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年“宽财政”空间有多大?(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东吴宏观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3-11-17

(文:陶川/邵翔/钟渝梅)

临近年末增发的1万亿国债无疑释放了“宽财政”的信号,而这1万亿元可能只是“开胃小菜”——大致够弥补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缺口,而地产依旧在流动性困境中“磕磕绊绊”、化债会继续对地方债务产生限制、外资的投资意愿尚未触底,这些带来的资金和需求缺口依旧棘手那么明年“宽财政”的空间需要多大?我们认为“非疫情年”且在年末上调赤字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央财政加杠杆有足够的空间,3.8%甚至更高的赤字水平依旧有必要,而“准财政”政策工具大概率也将重新摆上桌面。

为什么这次的“1万亿”如此特殊?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一般国债与特殊国债的“结合体”。本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一大特别之处在于它将“作为特别国债管理”,但它本质上并不是特殊国债——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由“第二本账”(即政府性基金预算)进行核算。这次增发的国债实则为会纳入“第一本账”(即一般公共预算)、且计入财政赤字的一般国债,这与1998年的长期建设国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何要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特别国债通常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特定资金用途,不仅可以防止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发生,并且将有助于资金迅速落地到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在基建迎“逆风”之际稳住其前进的“舵盘”。尤其对于急需灾后重建的地区来说,这笔资金可以缓解地方财政“燃眉之急”,也算是间接化债。

“小杠杆”撬动“大难题”?严格意义来说,本次增发国债的规模并不算大——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占当时GDP的12.5%,而如今的1万亿元增发国债仅占当前GDP的0.8%。中央政府明确表示资金将用于灾后恢复,这也证明当局并没有计划推出“大水漫灌式”刺激政策。那为何增发国债?我们认为主因有两点:

其一,通过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赐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良药”。目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萎缩约20%,而这一形势已持续近两年之久。本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同时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这可以对当前陷于负债“困境”、财政收支运行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提供莫大支持。由于地产开发商的融资仍较去年减少20%,未来1-2个季度土地出让量将继续萎缩。土地出让收入进一步下降的结果将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0.7-1万亿元的赤字,因此新的1万亿元增发国债可能恰好可以弥补地方政府的预算缺口。

其二,财政发力的政策信号不容小觑。虽然此次增发国债规模并不大,但其传导的积极信号意义很强。对于股市来说,此次赤字率的上调不妨可以当作解决信心层面的一种手段,毕竟上一次人大常委会上调赤字率还是发生在2000年8月。历史上“特殊”国债“浮出水面”后都能带动一段时间内股市的走高,这次也不例外——在10月24日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国债后,股市活跃度明显上升、促使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000点。对于财政来说,在“非疫情年”财政赤字率突破3%的“警戒线”,显示了我国对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后续财政政策可能会更加积极。

往后看,中央财政加杠杆、促全局去杠杆的必要性升高。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加杠杆的力度远大于中央。在地方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未来中央或将承担加杠杆的主力。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还很大: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2022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为21.4%,这一比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其实并不算高。若以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超过45%进行估算,那么我国国债的发行空间约为28.6万亿元,可见我国增发国债的潜力还相当大、中央政府负债仍有提升的空间。鉴于此,2024年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财政加杠杆)可能会更加积极,赤字率很有可能会维持在3.8%甚至更高的水平。

他山之石:疫后财政加杠杆屡见不鲜。我们在之前的报告《3.8% VS 4.8%: 中国离欧美“宽财政”还有多远?》中就有提出,疫情之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了海外主要经济体共同的选择,相较而言,中国财政政策的转向则速度偏慢、幅度偏小。此次上调赤字率说明了或许中国也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开始步入了加杠杆周期。

除此之外,“准财政”亦可为财政发力提供充足的“弹药”。较其他国家而言,其实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偏小,央行总资产仅占GDP的33%。在房价下跌、需求疲软、预期低迷种种“困境”之下,央行还有很大空间去扩表刺激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2024年政策性银行或将发挥“准财政”作用,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补充。我们认为届时政策性银行将重点支持基建和城中村改造领域,在假设明年基建投资增速9%、城中村改造规模达1.5万亿的情况下,预计“准财政”工具规模可能在6000亿元以上。

风险提示:政策定力超预期;出口超预期萎缩;政策对内需拉动效果不及预期。

相关阅读:

金融工作会议:“金融强国”的新义与深意(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3.8% VS 4.8%: 中国离欧美“宽财政”还有多远?(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重磅】金融工作会议的知往鉴今(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长期建设国债和平准基金(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政策加速:长期建设国债发行的历史镜鉴(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