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 | 尸体“代言人”——褪去包装的生命对话

新闻学生 新闻学生 2021-09-26

每一个细微的结果,存在着上千种可能的原因,不要做想当然的推理。真相,需要多角度的证据稳定支撑才能最终显露出来。”

——《法医秦明》


早在2012年,身为法医的秦明就利用自身经历开始了文学创作,通过一段段剧情紧凑、行文精彩的推理故事,将法医这一职业带入了大众的视野。2016年,电视剧《法医秦明》大火,又将法医这一职业推向了公众焦点。

/电视剧《法医秦明》,2016/

在《法医秦明》中,秦明凭借一双白手套便能快速破译尸体隐藏的密码,眼神一扫现场便可捕捉案件得以破获的关键信息。而早在2005年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法医这一职业便带着“神级侦探”的标签闪亮登场。在这些影视小说中塑造的法医形象,常常自带光环: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和惊人的推理能力,遇事波澜不惊且总能用卓越的能力带领团队破案成功


然而爆红背后,观众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网友们一边寻找剧情中专业失误的漏洞,一边吐槽主角如名侦探柯南一般的开挂人设。“纪实性不强”、“细节不专业”更成为观众吐槽的热点。而褪去了“神探”光环后,法医这个职业的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呢?

/豆瓣剧评中网友评论节选/



“学到头秃”,难转医路


提到法医,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和尸体“打交道”、破解尸体密码的司法鉴定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内容其实仅仅是司法鉴定中“法医病理鉴定”的一部分。


司法鉴定主要分为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和法医病理鉴定五大类,不同的职业细分往往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工作内容。

/法医工作分类及具体内容/

如今,法医病理方向是影视小说呈现的主流。这提高了法医这一职业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却也极大程度上简化了人们对法医的认识。事实上,法医工作不只是和尸体“打交道”,还囊括了许多其他门类的知识应用。


法医学学子志浩感叹到:“法医可以不精通,但是必须博学,每个科目的医学都需要了解。”对一名法医学学子来说,通往法医职业的道路上,沉重的课业压力往往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凌凌即将毕业了,她本科学的是法医专业,目前在当地公安局实习。提到学业压力,她坦诚法医学子的不易:“法医是要先学四年的医学专业课——前两年是基础,医学课就包括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等,后面两年是上临床专业课。学法医是五年制的,先学4年的基础医学,背的东西超级多,差不多到大五了才开始真正接触专业课。”


尽管和临床专业学习同样多的专业课,法医专业的学子们却很难再进行职业生涯转向,走上当医生的道路。“法医现在是没有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的资格的。”凌凌的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透露,当初有许多想要学医的同学,拿法医这个专业当跳板,因此取消了法医生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的资格。“学习法医到最后,如果你想转行当医生,那只有考研。如果你就想一直干这一行,是没有资格去当医生的,就是中国现在对法医这个职业比较不公平的地方吧,给我们这种法医学毕业的人断了很多后路。”

 


严谨至上,内心强大


“(我)见过最恶心的一次案件,就是在水库里面捞到一具尸体,尸体的头已经没有了,基本上被湖里面的鱼和虾吃光了,身上有很多蛆在翻涌,整具尸体都被蛆埋进去了,整具尸体就和巨大的气球一样,特别特别的臭。那个尸臭可能隔两三公里都能闻见,然后还熏眼睛,熏到流眼泪那种。”


凌凌在描述工作经历中曾受过巨大的感官冲击时感叹道:“当法医,还是内心要强大。”


的确,对于病理方向的法医学子来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接触不同状貌的尸体时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验。


死者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的改变以及死者身体内组织和血液变化等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尸体最后呈现的状貌发生变化,而形形色色的尸体通常会给观看者带来感官上的巨大冲击。法医在应对不同的尸体时,必须尽可能排除感官冲击带来的不利因素,坚守严谨至上的态度,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在凌凌看来,法医观看尸体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视角,“法医更看重的是尸体上面能够透露出的一些关于案情的细节,比如说死亡的原因是被锐器还是钝器所伤,还是被勒死的?”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判断,才能破译尸体隐藏的真相密码。


阿枫是2020年法医学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一位宣传法医学知识的博主。他认为严谨客观是法医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与医院里的病人会因为渴望得到医生的援助知无不言不同,尸体总是沉默无言的,只能等待法医凭借敏锐的观察帮助自己言说真相。在刑事案件中,尸体的鉴定报告直接影响着真相定夺,这就要求法医在面对尸体时一定要做出最严谨的判断。“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医,一个司法鉴定者,你认定的时候看到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就把它写下来。不能添加自己任何主观的因素,而且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然而,法医也是有血有肉有感官的普通人,并不是总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扑面而来的感官冲击,每次极端情景都在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令阿枫印象最深的不是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嗅觉和触觉的不适:“那是一个夏天,我第一次见的(尸体)就是一个巨人观。尸臭真的是太臭了,几层口罩都没有办法阻隔,而且它的粘附能力很强。做完尸检出来,整个身上全都是味道,上了车,车子里面全部都是臭味。还有摸的感觉也很冲击,我们平时接触一个人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的温度,那个皮肤还是很柔软有韧性,但是当我摸到它之后,一片冰凉。”(注:巨人观是指尸体高度腐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人死后,由于免疫系统停止工作,体内的细菌会疯狂滋生,同时体内的酶分解遗体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导致全身膨胀成巨人状,死者容貌也会难以辨认。)

