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双雄的“对决”与“长征”!

荆楚连线 荆楚连线 2021-05-03

武汉各区中,肩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重任的东湖高新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与武汉经开区(以下简称经开),是武汉产业驱动的“双雄”。这两个区域,因同负重任且筹备或成立的时间基本相同及同为正厅级单位,在长期发展中备受外界关注并难免被好事者相互比对。

 

其中,怀抱科技创新梦想诞生于1988年的东湖高新,依托华科和邮科院等科研机构及从中派生出的相关企业,通过长期的探索与艰辛推进和积极(包装)策划于2010年左右,成功在全国范围内擎起“高科技产业化”的旗帜,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与之相应的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汽车领域合资浪潮中,用于承载神龙项目的经开依托相关的汽车巨头,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后同样于2010年左右在汽车领域初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聚集,进而长期雄居武汉经济实力最强区和中西部开发区榜首的位置。

但“十三五”期间,东湖高新得益于前期广泛布局形成的丰富产业结构,于2019年对专注于汽车领域的经开在区域生产总值(GDP)上实现赶超,并在“十三五”终局的2020年成功巩固了上述的成果并把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快速完成了与经开的对决。

 

如今,基于“十三五”期间各自的状况和积累的成果,东湖高新和经开已面向“十四五”绘制出全新的蓝图,并开启面向更高目标更大成果实施跨越的新征程。未来的五年,这对充当武汉产业主要引擎的“双雄”将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并出现何种变化呢?

 

布局“十四五”

最新数据显示,东湖高新在2020年的GDP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5.1%达2000亿元,而经开的GDP则在2019年的基础上同比减少1%至1651.31亿元;双方的差距从2019年的200余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300余亿元。

按光谷早前通报的2019年GDP数据,增长5.1%的话不是2000亿(可能后续调整了2019年的数据),本文以官方说法为准


区域生产总值变化的背后,是外部环境变化与双方长期选择与积累综合的结果,并正在作用于“十四五”期间。从经开的角度,始于2017年左右的汽车行业全球性调整,对长期主要围绕汽车领域进行产业链布局与积累的经开,冲击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与经开不同的是,长期围绕高科技与新兴领域进行广泛布局的东湖高新,显然没有上述的烦恼。相反,得益于前期在数个领域的重点推进与长期积累,东湖高新在光电与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潜力,开始陆续释放并显示出生机蓬勃的态势。

 

基于上述的基础与状况,经开与东湖高新分别制定并发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及相应目标。其中,东湖高新提出要打造“三个东湖高新升级版”,在“十四五”末时GDP达4000亿元;经开则提出要构建3+N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三个示范区”等目标。

 

据了解,东湖高新在“十四五”期间将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突破口,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有效建设与深入推进,通过高企与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最终在203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基本建成“世界东湖高新”。


经开在“十四五”期间,将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为抓手,围绕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定位,坚定不移的依托制造业推进转型升级与质效提升,为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打下坚实基础。

从各自规划与表述看,东湖高新已做好依托科技创新代表武汉乃至湖北,参与全国乃至全球角逐的准备;经开的重点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融合重塑产业活力,深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都是基于实际进行的布局。

 
各自的优劣所在

其实,对两个规模和历史相近的区域而言,几百亿经济总量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应是你追我赶的相互角逐与缠斗状态。但从彼此的历程与现状看,经开与东湖高新的对决或在“十三五”期间已经结束,“十四五”期间彼此的差距极有可能继续拉大。

 

从东湖高新的情况看,依托于长期在高新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布局及积累,现已形成以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为主体及以数字经济等为依托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结构相对丰富完善且更富有活力,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更灵敏且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

同时,得益于周边区域丰富的高校及科教资源,东湖高新在科技创新领域天然的更具优势,更易依托高校等创新主体实施新兴产业的培育及探索。特别是,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的启动更是从政策与资源等角度,全方位增强了东湖高新的科技创新优势。

 

经开的情况,当前并不是太乐观。对围绕汽车产业链布局的武汉经开区而言,全球性汽车行业调整的影响尚不曾消失,而区内代表性企业增长的乏力与转型缓慢更是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区域企业结构整体传统的状况,更是增加了区域转型的难度。

 

