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库选址对湖北的镜鉴:热情且富有诚意的聊城,为什么最后败给了温情的南通?

荆楚连线 2021-05-03

编者按:

读库是家知名的文化品牌,因北京相关政策在2020年初的调整,而需要把库房迁出。读库选址因此启动,而山东包括聊城在内的数个城市进入考察行列,特别是聊城更是诚意满意,但最终读库最后选择了江苏南通。

基于本次选址的经历,聊城晚报副总编孙文华老师和读库创始人老六,分别撰文描述相关的细节。经过认真阅读,荆楚连线认为孙老师和老六描述的读库选址的历程,对于湖北正在推动的营商环境改善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的意义。


基于此,荆楚连线特对孙老师和老六的文章进行转载刊发,以供读者和湖北的各级主政者们参考。我们相信无论是聊城的反思,还是南通各级官员的举止,对湖北的发展都是有助益的,都是值得和需要我们认真借鉴的!


以下为正文:

聊城晚报孙文华:
我们要向南通学习什么?

读库库房南迁,今年尘埃落定。前些天,六哥(读库创始人)发来信息:老情人,我们今年准备11月14号(周六)下午在南通搞读者年会,侬有没有兴趣过来?掐指一算,恰逢周末,去吧。于是,就有了南通之行。

作为读库库房搬迁与聊城结缘的策划者和亲历者,我需要说明一些情况,以避免聊城坊间相当的误解流传。


回到独库南通启用。当年读库在全国寻址,历经多个城市。这是六哥自己在启用现场放出的官方致谢名单。他说: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拿库房说事儿了,也许是最后一次重放这个致谢字幕,但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会时时刻刻记得。

是的,致谢名单中有聊城。在山东,库房考察了多个城市。临沂、潍坊、泰安、聊城。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聊城人和聊城的干部,用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胸怀,给予了读库最大的欢迎。聊城与读库的牵手,几乎接近成功。


读库在聊城,没有冷遇,而是热烈的支持。我们不是不努力,是有些城市太优秀。


一个项目落地,有多重考量因素。在繁荣的经济、成熟的交通设施、崭新的园区、长三角丰富的读者资源、成熟稳定的营商环境等考量中,我选择理解他的决定。


读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个项目的变迁,与我周末专门安排的南通之行,等等。我个人觉得,读库这个案例,可以告诉我们很多。

  

一、项目对城市的意义,要不要全部以产值和利税来考量?

读库是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但相比于工业项目,图书产业本身产值不高,且搬迁的只是库房部分,无法贡献较大产值和税收。

但读库又是个文化高地,对特定资源和特定人群有着强大号召力。仅以今年的南通年会为例,主持人是六哥的好友白岩松,嘉宾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老师、著名作家杨葵老师和文化学者、人民日报记者李辉老师等等等等。


白岩松老师和知性的白嫂赶到我们晚饭桌上,是他结束南通医学院的报告之后。这是他发起在国内“非双一流”高校进行名人讲座的其中一场。从上面读库官方对话实录中,有这部分介绍。


读库今年刚刚举行的北京年会,主持人是林海。再之前,南通库房启用的时候,曾有一位“搬运工”,叫陈晓卿。这是一种特殊的价值。项目引进,对其价值的确需要综合考量。读库不来,南通怎么可能这么容易来这些文化大家?


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时,当地服务如何衔接?

读库被是国庆老弟(南通开发区招商人员)引入南通,开始是和开发区谈。国庆本人,也是开发区招商人员。但读库最终落地的库房,位于新成立的苏通园区。园区是独立的,和开发区并列。


一个项目,自己谈来的,被另一个区拉走,该怎么做?在六哥参加的碰头会上,南通开发区和苏通园区是这样对接的:开发区之前给予读库的引进政策,苏通园区照单全收。


读库在南通,就这么顺利地落了地。库房的搬家(从北京至南通)于4月14日开始,共用了21车次的高栏货车,耗时11天。1146吨的仓库货物和员工生活用品,到了南通。

南通就这么成了。


三、对一个引进项目最好的服务是什么?