 


神化与偏见


志浩最初是因为一些小说、游戏逐步认识法医这个职业的。在他眼中,法医能轻而易举抓住罪犯,帮无辜者洗清冤屈,一边侦查破案、一边行使正义,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但他接触这个职业几年后发现,人们对这个职业有着许多“神化”的误解,也有许多植根于心的偏见。


父母并不理解志浩的专业,“在高考之前,我也曾经有问过我父母说如果我就读法医怎么样,他们非常抵触,认为很脏。我现在也已经大四了,但他们还觉得以后找工作可以不找法医,让我找一些和法医擦边球的那种工作,他们就是觉得和尸体接触会比较脏,会比较累,而且不太吉利。”


阿枫倒是对这些刻板印象习以为常。“有些人以为我们喜欢尸体,是恋尸癖,觉得我们心理变态,或者觉得我们很脏,不想握手。毕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对死亡都是非常避讳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日常的工作内容。一般人跟我们接触时,(有些人)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一点或害怕或厌恶的心情。”


除了难以改变的误解,还有许多人受影视小说的影响,对法医有着过分的神化。凌凌指出电视剧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法医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出入,甚至有些地方“拍的很扯”。“法医不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一下子就能通过很多东西推断出凶手的身高等一系列细节。我们平常的分析需要很长时间,很精细地去做病理解剖,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结论。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法医只管解剖,后面的刑事案件调查以及上门抓凶手,这些法医是完全不会参与的。



你不怕你嫁不出去吗?”


除了不合常理的神化外,身为一名女性法医,凌凌还面临着许多与性别相关的偏见:“很多人会觉得你一个女生学法医专业,可能胆子很大吧,就会敬而远之。”曾经也有人问她:“你不怕你嫁不出去吗?”她心想,为什么非得把职业和性别牵扯起来呢?


在日本法医热剧《非自然死亡》里,石原里美饰演的女主作为法医代理证人与检察官乌田见面时,乌田对法医证人是女性这点感到很失望,在与女主谈话中,都隐隐暗示了对女主专业性业务能力的怀疑。


如今在浏览器上搜索“女法医”,也会弹出许多关于歧视与困境的问题:“身为一名女法医,你遭遇过怎样的歧视?”、“女法医就业很难吗?”“女生可以当法医吗?”……步入工作,有许多学法医的女生发现很多机构女性法医招录份额少,甚至许多机构仅招男性。


凌凌讲到,这个职业确实有“客观”的歧视存在。在很多人看来,女性的工作限制要比男性大很多,但在凌凌看来这些禁锢并不是不可突破的,“我一个师姐的朋友就是中国的神探李昌钰的博士研究生,她就是一个女生。如果你能抛弃你的性别,沉浸到你的专业之中,我觉得是没有太多禁锢的。”


阿枫则表示,在许多院校的法医专业中,女生占比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在就业环境中女性比例就会降低许多。许多公安公务员考试设定的考试要求就是限男性报名,因为这些工作对于体力的要求更高,“能够干下来的女生很少。”而在社会上的司法鉴定机构中,女性比例更高一点,“她们更多都会去干一些法医物证上的工作,比如毒物分析等等。待在实验室也许适合女生那种更加细心,感受更加强,做事更加精细特质吧。”


“尽管法医行业的性别歧视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女法医打破这种偏见。”凌凌说道。



“大体老师”


/日剧《非自然死亡》,2018/

“医生医活人,法医诊死人。”法医由于职业特性每天密集地接触死亡,接触各种冰冷的尸体,往往会让其重新思考身体与生命的意义。


凌凌刚实习的时候,遇上了一起凶杀案,受害者被一个吸毒的人连捅几刀。在中国法律规定下,刑事案件必须得走解剖流程,但在她进行解剖的时候,家属的反应却让她印象深刻,“家属直接跪在我面前,就跪在我面前就哭着说能不能留他一个全尸,那个场面真的很震撼”。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对死亡的理解上常常怀抱着一种极深沉的敬畏,这也导致尸体解剖率在中国一直不高,间接影响着刑事案件的进展和审判。


不过让身在南京的志浩敬佩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南京志愿者们选择在他们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从这些遗体捐献者的躯体上,医学界的学生们可以掌握和丰富人体的基本知识,也更能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而这些遗体则被医学生尊称为“大体老师”。


成为法医后,凌凌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审视:“见到过这个社会很多比较不友好的地方,你真的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也许是因为如此,凌凌现在的生活信条已经变成了“不留遗憾”,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世上留下一些“东西”。


在工作之外,阿枫还会在微博上进行一些法医知识相关的科普,希望也能从舆论上逐步消解人们对法医的误解。直到现在,阿枫的微博置顶里仍然是一个装着许多橙色千纸鹤的玻璃罐的照片。每帮助一个死者,阿枫就会折一只千纸鹤,千纸鹤静静地在罐子里,仿佛闪耀着生命的光泽。“希望这个小习惯能坚持到我法医工作结束的那一天。”

张芷菲 林思敏 | 采访

张芷菲 林思敏 | 撰文

蒋敏玉 李阜蓉 | 责编

王诺亚 | 排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必删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