退税减税降费依旧是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今年财政节奏明显加快,一是提前下达的1.4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额度已完成发行,预计专项债的全部发行任务将于9月底完成。二是转移支付提速,3月国常会即已敦促地方落实减税降费的转移支付及时直达市县基层。另一方面,从支出端来看,财政支出速度较快,3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达10.4%。此外,在收入端,财政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且在所得税优惠、留抵退税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民生领域倾斜,全年预计将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货币政策应该着眼于“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目前总量型货币政策空间有限,预计央行将通过再贷款向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撬动更多贷款资金。2022年一季度央行已通过降息降准、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等方式发力。同时,根据国常会的部署,今年已增加普惠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三类支持重点领域的再贷款。在目前美联储超预期紧缩、中美利差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承压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总量型货币政策的发力空间有限,但不排除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国常会再次推动降准的可能。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好再贷款,并通过再贷款,尤其是科技创新再贷款,撬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
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地产政策将继续松绑。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到4月政治局会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而且明确表示要“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在各地的政策措施方面,前期主要是集中在降低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我们预计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更多城市会通过放松落户、放松限购限售等措施来托底地产、吸引人口。
平台经济发展由“破”走向“立”,这对于下一阶段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如图7所示,自2020年12政治局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中央对于平台经济的态度一直以“破”为主。然而,在本次政治局会上,“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意味着此前“破”的阶段已基本告一段落,而“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表明中央的政策立场将更多以“立”为主,尤其是考虑的平台经济在这一轮抗击奥密克戎疫情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期待短期内关于平台经济发展会有更多积极的定调和利好的政策出台。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市场预期,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力度不及市场预期
相关报告:
地方换届下的稳增长演绎(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一季度4.8%如何守全年5.5%?(东吴宏观陶川)
金融条件越紧,地产股越涨?(东吴宏观陶川)
二季度资产配置的三条主线(东吴宏观陶川)
奥秘克戎对3月PMI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从深圳到上海,奥秘克戎对消费的冲击有多大?(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76个“稳”字释放了怎样的政策新信号?(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