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皇城根到华盛顿:我的单车故事

孔捷生 陌上美国 2021-04-12

陌上美国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蹬着单车进入林荫道,仿佛时光穿越,年轻的我在西江大堤飞驰,迎着湿润江风追逐翻飞水鸟,又信马由缰骑入乡间小径,树影和蝉鸣在青草气味中掠后……那些印象组装成相册,凝成琥珀里的标本。



十五岁那年,我踏上晃动跳板,另一端是搭载命运的轮船。珠江来潮拍击西堤码头,溅起飞沫如雨粉,微湿了青涩少年的脸庞。码头一片晃动的面孔,都是前来送别儿女的父母,声声嘱咐被江风撕成碎屑卷走。


我上船才扒着舷窗张望,已看不到母亲身影。岸上挥动的手臂如失焦影像,恰成了恍惚迷离的时代底片。那一刻是我的成人礼。

 

内河客船自身没有动力,全凭拖轮牵引前行,这种客船叫花尾渡。一群不谙世事的学生被突突拖轮拉拽,进入珠江三大水系之西江。水路遥迢,次日近午,花尾渡停靠西江北岸永安埠头,人生航道的第一个泊位,就是青春被移植的地方。


永安公社各个生产队派来男劳力接载知青,用单车驮人和驮行李,认领我的是一位矮壮汉子。我坐在结实的车尾架,被浓烈汗味包裹,这是贫下中农的气息。我什么都不懂,包括与陌生人交流。憨厚乡农也不知怎去和省城学生哥说话,一路沉默。


从埠头到插队的村庄,有二十多里路程。单车队离开西江大堤进入乡间,河涌、水田、水塘、水牛……满眼都是水,村落农舍镶嵌其间,如同一蓬蓬水浮莲。那时我不识这种漂浮的水生植物,在乡农眼中,它是猪食。我所见景物虽百般新奇,却对田园风光无感。这种强行嫁接绝非个人选择,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个人?

 

 

乡间小路很颠簸,前面的女同学颠得呲牙咧嘴,我连肠道排泄物都蠢蠢欲动,为转移注意力,我捉摸这辆单车,尾架改装过,比城里人的尺码大了很多,双杠梁,笨重拙实。后来才晓得,单车在农村主要功能是生产工具而非交通工具。尾架加宽加大,是用来载农具和载猪的。

 

西江两岸是平原,远处青山隐隐。这群少男少女被载到平原边际的村落,安置到一座宗族老祠堂。大家放下行李就四下张望,被稚嫩想像力描绘多遍的农村,原来是这般模样。这将是我们“扎根一辈子”的地方,尽管我们才十几岁,离人生归宿还很远。

 

城里人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是井边汲水。接下来是如何煮饭喂养自己,这都是涉世初级门槛。之后就是做不完的农活。关于那个水乡、那座古老祠堂,后来一再注入我的笔端,成为文学深意象。

 

永安是产粮区,水稻分早造晚造两季,一年到头插秧、除草、收割,总要弯腰劳作,真是脸朝水田背朝天。最辛苦是夏收夏种“双抢”,刺眼盛阳如挥之不去的镜像,总在眼底水田晃动。三伏天下来,眼睛畏光,视力模糊,与雪盲近似。


秋收后把水放干晒田。但岭南农村没有冬闲,通常再种番薯,兴起学大寨还要种冬小麦。不过当地农民和知青一样,不知道小麦怎么吃。乡里只有脱壳碾米机,没有北方农村磨面粉的石碾。


种水稻很累人。我发现单车族乡农能摊上别种农活,常运载什么物事到公社,或从公社载什么东西回来。我暗忖拥有单车多少能改变命运。可怜天下父母心,知道儿子有这心思,就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单车。很多年后有一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我没看过,自己拥有第一辆单车是十六岁,却是父母掏钱买的。

 

那个年代,单车是每个家庭的大资产。统购统销之下,农民养猪只能被国家食品站收购,卖一头猪仅得二十多元结余。城里人日子也不好过,我是村里第一个有单车的知青。而那个年龄的自怨自艾,浅薄如墙根青苔。农民的世代宿命,在知青的感情衡器上没有刻度。直至我如雨云罩顶时的低飞蜻蜓,逃避般遁入文学世界,那些被忽略的意义才显形,直似草蜢从禾秆中生猛跃起。

 

总想改变命运的我,能否靠单车改运,马上应验。生产队派工,我和一拨社员男丁送稻谷上缴公社。总算摊到不下田的活了,队里给我装载的谷箩减了份量,但依然不轻松,我吃力跟上车队。却不解,公粮为何不就近缴给国家粮站?又为何只有几十箩稻谷?


