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如何养育与众不同的孩子
星期三
陌上美国
文章转载自七彩娘娘
记得我大女儿ZI大概八、九岁时,我邻居的小孩当上模特,时不时地上个杂志。我邻居就鼓动我也带女儿去,说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胆量等。我就带女儿去了那个模特中介所。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对对方的提问,我女儿自始至终,没有说一个字。后来那人没办法了,对我们说“以她的形象,我给她找点活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她总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啊。要不,你们先让她上一上表演培训班?"
我们垂头丧气地回家了,也知道让女儿去做这些事太为难她了。这事就这样过去了。一晃十多年了,说起当年的事,她记忆犹新。她说:“当时那人问我,你多大了?我不说话。问了我几次,我也不说。后来,那人就伸出一个手指,问,你是一岁吗?我还是不说,他又伸出两只手指,问,你是两岁吗?我还是不说....."
我俩哈哈大笑,颇有点往事如烟的感觉。
最近才知道,女儿小时候,可能患上了一种叫做“选择性缄默”的心理障碍。患有这症的儿童和成人能够正常说话,但是在某些社交场合却无法说出来。
讲一讲我女儿的事吧。她是我们夫妻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我的大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我老公的大家庭的第一个女孩儿。可以说出生前出生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四个月大的时候,问题来了。
(选择性缄默通常在幼儿时期就能表现出来。)
她开始认人了。从那时候开始,她一见生人就哭,大人如何安慰都不行,后来发展到,只要远远地发现前方有人过来,她就大哭。好多人没办法,一看见她就赶紧躲开。“罗新的女儿”,成了小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和老公都是开朗随和的人,家里家外都正常不过。我们以为她只是胆小,多让她见见生人,多出去走走就好了。其实不然,情况根本无法改善。说实在的,我们很多时候挺尴尬。后来大一点,还是如此。不和人打招呼,不敢看别人。她还不爱照相, 怕很多东西。
我们想尽办法,比如家里来人了,强迫她出来打招呼,或者客人走之后,和她讲道理,甚至训斥她;强拉着她照相(至今她小时候的照片全是皱眉头,不情愿的表情)。以为造成这一切是她胆小的原因,就千方百计地“锻炼”她的胆量。她怕从高到低坠落的感觉,就带她去坐电梯,坐过山车,坐滑梯。
(她小时候照相,永远是这个表情。)
我们心想:硬让她试几次就好了,她克服了恐惧感就没事了。结果,我们去迪斯尼时,仅仅硬拉她做个最简单的儿童过山车,就几乎把她吓个半死。后来我们想开了,接受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实。一辈子不滑滑梯,不坐过山车也没啥,没必要就上升到她不勇敢、胆小怕事的高度上。世界上可做的事太多了,总会有她不怕的。家里来人,她不愿意出来,就不叫她。再也不强迫她去坐电梯,陪她爬楼梯。不爱照相也没关系,就不照吧。
她五岁时我们来美国,情况没什么大变化,不过这里班级人数少,老师也比较宽容。她上课不发言,平时不合群,但也可以呆下去。我是直到她上大学才知道这个“选择性缄默”的,和许多家长一起分享过心得体会。大家比较共同的看法就是:静等花开。
我以前的意识里并没有“静等花开”的理念,我只是有意无意地“无为而治”。基本上我是顺着她的一切的。有少数几次我尝试改变她,比如她有焦虑情绪,一紧张就咬指甲,十个指甲都是秃的,手指都变形了。给她包胶布,给她涂药水,都改不过来。最后只有放弃。
如果和女儿在路上遇见熟人,就当女儿不存在,我们和熟人该聊就聊。绝不做那种把女儿推在身前,强迫她叫人,让她回答问题的事,但也不会有意识地把她藏身后。就是完全自然,让她觉得,路上遇到个熟人,说几句话,是件轻松正常的事。她要是有一点意愿想说话,想参与,那就更好,一切顺着她的意愿。在任何情景下看见孩子不舒服了,难堪了,就马上转移她的注意力,往她感兴趣的地方引,尽量让她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她12岁时,经常自己画画,我鼓励她去绘画班学习。她怕见人,不想去,我哄着她去了。结果她很喜欢,就这样学下来了(点击前文🔗)。在画画中,她找到宁静,也在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中,慢慢找到自信。上大学她要学绘画,我们支持(点击前文🔗)。
(她高中时的自画像)
感觉我女儿学了画画之后,有了一个她感兴趣,又可以学的不错的东西,她慢慢地feel comfortable。在艺术这方面,她可以和不少人有共同语言,慢慢地和这些人有了交流。她在高中后两年,因为基础课少了,艺术类的课多了,她发言的情况好转许多。她可以和艺术老师聊很久,在课堂上也主动地讨论。上大学就更是如此。所有的课基本上都是绘画,她说课程很轻松,老师也都喜欢她。上课时的讨论,她特别积极。
我发现,让她做自己,她一点点变了。她以前最怕受人瞩目,每次人多时,就呆在屋子一角。但她现在可以和别人讲很长时间的话。她以前是悲观主义者,但现在更积极乐观了。她自己出去上大学,和同学出去旅游,暑假找实习工作,和朋友出去租房子住。
(她两次担任学校时装表演模特。)
我发现,有时候家长的焦虑,不是来自孩子,根源在家长自己身上。我女儿原来不跟别人打招呼、不说话,现在想来,我当时的担忧气愤,是因为我丢了面子。还有她高中毕业舞会和典礼,不穿裙子,我劝了她一阵,我担心她的另类打扮,会引来同学的嘲讽和歧视,其实内心深处,我是怕别人议论我,觉得我家孩子古怪。她坚持不穿裙子,说“妈妈,穿裙子,就不是我了。”我一想,这是她的毕业舞会和典礼,穿什么衣服,是她自己想要的。她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还纠结什么呢?马上,带着银子,鞍前马后地和女儿去买服装了。
