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终点:美国私立中学这样培养学生 | Power2learn
文| 楼夷
随着中国低龄留学潮起,“美高”这个词在国内家长中很流行。美高其实就是美国高中的简称。那美国中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前些日子,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有机会到加州圣地亚哥一家知名的私立中学观摩和旁听。这也使得我对于美国的中学有了更多认识。
这所中学名为The Bishop's School,建立于1909年,拥有95名教师、800名学生。作为当地知名中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进入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名校。
三天之内,我在这所中学旁听了整整十三节课,包括7到12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到高三)的英文、数学、历史、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等,算是比较全面地观摩了学校的教学。
当然,也受到了全面的冲击。
周一早上8点半,我走进校园。我要旁听的第一门课是高中的心理学。
进入教室,房间里只有一张偌大椭圆形桌子,周围不到十把椅子。这和我想象中的高中教室太不一样了。
这种椭圆形桌子也称哈克尼斯圆桌(Harkness table),以美国石油大亨、慈善家爱德华•哈克尼斯的名字(Edward Harkness)命名。1930年,这位石油大亨给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私立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一笔巨额捐款,但要求学校创造并实践一种变革性教学法。
根据哈克尼斯的建议,学校请人设计了一张只能容纳13人的椭圆形的桌子,并采取了以讨论为主的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围桌而坐,学生主导对话,而老师则从讲授者变成引导者。这和当时主流以老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相比截然不同。这种开创性的教学法也被称为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
到今天,美国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新型教学法,尤其是私立中学和大学。在听课的三天里,我听的13堂课中有10堂都在圆桌型教室。
当然,这样一张巨大的椭圆形桌子造价昂贵、难以搬运,且对学生人数也有明确的限制。因此,很多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我旁听的这节心理学教室,其大圆桌就是由两张长方形桌子和两张半圆形桌子拼接的。
这次听课,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圆桌。
我最喜欢的是非裔美国文学课的圆桌。大圆桌上堆满了和课程相关的书。气氛一下子上来了。学生告诉我,有的同学读书后会在小便签上记笔记,贴在相关书页上。下一个同学看到,也会加贴一张写有自己心得的便签。不仅有利于交流,还很浪漫啊。
这是初中科学课的课堂。上课的同学挺多,老师还不时请同学们上去做试验,所以把课桌摆成了U型课。
初中的社会科学课干脆连桌子也不要了,大家席地而坐。听得轻松,讨论也自由。
一上课,讨论就开始了。
我想象中的讨论,有点像国内的研讨会。老师就像主持人,先介绍主题和背景,再让同学发言。
但是心理课的讨论一上来就是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发给每人一张情景练习题——学校举办教师舞蹈大赛,参赛老师接受采访,评价了自己的表现和比赛结果。题目列出了六种人格特征,要求学生根据参赛者的评论来确定每个参赛者的人格特点。
学生们分组讨论开始后,我问老师,你也不先说两句相关的概念吗?
“他们昨天晚上已经看书学习过了。今天就是通过讨论来巩固知识的。”老师说:“一般都是学生说,我很少发言。”
果然,在整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老师偶尔点评。当同学问答案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老师回答:“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有的答案比另外的更准确,也可能有多个答案。”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所旁听的大部分课堂,基本上都是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一开始就开始讨论、做题或者发言,很少在课堂上用到教材或课本。
当天的初中数学课是少数没有椭圆型桌子的课堂。我估计是因为上课人太多。教室里有21个学生,是我三天来见到的人数最多的一堂课。
每三个学生围坐一张桌子。教室三面墙都有大白板,学生直接在离自己最近的白板上写字。老师的站位得就着学生。
50分钟的课上,大家一共讨论了9道题目,都是前天晚上学生们做的。
上课一开始,学生们纷纷去教室墙上的小白板写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不一会儿,三面墙的小白板就写满了。写完后,答题学生先讲自己的思路,然后其他同学评论,老师再不时点评几句,有时候也会直接在白板上写相关的演算过程。
让我有些吃惊的是,这9道练习题并不是按照章节来,而是包含了解析几何、代数、几何等各种内容。还有道题特地说明学生可以自行用计算器验算结果。
更令我吃惊的是,这套练习册就是教材。也就是说,老师并不会事先介绍基本概念等知识点。学生得先硬做,然后第二天通过师生的讨论,逐步推导出正确答案和相关的概念或公式。
这本小册子正是因“圆桌教学法”知名的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出版的。这所中学的数学俱乐部在全美首屈一指,经常有学生进入美国的数学奥林匹克队。Phillips Exeter Academy也是“Problem Solving授课方式”的倡导者。
Problem Solving授课方式最近在美国很流行,但其实古已有之,即著名苏格拉底式“产婆术”问答法。这种教学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
我翻阅了这套练习册,每页纸都是9到10道题,题目的知识点都是打乱的。只有在册子末尾简要注明了所有知识点,以及每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但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已经编进了习题。
在没有讲授知识点的情况下就做题,这本小册子恐怕不能称为练习册了。
我感到不可思议,反复问老师:
“那基本概念和公式都不讲?”