听得乡农一路闲扯,才知道永安出产贡品香稻,因产量低,公社化后没人种了。却接国家指令,保留几块良田种香稻,所产直接送公社再上缴。给谁吃?乡农不妄议这个,进贡了千百年,无论谁在位都得吃饭。



永安公社就是知青初到放下锚链那个埠头。贡稻过磅入库,我第一次外勤结束,体验到单车代表着那个年代的速度和负载。


回程在西江大堤骑行,江水从上游古端州穿越羚羊峡奔泻而下。江心大沙洲酷似一尊端砚,称为砚洲。


我听过这个掌故,包拯曾任端州知府,卸任时不受财礼,两袖清风而去。行到此处时,书僮才嗫嚅道出,行囊里有一方端州士绅送的端砚,念及读书人文房之物不算受贿,书僮自作主张接受了。包拯闻之勃然变色,将端砚掷落江心,以示不取秋毫。砚台便化为砚洲。这个传说寄托着草泽民间的政治理想。它至今生命力不堕,只缘理想未竟。

 

回程载重只有两只空箩,顿觉身轻如燕,放飞自我。眼前次第掠过凤尾竹与蕉林掩映的农舍,村落炊烟袅袅融入夕阳,成群禾花雀从秋收后的稻田呼啦啦飞起,像流云舒卷。缘何此前有眼不识田园之美?这才悟出,驮着重物臭汗淋漓,所有感官都被窒息。人若为生存劳作,或为什么信条戒律活着,便不会对美产生愉悦。


单车在平原地区蛮实用,也拓展了知青局促的生活空间。乡村都没有饭馆,永安镇太远,另一个公社的广利镇只有一半路程。我骑车到那里趁墟,看看热闹,舒展郁闷,吃一碟热腾腾的肠粉。那是幸福片刻。

 

不过单车也带来烦恼。队里派工,车主就当骡马使唤,拉这个运那个,有时还得穿州过府。首先腰腿功要过硬,其次要有特殊捆技,即是将所驮之物捆绑固定。那是我的弱项,所驮之物因乡野颠簸而几次散架,很狼狈。劳动技能正是“再教育”的必选项,我却始终未修成正果。


年头永久牌、凤凰牌、飞鸽牌都是名牌,须凭票证购买。广州产的红棉牌在本省则不须票证配给。当地农民用的都是红棉单车,再改装尾架,轮子上的辐条换成粗型号。我这辆名牌单车相形见绌,不到半年,辐条接二连三折断,轮子也开始变形。修过几次后,我对挣这份骡马工分已兴趣索然。

 

动荡岁月遇上青春叛逆期,知青对周围诸事都心存抵触。其实还是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只是不愿承认而已。吊诡的是,而今他们渐老,却不愿承认这代人失去的更多。要反省既往历史和沉重记忆,无论个人还是群体抑或整个民族都需要勇气。其实此后国脉之沧桑巨变,恰恰成了那段不堪年月的碑铭。



然而,彼时人的命运是被浇铸定型的,鲜见逸出轨道的挣扎。我在粤西水乡没扎下根,十七岁那年便转赴海南,有如撞向飞瀑的蝣蜉,那是挑战命运的尝试。再见,西江水乡;再见,十七岁的单车。

 

天涯海角是古代流放者的埋骨地。我将自己放逐到孤悬天末的海岛,是自愿的,那是另一人生碑界。从初次离家那个西堤码头再登渡轮,接驳到太古仓码头转乘出海客轮。那一瞬间的复杂感受,后来写进小说《南方的岸》,俨然青春蜕下的鳞屑。或是命运谶语,那盏桅灯日后竟把我带向更远的远方。

 

