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万国之城,无人是客
2019年4月3日,星期三
陌上美国
文|凝月Cynthia
图|纽约一位广告人大叔
转载自公众号|流浪的月
万国之城
宽阔的哈德逊河缓缓地流入大西洋,入口处,矗立着这座世界级的港口城市。很多人向往这里,很多人喜欢这里,问到为什么喜欢,又往往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初到纽约那会儿,租住的house楼上还有一层空着,房东先生接了一个从菲律宾过来的家庭,他们也即将定居纽约,在此短期过渡。
给两个孩子报名入学那天,对面坐着一对瑞士父女。小姑娘甜美可爱,在爸爸的引导下用不熟练的英文跟老师打招呼。
孩子入学后的一天,在操场外看他们活动,碰到两位妈妈也在旁边观摩。聊起来,得知她们一位来自约旦,一位来自尼泊尔。
在学校参加免费的英文课程,遇到四五个孩子的家长。两位来自日本,两位来自印度尼西亚,还有一位和我一样来自中国。
短短那几个月,在这个城市,我遇见了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居民。
而据官方记录,这个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拥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在此使用的语言,达到800种。
我曾说不喜欢纽约,本能地想远离大都市的拥挤和压力,可当想到有一天要离开,又会涌出深深的不舍。究其原因,它的多元和变换,正是这个地方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万千种不同的血液汇聚于此,便是成就了这里无限的活力和蓬勃吧。
无人是客
巍峨的帝国大厦耸立着,时代广场的霓虹还在闪烁,百老汇里正是歌舞升平,涵盖着人类自然史和艺术史的博物馆内人流络绎不绝。
拥挤的街道正排着长串的车流,路边又围起栅栏准备修理地下管道,老旧的百年地铁在城市间来回穿梭。
被称为世界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城市里,有光鲜亮丽的时尚宠儿,有步履蹒跚的老妇,有坐着自助轮椅的残疾人。
摩天大楼下,随处可见街边小摊小贩;市政建筑旁,亦可见四处走动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流浪汉。
城市的光鲜和破败,个体的优异和弱势,都毫无遮掩地裸露于世。原本一个个对立的标签,都显而易见存在于这个城市的身上。
看到公交车会为残疾人降低车身,放下上车的踏板,也看到排着长队的低收入人群和流浪者在领取政府免费发放的食物。
在这个天空下,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处安身空间。
如此家园,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它的成长踪迹。
历史的河流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各国的殖民者纷纷涌来,开始在这个自由港建立贸易殖民地。意大利、英国、法国、荷兰......每个踏上这片土地的殖民国,都想在这个被昵称为"大苹果"的富饶之地咬上一口。
之后近百年来,这片土地在原住民、荷兰人、英国人手上经历连天战火、辗转波折,最终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它的名字,也由荷兰人命名的"新阿姆斯特丹”改为“新约克(New York)",即如今的"纽约"。
在英国移民的管制下,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建立起来。但现实没有像英国政府设想地那般大家就此安居乐业。早期的黑奴贩卖、英国新政府的财政困难、殖民地繁重的课税,都促动被压迫的居民争取独立的决心。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独立宣言》的宣告,激励了无数民众人权和公民权意识的觉醒。自由与平等、民主和法制,三权分立的思想,逐步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自此,美利坚也庄严宣告独立!这是一个让人感慨激动的时刻,对于一个家园和万千居民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由文明的基石更加重要。
从来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波折重重的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短短的243年内,这个国家又经历了南北内战、一战、二战、韩、越战、美苏对抗、9·11......历史的页面上,伤痕斑驳。但这些仍旧没有阻碍到这个国家,成为人类历史上创造财富和科技发明最多的国家。
而纽约,从欧洲人踏入的第一个脚印开始,到见证几十年殖民期间的压迫和积累,到历经战火重重,到美国宪法下的第一个首都,到世界金融中心,媒体中心......这需要一个怎样强大的内核动力,得以成长至今日。
自由之火
在纽约港江面的自由岛上,矗立着高举自由之火的自由女神像。女神右手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1776年宣告的《独立宣言》,脚下踩着被打碎的脚镣。
在美国独立后约100年,这座雕像从提出构思设计、到表决通过、再到四处筹款建成,历时19年,终于由法国共济会运至纽约。
究竟怎样的远方,值得背井离乡?那些远渡重洋,一代又一代踏上这片新大陆的移民们,在纽约港看到这座雕像时,是何种心情呢?
女神的头上,是光芒四射的冠冕,冠冕上的七道尖芒,象征着七大洲!
而刻在我心底的,还有那首辉映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让人每次读来都热泪盈眶的小诗:
给我你们的疲惫,给我你们的困苦;
给我你们的彷徨,给我你们的绝望。
拥挤在旅途,渴望解脱的人们;
被彼岸无情抛弃,颠沛流离的惊魂;
把这些走向死亡,饱受折磨的苦难者统统给我,
我矗立在大洋的彼岸,高举自由之火。
--The end--
❤❤❤
《美国的金秋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