“不讲。”
“那怎么做得出呢?”
“学生可以在以前的知识点上推导啊。”老师说:“解答一个自己不明白的题目,才叫Problem Solving。”
无论是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还是Problem Solving,看上去很随意很酷炫,其实对于学生和老师的挑战很大。
首先学生不能太多,否则没有充足的时间讨论,也就无法通过对话来学习。
其次,学生本身要有扎实的基础,有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讨论,而老师也不可能时刻监督学生。
老师的挑战更大。他们既要有技巧地通过提问和评论来引导学生,又要忍住不讲太多,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可比单纯的讲课难多了。
初中老师承认,Problem Solving肯定不能用在所有课堂,也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他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来进行分班。当天的初中数学3E课是第三级高级班(enriched class),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初中数学3即常规班(regular class)的学生,老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来。
但他也表示,适应了Problem Solving授课方式的学生,在面对从未遇到的难题表现的态度和其他学生截然不同。其他学生看到题目就傻眼了,然后就去看老师。但是接受过Problem Soving授课的学生根本不怵。
他说:“这是让我最惊喜的事情。”
初中英文课上,我再度看到了不一样的教材——上个世纪50年代的知名科幻小说《华氏451度》。
初中时阅读理解有什么要求?一般都是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词语解析。最惨的就是——并背诵全文。
不过这里的讨论要深入得多。老师在白板上列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四个配角,然后提问:配角是如何影响主人公的?她给出了五个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配角,讨论他/她与主角是如何互动的,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最终改变了主角的行为。
老师说,这堂英文课一个学年要学好几本书,一般通过事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作文来进行。我对老师说,在国内一般是阅读章节,很少以整本书为教材。
“不是每个学校都能这样做,”英文老师说:“我先生在一家公立学校任教,他们也只讲章节。”她说,一方面公立学校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不可能有时间和学生充分讨论;二方面公立学校统考多,而考试就是要考段落。为了应试,学生学的也是章节。
此前,我认为美国私立学校相比公立学校的最主要优势就是资金充裕。来到这里才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监管。
因为是政府拨款,公立学校必须无条件接受所在学区学生,还得每年参加决定学校排名的考试。这导致生源良莠不一,以及学校将大量时间用于应试。
相反,私立学校生源经选拔而来,教学更为自由,只需面对最终的大学录取。
也因此,这类以小班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很多公立学校则是望尘莫及的奢侈。
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复制到中国吗?
我觉得很难。中国谈素质教育多年来都是纸上谈兵,正因为高考指挥棒作祟。很多人说,中国高中没有三年,因为第三年都去准备考试了。
但是,美国大学的选拔并非以考试为主,而是综合考虑SAT考试成绩、平时学科成绩、学生Essay、社会活动等各项指标。
选择不同的录取方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差距。根据公开资料,中国高校总数超过2800所,在校学生则达到3700万。美国高校总数达到4700所(四年制学校为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数为2100万。显然,中国大学录取竞争更为激烈。
资源有限,再加上高考自主招生的腐败丑闻,很难想象近期内中国会抛弃考试为主的选拔机制。
但是在美国,因为不同的录取机制,私立中学这种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和大学无缝衔接,并成为学生的巨大优势。经过了多年训练,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大大加强,并且腾出了大量时间用于体育和社会活动。
这不仅对申请大学有利,更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因为大学常见的教学方式,早已是他们的中学日常。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第一节课后,心理学老师对学生的嘱咐:“你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要边看边记笔记。”
我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要求。
老师告诉我,因为大学学习需要高强度的大量阅读,如果边看边做笔记效率太低。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未来的大学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做准备,而不是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这就是这所中学的教育目标吧。
申请加群
加入Power2learn国际教育群,
一起讨论国际化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