而且,经开高校及科教资源不足的先天短板,相比东湖高新十分显著。无论是现有产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探索与培育,高校及科教资源不足的影响都是十分直接的。如今,东湖高新在获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红利加持之后,经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将更突出。


除外部环境与资源禀赋差异外,更关键的其实是双方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能力积累形成的差异(又称基因),而这或才是东湖高新和经开分化的内在关键。从彼此历史看,因最初是承接神龙项目而生的产业园区,围绕汽车主机厂的需要做好建设落地等相对确定性工作,是经开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使命。

 

并且,汽车制造相对成熟且量产涉及设备设施和原材料等环节,全流程累计关联方或高达数千个至万个,较高的成本导致没有太多尝试的机会更无法做虚拟验证等探索,对整体协同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经开的干部往往更擅长执行,但缺乏主动性与灵性。

与之不同的是,东湖高新的定位便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高校等科教机构依托国家的支持进行了相应尝试与探索,奠定了区域产业多元化的种子。同时,相对空白的产业基础驱动着东湖高新的干部尽可能的想办法做尝试,从而尽可能的推动区域更好的向前发展。

 

于是,东湖高新的领导特别是中层干部相对来说更擅长谋划和包装,干事创业的主动性更强,与企业接触时更灵活。不过,长期持续的包装宣介虽然可以吸引对实际并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或感染对武汉有感情的人,但时间久了难免失之“浮夸”且不利于在具体领域保持长期有耐心的耕耘。

 

正是历史原点及基因的不同,令经开在汽车链条上形成相对完整的积累之余,错失了产业延展与转型的最佳时机并陷入今日局面;而东湖高新虽培育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但政府频繁介入同样导致了企业市场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产业厚植并催生了不少“骗子”公司;可谓各有得失。

 

跳出湖北看武汉

当前,无论是东湖高新还是经开都在各自拟定的道路,迅勇疾行。作为武汉产业驱动的“双雄”,虽然东湖高新拥有丰富科技资源与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而经开在汽车产业链领域具有厚实的产业力,但双方想完成“十四五”期间的任务或许都并不轻松。


首先,从东湖高新这边看,单是在2025年GDP达4000亿的规模便十分的不易,这意味着年均增长率要达14%以上。基于当前的中国经济体量,参照“十三五”期间武汉的整体经济增速与趋势看,这个目标的实现非常具有挑战性。


同时,作为武汉和全省科技创新的主核所在,东湖高新如何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取得突破性成果,培育出更具科技含量的全球性代表企业无疑是个挑战。目前,光谷本土培育的企业无论是体量还是全球性影响力特别是产业链控制力上,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经开而言,挑战同样十分突出。首先,汽车产业链及区内传统企业普遍敦厚,在推进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可能减少“排异”,激励相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积极地启动数字化改造,提供能支撑产业数字化落地实施的各类资源无疑极具考验。

并且,干部特质能否有效支撑区域转型的深化,无疑是经开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经开如何有效激励各级干部在产业转型等方面积极作为主动探索,恐怕不仅是意愿的问题了。另外,高校等创新资源及相应创新氛围的相对不足,同样限制着经开产业培育与探索的深入。

 

所幸的是,当前的湖北正在全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做大做强,而作为武汉“双雄“的东湖高新与经开势必将获得更大的机遇。况且,东湖高新在基础设施方面尚存颇多可着力的空间,而经开在高校与人才吸引上同样大有可为之处,双方预定目标的实现并非全无基础。


不过,纵使双方都顺利实现“十四五”目标,与南山区6500亿和昆山4250亿的当前(2020年)总量相比,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期待东湖高新和经开这对武汉“双雄”,以“长征”心态从全国和世界范围内谦虚主动的找不足找差距补短板,真正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如此,才是城市之幸!

注:本文关于经开的图片,源于公众号“武汉开发区”,特致谢!


关联阅读:

彭浩出任经开区工委书记,武汉市委常委人员年内数位变动,区级主官调整或开启!

居于全国交通网四极交汇点的武汉,站在了关乎国家全局的中心位置上!

光谷18家企业代表建言优化产业环境,汪祥旺现场表示要照单全收并拿出相应举措

欢迎转发、点赞及点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