认准了项目的价值,运作项目落地,帮助项目成长,就是拼服务。读库落户南通之后,园区和开发区的相关工作人员,依然一如既往地默默做自己的事情。


我在现场见到开发区的国庆老弟。他在每次读库搞活动的时候,都身穿读库的工作服,做现场的工作人员。六哥戏称,招商招成了“员工”。

我遇到之前文章中写到过的开发区公务员唐进华老师,他总是自己身穿马甲义务摄影。他其实是个领导干部。


我遇到读库南通库房负责人梅延军老师。他的家属就业和孩子入学,都已按照引进项目高管的相关政策安置妥当。我从他的脸上,看到的是轻松的笑容。

在年会结束之后,六哥拉我参加了庆祝晚宴。开发区的丁孝勤老师坐在我旁边。我们详谈很久。我后来知道,他是开发区(编者注:其实是苏通区,作者当时记错了)纪工委副书记。


我问了他关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服务问题。丁老师给我举例,一家给苹果公司配套紧固件的公司,生产极小的螺母螺丝之类,因为金属加工会产生一定排放,他们就去协调审批,给他们环境容量。丁老师说,有排放,不等于有污染,这个协调工作我们去做。


我还问了一个我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类似读库这样一个全国知名、名人加持的项目引进来,会不会经常安排领导观摩、客人参观?咱们如何做好后续的服务?

丁老师很迅速地回答:不打扰。


四、正视地区差异,向优秀学习,不盲目攀比!

在南通,《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老师特意走到我身边说:我理解你。我对应老师说,聊城是读库库房搬迁中经过的城市,但聊城和读库最终没有牵手。但我们是拿出了最大诚意的城市,我们也是直到今天还在反思自己的唯一城市。这个过程,于聊城是可贵的成长,这些作风和环境的对比,于聊城是宝贵的教材。


读库进入我的视野,纯属偶然。但南通一行,让我更加深切生动地理解了聊城发展之难。通面积和聊城相当,还略小,有8544平方公里。我们聊城为8715平方公里。但南通为全国首批14个开放城市之一。南通今年GDP总额将突破万亿。相比之下,我们多年积累的发展基础薄弱,制约了今日聊城的脚步。


我们却要在发展的舞台上,常常与如此强大的对手同台竞争。发展聊城,正是在狭路上用兵、于群雄中逐鹿,其中之难,尽可体会。兴产业、利民生、促发展,哪一项都是艰巨的任务。这个时候,打问题的歼灭战,打作风的歼灭战,集聚人心、集聚力量,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优秀的南通,背后是优秀的江苏,是蓬勃的长三角。在江苏省努力奋起的南通,经济总量放在山东,雄踞前三。聊城没有这些突出的优势,但同样也要往前坚定地推进改革,提升经济,改善民生福祉。


或许水平不尽相同,但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任务,其实都是一样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


最后,附上一位在南通的聊城人留言:  

我也是个聊城娃,20年前来到南通,现在仍然在南通忙碌。

南通也是最近这7.8年才开始奔跑的。之前南通也是保守得很,走百里路,必备三日粮。作为最早开放的14个城市,是启动比较慢的。

掌政者有时候不是单单一个聊城好才能好的,省里的导向,边上的榜样,内生的力量都需要。

南通边上的上海,国际大都市。南通跨江就是苏锡常,一个见证了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奇迹的地方。南通的口号是,看齐上海,融入苏南,崛起苏中。


家乡跟母校一样,都是一个只有自己可以骂的地方,那是因为我们来自那里。

我深以为然,与君共勉。


读库老六:

在南通,我遇见了这样的官员!

下面的这张照片,是(2020年)9月26日我用手机抓拍的,当天下午读库阅读基地的活动结束后。照片中的母子俩从南京坐高铁来到南通,爸爸周日上班没能同行。他们准备参加完活动再在南通住一晚,第二天才回去,宾馆已经订好。


照片中走在前面的男子姓唐,是听到那位妈妈向读库工作人员打听所订宾馆的情况,便自告奋勇:我正准备赶回开发区,正好可以送你们过去。读库基地到开发区有二十多分钟车程,唐老师便做了临时司机,带领母女俩往外走。

今年三月份,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我来到南通,确定读库库房搬迁的落脚之地,和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的人员做了一次面对面沟通之后,基本确定下来。第二天,当地朋友组织了一个饭局,说来的都是读库读者,于是格外放松。人到了,挨个介绍,其中一人说,昨天的沟通会我就坐你对面。当时戴着口罩,所以你没认出来。


这人就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的唐进华局长,不过沿袭我们的老习惯,还是称他为唐老师。按照社会事业局的行政管辖范围,读库未来扎根南通,就归该局管。


其后就是一系列的注册、搬迁、装修、设备安装和调试、验收和资质审批,尽管是在疫情期间,这些事情也基本都能按照时间表往前推进,未受任何阻挠和干扰。这其中,是开发区相关人员上上下下、东跑西颠的全力支持和主动协助。这个过程中,读库的人和开发区的人,也就逐渐成了共同把这件事情做成的战友和朋友。


到五月份,搬迁完成,新库万事俱备,我们就准备搞一次活动,名曰“为读而库”,向曾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汇报一下。