却说单车故事到了五指山就戛然而止。那里岭高林密,百草疯长,羊肠鸟道尚不易寻觅,更莫提单车辙印。琼崖土著黎族没有轮子概念,他们的牛车近似雪原爬犁,水牛拖着承重木架,硬生生拖拽着穿山过岭。芒草藤萝被辗倒,吸吮一宿露水就簌簌弹直,山林恢复太古洪荒的景貌。

 

曾熬过冰河期的玛雅文明也没有发明轮子。中华科技文明虽有轮子和车轴,却未进化到滚珠与齿轮,也未发现轮胎的预应力原理,那都是单车的基本构成。

 

单车至清末才传入中国,犹记电影《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骑车找乐,成了西风东渐的象征。及至单车走出宫廷,天下已是民国,缙绅的轿子改为骡马车。至于城里达官贵人,更以呢帽、文明棍与汽车配套。


彼时单车仍非平民所属,却成了革命者的符号。如电影《聂耳》、《青春之歌》,城里乡里骑来蹬去,宛如燕子穿梭,无不为革命而奔忙。倒是陈凯歌的《风月》告诉我们,此物不但革命者玩得,拆白党也是要玩的。风流倜傥的男主角(张国荣饰),在江南望族的深院大宅就凭这雕虫小技,掠去大小姐悸动的心。

 

我挥别知青生涯返城进工厂当后,拥有的坐骑是凤凰牌单车,这回是自己掏钱买的。又过两三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带去一辆新潮广货五羊牌伸缩型自行车,同学们都啧啧称奇。


而后我在北京成家,居住十年,单车换过几辆。记得八十年代末买了飞鸽牌,连崭新烤蓝还未黯淡,我已远走他乡。回想起来,堪以自矜的是国内所有名牌单车我都骑过了。



从哪以后世情变幻,那几个老牌子气数转衰。其间故事曲折,我离乡日久,陌生话题就不去碰了。只说刚到美国时,发觉此间单车属体育器材,连纽约骑单车的快递或外卖郎都少见。

直到21世纪环保意识抬头,单车大热,骑车上班族成了时尚。大小城市都为此重新规划交通,标明单车专用车道;巴士设有装置为乘客悬挂单车;允许乘客携单车搭乘地铁……

 

再观上世纪末,中国城市规划反向而行。据说,单车流量是城市交通不畅主因。故此每一轮整顿,单车生存空间就萎缩一截。某东部大都市更矢言成为第一座“无单车城市”,而今达标未曾?不知道。

 

我在华盛顿上班,眼见骑车上班的同事越来越多。华府上班族多住郊区,骑车属持续有氧运动。那幢写字楼顺应潮流,为骑车族设有淋浴间。来自单车大国的我,却未投身低碳生活,委实有点惭愧。

      

退休后忽想重拾旧忆,却不知腰腿筋骨有否那份记忆。适逢庚子大疫,邻人宅家者甚多,青少年宅家最难熬。体育器材店一度奉命关门,社区便发起各家将闲置器材上网晒出来,互通有无。有一户在联邦政府工作的邻居,孩子早就离巢自立,便晒出运动单车一辆。我们两家来往密切,就先借来遛一遛,测试自己的腰腿功。

 

虽隔几十年,骑车和游泳一样是终身记忆。蹬着变速越野单车进入林荫道,仿佛时光穿越,年轻的我在西江大堤飞驰,迎着湿润江风追逐翻飞水鸟,又信马由缰骑入乡间小径,树影和蝉鸣在青草气味中掠后……


我足骑了十英里,浑身汗气蒸腾。稍缓下来,头顶便盘旋一团蠓虫,令我想起牛背蚊阵。那些印象组装成相册,美好图像却甚为稀缺,偶有零碎片段,便凝成琥珀里的标本。

 

我的单车故事还要补写结尾,疫情过后,我立意买一辆运动单车,寻回自己飞翔感、平衡感,填补青春记忆中的残缺部分。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就是我要做的事。


文中油画为陈二夫作品;图片乡村晨光为友人秦峰摄影作品;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孔捷生,居美逾三十年的华文作家。



前文导读炎热的冷土我的芳邻
中国第一篇《Nature》玉兰花又开华府伤春记危险的老人统治正吞噬美国儿女旧金山犯罪率缘何激增?大起底发起“反仇恨亚裔”捐款的组织的内幕参加中美会谈的美方代表拜登政府公布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陌上美国】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bit.ly/35Jtpa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