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关于融资的激辩,竟无意解锁了创投圈的核心命门(下)

M小姐走四方 M小姐研习录 2022-08-29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解释了Product Market Fit (PMF, 产品与市场匹配)的定义,及其对于公司发展及融资的重要性。A16Z传奇投资人Marc Andreessen直接把创业公司发展分成前PMF (Before Product/Market Fit, BPMF),后PMF (After Product/Market Fit, APMF)两个阶段。 而PMF概念的提出者、Benchmark Capital创始人,现Wealthfront CEO Andy Rachleff更是认为,没有PMF的成长(growth)毫无意义。对价值与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是区分一流投资人和2B投资人的重要标志

强烈建议阅读上篇:一场关于融资的激辩,竟无意解锁了创投圈的核心命门(上)

为了更深入了解PMF在企业实际运营和融资中的终极奥义,我们得穿越到2010年,看一场引发出经典的“PMF四大误区”的、史诗级的VC大辩论。


目录


Ben Horowitz: 烧钱有理,一切为了PMF


Fred Wilson: 连PMF都没找到,凭什么烧钱


Ben Horowitz: Fred, 您对PMF的理解太天真


Ben Horowitz: 烧钱有理,一切为了PMF

 

这次论战缘起于Ben Horowitz——没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A16Z联合创始人,传说中的《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作者,传说中的Ben Horowitz。


 

在08年金融危机血洗之后,余浪未平的2010年,所有创业公司融资的时候,炫耀的不是成长故事,而是自己怎么能“精益创业”,花小钱办大事。

 

已经是创投老大的红杉资本,用近60页PPT,向所有被投公司CEO发出了“好日子已经结束”(RIP Good Times)的警告,告诫大家削减开支,轻装上阵,保证资本(Cut spending. Cut fat. Preserve Capital)。(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下载PPT请点击文章末端的原文链接哈)


 

如今风光无两的A16Z,还是成立仅一年的新秀。Ben却通过自己的成功创业经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臃肿创业公司的故事》(The Case for the Fat Start-Up),鼓励大家敢于融资,敢于投资。

 

我们先看看Ben Horowitz和Marc Andreessen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之际,创立LoudCloud(之后改名Opsware)的辉煌战绩(这可都是十几年前的数字啊):


 

“臃肿的创业公司”,即Fat startup,是指跟《精益创业》的Lean startup理念“相对应”,是指大量融资,不断扩张企业规模的创业公司。Ben认为,成为一个fat startup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当然现在来看,好像还挺光荣……)。


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两个核心目标先于竞争对手赢得市场(winning the market),并且在获取市场的过程中避免破产(not running out of cash)。

一味追求“精益”,强调低burn rate(资金消耗率),强调现金留存,反而容易让你失去赢得市场的先机,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研发满足PMF的产品

因此,即使在2001年市场最恐慌的时候,LoudCloud每个月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也十分惊人:

 


这里,Ben特别强调,负重前行(running fat)意味着,

在资金最紧张的关头,他仍然没有解雇任何工程师,仍然持续投资于技术,以找到PMF,维持技术优势。

技术投入不减少,那运营成本怎么降下去?

Ben做了一个非常非常大胆的决定:不能剥离人才,就剥离业务!把网络托管业务(相当于今天的“云计算”)整个卖给了EDS,只保留自动化网络托管的软件Opsware(所以公司也直接改名为Opsware)。500余人的团队只剩下不到100人。

 

这个决定疯狂到什么程度?

网络托管业务是整个公司的起源和核心业务,每年收入超过6500万美元。

剥离计划实施后,公司从2亿美元市值,直接跌掉80%,然后一路狂跌到2800万美元,还不到上市前融资额的10%!

 

 

即使这样,Ben仍然决定持续投资,把仅有的资金都用于研发,或者通过收购获得更多产品功能,不断拉开与竞争者产品的差距


最终,最大的竞争对手Bladelogic以8亿美元出售给BMC,Opsware赢得了最后的战争:从零开始,依靠全新的业务,重新建立起一个年收入1亿美元的公司,2007年,被HP以16亿美元收购时,员工数量多达550余人。


要详细了解这个过程,《创业维艰》绝对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真实创业写照。

 

由此,虽然没有直接讨论PMF和增长的问题,但是Ben认为,


高科技创业企业,就不应该吝惜资金,尽可能融资,找到一个1000个公司或者5000万个消费者都想要买的产品,然后把资金都投资到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上。


Fred Wilson: 连PMF都没找到,凭什么烧钱

 

Ben的激进文章在一片萧条的市场里引起轩然大波。Union Square Ventures的Fred Wilson(又是之前于成长与盈利的论战中出来怼人的那位,Fred又来了!)

 

这位Fred在国内似乎名气不大,但是绝对不可小觑。不仅他所创立的Union Square Ventures在VC机构排行榜中与A16Z不相上下(投资回报率60%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在VC投资人排行榜中也是遥遥领先于如雷贯耳的Peter Thiel, Marc Andreessen, Ben Horowitz…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top-venture-capital-partners/

 

Fred的文章题目就是,《臃肿不是健康》(Being Fat Is Not Healthy)。前提是,理论仅适用于软件公司。

 

这里,Fred非常强硬地驳斥了Ben关于大量融资的说法。他定义的“大量融资”为超过2000万美元(2010年的钱放到现在,大概也不超过4000万美元吧)。PMF,Fred认为是找到了市场所需要的那个点(sweet spot)

 

“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找到PMF之前就’大量‘融资或烧钱。”  -- Fred Wilson


Fred认为,创业初期就带着数百人的团队,在探索产品与市场的结合点的阶段,根本没办法做到不断灵活地调整方向。

 