从全国各地赶来了不少人,其中有出版人董秀玉,设计师宁成春,媒体人杨浪,艺术家冷冰川等,我对唐老师说,这几位老同志,您得陪下吧?于是当晚一起吃饭。


饭桌上聊到搬家的种种细节,大家得知我们在园区里的二号库,于是纷纷打趣:为什么不是六号库?我说,时间不等人啊,当时只有二号库能顺利交付。又开始纷纷出主意,冷冰川说可以绘制一个二头六尾的专用字;宁成春说可以做一个由2组成的6,边说边在餐巾纸上画将起来。


更有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撺掇道:干脆让园区把房顶上的二号库给改成六号库不就得了。边说边瞄向唐老师。唐老师把玩笑当真了,梗着脖子回答道:这个园区的产权不是开发区政府,是人家外资企业的,我得查一下合同,应该是没有权力干涉人家的标牌管理,可不能胡来。

杨浪老师说,沿海基层干部水准于此可见一斑。


6月6日当天,开发区的刘锋老师调了两名交警来园区维持交通,设置了体温监测和疫情防护点,派了一辆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在现场随时待命,还有几名公务员赶过来帮我们维持现场秩序,说是万一有读者说当地话你们听不懂怎么办。


活动完美落幕,第二天我意犹未尽,上午便来到库房,四周静悄悄一片,估计伙伴们都还在被窝里缓解疲惫。进到库区,踩上我心爱的风火轮,想趁人不在演练一下领导视察的派头,忽然感觉前方人影晃动,然后是相机快门的声音。一个身穿摄影马甲的家伙被我逼近,原来是唐老师,想趁清静再来拍些片子。


后来我看了他镜头下的众多读库小伙伴,真的是带着爱意来拍的。唐老师的摄影技巧,在下面这张照片中小小地展露了一下。

这是9月19日读库阅读基地的活动现场,当晚我们另有一场观影活动,结束后我看到唐老师,便拉他去吃已经安排好的自助餐。他说,唐太太让他帮忙去药店买药,还得送过去,不能吃了。


然后我和几个伙伴往吃饭地点走去,半途又遇见了唐老师。他说,遇到个朋友,把太太的药给捎过去了,就能一起吃饭了。哈哈,看来他是真的愿意跟我们厮混在一起啊。


路上我俩聊起这次筹备活动的不易,由于是跨区操作,甚至还由他们部门出面打了保票,才得以顺利举行。多亏有您的斡旋。我感慨道。

像我们这样在当地有一定关系和职务的,有时办事都很难,更不要说那些普通老百姓,所以能帮就尽量帮下。唐老师说。我不知怎么回复好。


这次来南通,除了读库阅读基地开张,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处理。读库当时是由开发区的张国庆老师拉扯到南通,也注册在开发区,但在后面的时间里,苏锡通园区开始挂牌运行,而我们的库区地址就在苏锡通园区,所以注册地需要迁移。9月21日,我赶往苏锡通园区管委会,再做面对面的沟通。


这件在其他某些地方几乎注定要让企业左右为难的境况,开发区和苏锡通园区之间早已协调得好好的。我们赶到时,已经不需要再做什么工作。两家园区的表态是,能把读库留在南通就好。南通之外的人,不会在乎你们是开发区的企业,还是苏锡通园区的。


从苏锡通园区出来,我与唐老师有了这样两句微信对话:

几天后的活动,他还是穿着摄影马甲、扛着相机来了。

而苏锡通园区这边,早在六月份,已经有管委会的金志伟老师和丁孝勤老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库基地串门。这次是桂花飘香的九月,我与丁孝勤老师又有了这样的微信对话:

很抱歉,我确实没有记住丁老师的官场身份(编者注:苏锡通园区纪工委副书记)是什么,只知道他喜欢写些东西,拍一些飞鸟、昆虫和植物。


不单是他,落地南通的这半年多,我们结识的当地领导、公务员,加起来也有二三十位,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强调自己的职务、职位,说的最多的,是“我们要为你们服务好”,并且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问题,或以朋友的身份分享某些好事;不需要刷存在感的时候,就隐身不见。


南迁之后怎么样?洛阳亲友如相问,我愿意把上面这些故事讲给他听。

注:孙文华老师的文章转发时有删节,有意查看全文的可点击“阅读原文”,感谢孙和老六的辛苦创作!


关联阅读:

湖北营商环境优化忧思: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推进,后续成果又将如何保持?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对湖北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引领,武汉何以为之?

从冲刺全国前十至以受众评价为准,武汉营商思想转变背后的湖北棋局!

欢迎转发、点赞及点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