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谋划大健康万亿产业集群,明确提出一城一园三中心的格局和2030年建成的目标
继光电和汽车之后,武汉正在重点打造大健康领域的万亿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4月1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规划与专项支持政策,这标志着武汉正式启动大健康万亿产业集群的重点打造。
确定产业空间布局
据了解,本次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链条,打造武汉市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规划确定了“一城一园三中心”的空间格局,明确提出要把光谷生物城打造成为武汉市大健康产业的驱动核,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则作为大健康产业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汉阳大健康产业中心、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中心和长江新城国际医学中心的产业布局,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和健康服务五大领域。
其中,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链协同出新、技术平台支撑等领域与功能,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规模制造。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大健康产业到2025年要实现8000亿元的总收入,新培育100亿级企业5家至8家;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13200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35年,该产业总收入达到18000亿元,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其中,到2025年,生物医药年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100亿元规模企业达3家至4家,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上市4个至6个;医疗器械领域年总收入突破500亿元,100亿元规模企业达1家至2家,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上市3个至5个;医药流通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1000亿元规模企业1家;生物农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健康服务领域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新增10个紧密型医联体等。
到2030年,武汉市要在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数字医学影像、光电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及智慧医疗等特色领域占据国内优势地位;到2035年,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要走在全国前列,并在生物农业领域建成全国最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育种基地。
重金奖励企业创新
与《规划》同期审议通过的,《武汉市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以下简称意见)则提出,要对企业自主研发并在武汉市实现产业化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给予相应奖励。
其中,1类新药给予最低200万元,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1类新药以外的创新药物,在不同阶段可享最低10万元、最高60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在武汉市首次注册的部分医疗器械、新兽药等创新产品,可享受10万元至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
意见中表示,新建全国性药品物流园和配送中心,在武汉设立市场潜力巨大、具备相应产业规模的医养结合示范园区、国家级的智慧养老企业以及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将按照实际投资额度的10%给予支持。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合众人寿养老社区,图片源于“武汉发布”,特此致谢
同时,拟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进入医保目录、优先将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纳入武汉药品带量采购遴选范围。并且,对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单一产品奖励最高达500万元。
万亿产业的基础
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武汉市对于打造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高度重视,而敢于冲刺上述目标的基础则源于武汉市在大健康产业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与科教及人才等资源的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在2018年已突破2000亿元,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5%。目前,武汉大健康产业已形成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江夏区、汉阳区、硚口区等为扩展区,其他各区为特色区的多层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其中,武汉现已集聚人福医药、九州通、国药控股、国药器械4家年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引进了辉瑞、费森尤斯卡比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药明康德、华大基因、联影医疗等国内细分领军企业。
并且,武汉区域高校与科研机构每年培养的生物相关人才超过5万名,拥有大健康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4家。
注:本文根据“湖北日报”记者唐晓安 余瑾毅的相关内容整合编辑而成,特此致谢
关联阅读:
6名楚商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是谁因何入选?
欢迎转发、点赞,入群及合作请按图提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