LoudCloud的例子?当然存在,但是Fred认为那跟买彩票差不多。Ben和Marc能够在公司成立15个月就融到3.5亿美元,但是咱们现实一点,绝大部分的人可做不到。


 

当时,Fred已经斩获了Zynga, Twitter等巨大成功,他根据自己十余载投资经验断言:


只有当你100%肯定你的产品已经被市场采纳,有了稳定的用户,才可以开始大量融资,投入到团队和市场扩张上。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业者在融资过程中不被过度稀释。

 

Fred的出发点,更多是从投资人的角度,他认为只有3倍以上的回报才是值得考虑的。

 

值得一提的是,Fred对于产品获得早期市场认可和用户接受信号非常看重,因为2015年以前,USV的投资重点都是“具有巨大网络效应”的公司,如为其带来最高回报的Twitter, Zynga等。

 

这张图是USV博客对其基金投资主题(investment thesis)的解释,以及各个主题的投资企业分布(来源:https://www.usv.com/blog/usv-thesis-20)


Ben Horowitz: Fred, 您对PMF的理解太天真

 

面对这样针锋相对的言论,Ben当然不甘示弱。写了一篇《胖子的反击》(The Revenge of the Fat Guy).

 

这篇文章应该是讨论PMF当之无愧的经典,提出了著名的“PMF四大误区”,绝对是每个创业者、投资人都需要时刻铭记于心的守则。

 

Ben重点驳斥了Fred对于startup“找到PMF之后才能大量融资”的说法 (Only Raise a boatload of cash once you've achieved product market fit。他认为:


虽然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PMF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清晰的断点。竞争者加入、市场的演化等因素,都会让方向判断愈发艰难。

 


误区1:PMF总是一个独立的、大爆炸式的事件

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寻找PMF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错误信号,比如在一个次级市场(sub-market)里的PMF,比如你不确定市场是否需要更多功能……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误区2:实现PMF的时候,你总能明显感觉到

这个就有意思了。正如我们在PMF论战上篇里说的,PMF的提出人Andy Rachleff,甚至Ben的创业、投资伙伴Marc Andreessen,都明确表示,PMF实现的时候,你是可以“感觉到”的,因为会有很明显的信号,比如不需要大规模营销,用户也能指数级增长等。(可惜他们也没有开怼……)

 

但是Ben认为,很多次级市场的PMF也会给你PMF的幻觉。甚至iPod刚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两年才实现100万台销量,iPhone 3GS则3天就实现了这个销量。iPod团队要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实现了PMF呢?

 

误区3:PMF一旦实现,就不会失去了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BenLoudCloud的故事说明,虽然公司成立几个月就有了超过1200万美元的合同,但是没过多久,整个云服务市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他们彻底失去了作为云服务提供商的PMF。为此,团队几乎重建,直到最后在另一个市场重新找到了PMF

 

误区4:PMF一旦实现,就不用担心竞争了

LoudCloud所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不下20个公司提供类似的产品。这个情况,经历了这几年互联网创业涨落的人都不会陌生,团购、p2p贷款、打车、共享单车、外卖……

Ben重申,光是为了在竞争中赢得胜利,也需要敢于砸钱——注意了,回顾之前Ben的文章,他强调的是砸钱到产品研发、保持技术优势中,而不是砸钱营销、盲目扩大规模

 

总结如下:

 

之前说到Fred早期成功多来自于Twitter这样“通过连接实现网络效应”的公司,Ben则认为,大多数创业公司所处的环境更像Loudcloud, Twitter更像一个例外。

 

即使说了这么多,Ben还是强调他对Fred核心观点是认同的(跟Marc Andreessen的观点也一致):


先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然后融足够多的资金,进行企业建设


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你可能跟一个强大竞争对手同时找到部分的PMF,你也无法判断找到的是否就是真的PMF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已有的、清晰的市场需求,在这个PMF的基础上能发展出一个大的公司(那时候独角兽好像还不是一个流行词),那就倾尽所能去做。

后记

2010年似乎过去很久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于国人,似乎记忆不深。


在这个资金泛滥,人傻钱多,风口不断的时代,需求是否真的可以被资金砸出来?资本大跃进,是短暂的狂欢,还是新的常态?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回到创业和投资的本质,探讨PMF的意义?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围观了盈利和成长的论战。而这场PMF的争论、以及Ben详细讲述的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都是告诉我们,

寻找PMF不是拍脑袋,没有growth那么光鲜亮丽,是一个艰苦卓绝,不断反复,很可能充满挫败的过程。

是,PMF又是成长扩张的前提,没有实现PMF的成长,最终只是资源的浪费。没有找到PMF的公司,搭建得再完善,最终也只是空心大厦。

 

对于投资人而言,是时候放下那些投资的虚荣,对企业扩张的盲目推崇,引导创业者回到商业本质,重新关注创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对市场、对价值的理解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你也会同意,看似陈词滥调的PMF,实在是再应景不过的讨论。

  

最后重复一张PMF第一部分的图,用以自省:市场,才是公司的立足之本。

 


没有PMF的growth, 都是耍流氓!


关于PMF,你最关心什么问题?如何寻找?有什么陷阱?找到如何做?……请留言给我,还有大把好货压底,等你来看!


点击原文,下载红杉资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颇具警世意义的PPT。

 

没错,我是又一个要引诱你关注的公众号。在这里,与世界经过,留一些残念,一些足迹,一些唾沫星子,实属巧合。

都看到这儿了,忍心不戳一下这么美丽的二维码?


任何反馈、建议、吐槽,都请毫不犹豫地在评论区或者后台砸向我!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博客原文链接:

https://a16z.com/2010/03/17/the-case-for-the-fat-startup/

https://avc.com/2010/03/being-fat-is-not-healthy/

http://blog.pmarca.com/2010/03/20/the-revenge-of-the-fat-gu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