“静等花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鲜花总有绽放的那一天。女儿身上的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但是把上了大学的她,和小时候的她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给大家看看我女儿的变化。我们周围有几家中国人,每年春节的时候都在一起聚会。以前每次她在那里,从来不说话,与周围大家的欢声笑语格格不入。有时候我就让她吃完先回家。她小学、初中基本上是不主动在课堂上发言的,可能老师叫到,会小声答两句。高中时,许多课要做presentation。她经常是提前两周就紧张,前一天就紧张地睡不着。做presentation当天,她基本上做完都是要去学校的护士室,因为紧张过度,腹部痉挛。这事发生过好几次。
从上大学那年开始,春节聚会,我女儿几乎成了主角,所有大人都围着她,听她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小区每年搞pool party, 以前她是不去的,可是最近的poolparty她去了。参加 party的多是她不认识的老头老太太,她居然也跟大家聊的很开心。后来这些邻居都跟我提:一般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很少愿意和他们呆在一起的。他们对女儿赞不绝口。女儿说“我喜欢和老年人谈话,他们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她上课也爱发言了。在大学参加了学校的swing dance 俱乐部,同学还要推举她当俱乐部主席。她也给老师当助教,学生们也都喜欢她。学期结束还用她的头像做了饼干送给她。
(学生给她做的饼干很可爱。)
我女儿原来不敢学车,她的同学们在高中时16、7岁开始就都陆续学车开车了,我和她提了几次,她根本不学。想到这么多年她的性格特点,我已经做好这孩子以后一辈子也不会开车,只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准备了。结果大一放假回来,她自己找个驾校教练,练了三次,拿到了个permit。然后就是天天让我跟她出门,由她来开车,反而搞的我有点心惊胆战。她还三次去科罗拉多,进行考古绘画实习(点击前文🔗)。
最近和女儿就“选择性沉默”聊了很多。她说自己实际上是个high competitive (有高度竞争意识)的人。她无法忍受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但是她又时时面临别人比自己强的事实:这个女孩比自己漂亮,那个女孩比自己聪明,这个孩子天生快乐,那个孩子朋友众多.....。她内心感到无能、自卑,就用退缩、沉默、敌意来应对。我就琢磨,是不是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都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对自己要求高;他们比别人敏感,所以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但他们又是悲观主义者,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于是,外界的人,对他们都是很大的威胁。这一切,造成他们选择性地不说话呢?
和其他家长交流,有人提到,她让小儿子晚上学一年,孩子身心发育的都很好。还有人说,孩子和比自己小的玩,就挺正常。这些可以解释成:当这些孩子内心有安全感,不是受到威胁时,就会表现正常。
我和ZI聊了不少“选择性缄默”的例子。她说大人不知道小孩心里在想些什么,好多时候大人的帮助,根本帮不到点儿上。比如我一直以为她小时候不说话是怕人,对人有恐惧感。她说,她现在回忆起来,不记得自己是害怕人,而是记得自己是完全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是怕说错话。她认为看心理医生,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会有作用。
她现在可以坐电梯,可以坐飞机,可以和生人说话。但她还有许多怕的东西,比如打雷、电影电视里的巨大声音,她会堵耳朵。每年国庆时镇上放烟花,她和朋友通常一起去,她特意找大耳机戴上。还有和我弟弟去打枪。她戴着消音耳机,选的是声音较小的长枪。她打完后,尽管还戴着耳机,仍然无法忍受其他人短枪的射击声,就先出门了。但她觉得这些没对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觉得不是个大问题。其实谁都有点禁区,人无完人,家长和孩子都不必过于焦虑。
从当年的一句话不说,到现在的主动去报表演培训班;从当年的从不肯照相,到现在给实习公司做模特;从当年上课不发言,到现在批评其他同学不发言;从当年不敢跟生人说话,到现在实习的第二天就和同事们一起去看电影;从跟中介机构的人一句话也不说,到现在参加微电影的拍摄。这段路,她走了十几年。我的体会是:孩子是主角,我们是配角。配角是为主角服务的。我们自己要放松,要放手,要珍惜孩子的每一个优点,要慢慢地陪他走。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可以自信地面对镜头,这个过程经过了二十年。)
小时候沉默的天使,长大后不但说话,而且有时成为话痨了。“静等花开”,真不是空话和幻想。只不过,它常常考验我们家长的智慧和耐心。相信孩子,并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就是等待。
作者文章
《美国移民改革百年》
《美国的金秋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