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 | 食物银行:夹缝中摸索的“舶来品”

新闻学生 新闻学生 2021-09-26

“Hi! What do you want? What kind of protein you want?(你好!你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类型的蛋白质?)


志愿者给出现在窗口前的每个人打招呼,“MSC会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对来领食物的人流露出鄙夷的情绪,要表现得热情”。


为了保护受捐者的自尊心,MSC会在官方邮件里特意将来领取食物的居民称呼为customer或者client。


MSC是美国西雅图一家食物银行,食物银行是一种公益慈善组织,它收集生产流通渠道中即将被浪费的食物,例如滞销食品或临期食品,并将这些食物捐赠给面临食物短缺困境的人(通常为低收入弱势群体)。通过接受捐赠、分发食物,食物银行架起了食物浪费与食物短缺间的桥梁。

/MSC义工正在搬运食物

图片来源:MSC食物银行/



1

 起步

  水土不服的舶来品

1967年,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在美国成立。2006年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的食物银行共同组建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在18个国家开展工作。截至2011年,欧美国家已经有约160家食物银行。


在美国,食物银行的运营独立于政府,有专门的法规保障组织的运作。食物银行提供的服务近似“社会兜底”,人们把去食物银行领取食物当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而在中国大陆,食物银行还只是刚刚起步,数量非常少。2014年,上海绿洲公益开始摸索食物银行落地中国的模式,后来它成为国内第一家实体运营的食物银行。


在绿洲之后,一些组织也在做自己的尝试。PDT食物小站是由海内外多所高校大学生建立的食物银行公益组织,已成立三年,仍然在国外模式和本土环境的夹缝中摸索


“我们食物银行的模式是从加拿大搬过来的,一开始也担心到了中国会不会面临一些面子问题?大家会不会认为我们是把一些残次品给到需要帮助的人?”PDT小站创始人陈嘉华坦言自己的顾虑。


作为舶来品,食物银行在中国难免“水土不服”,其运作面临种种困难。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护和激励措施,企业在捐赠时会存在顾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目前社会对余量食物的认可度不高,居民会觉得领取食物是“接受施舍”。


对于还在起步期的PDT食物小站来说,从收集食物到分拣派送,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挑战。

/图片来源:PDT食物小站/



2

 合作

  找到百家中的一家

伴诚品是主打生态食物的销售平台,2019年8月,PDT小站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企业,经过两三个星期的来回沟通,将伴诚品捐赠的8kg麦芽糖送到广州慧灵学校的残障学员们手中。慧灵学校的食物捐赠负责人劳小彬反馈,他们和PDT已经合作了两年,捐赠的食物会给学员在茶歇时食用,“(学员)肯定会知道很多都是别人捐过来的,就看到有就吃咯,肯定是觉得好吃的”。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捐赠都像这样顺利。


“联系一百家(企业)如果有一家愿意合作,我们就觉得非常ok了。”谈及食品捐赠方的联络,陈嘉华显得有些无奈。联系捐赠方时,PDT的工作人员会有策略地去接触一些与食物银行的理念相似的企业,例如有机农场或是更熟悉这种模式的外企,但遭到拒绝的比例依旧非常高。“因为食物银行和余量食物这个概念现在来讲还是非常非常的小众,而且如果做(食物捐赠)这件事情对企业本身没有什么益处的话,企业可能就不会想去做。”


主打有机农产品的社会企业“沃土工坊”在4月跟PDT有过一次合作。沃土工坊的负责人媛子通过朋友了解到这个组织,刚好当时工坊里滞销了一批小米粉,“如果没有(食物小站)帮我处理的话,我这批货可能还是堆在仓库占着我的空间,最后只能扔掉或者拉去农场堆肥”。

/PDT小站和蓝天助学的义工

在贫困小学分发捐赠的小米粉

图片来源:PDT食物小站公众号/

但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沟通问题。媛子只做过一次捐赠,但来联系她的工作人员就起码有5、6个,每个人都会重新再问之前的事情,“食物小站的工作人员好像很多,每一次联系的人都不一样。现在连那个朋友是谁,我都不是很记得”。媛子认为,本身食物消耗就是一份成本了,如果还要做繁琐的沟通工作,显得有些得不偿失。


目前PDT跟上游企业的合作大部分都为短期,一家企业可能只会捐赠一两次。媛子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产品刚好能周转,“如果有大量要捐赠的食物,代表着我们的运营是有问题的”。而PDT联合创始人郑烨提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需要有鼓励机制才有可能达成长期的合作。



3

 存储与分发

  实体仓库 vs 线上平台

传统的大型食物银行大部分都有线下实体机构和仓库,顾客在食物银行里的操作流程和在一般的金融银行里差不多。陈靖茵曾在西雅图MSC食物银行做过志愿者,她描述,MSC的规模较小,有两个分发窗口,顾客先来到窗口跟工作人员说自己需要什么食物,两三个志愿者负责接待,有人负责把食物送到窗口,余下的志愿者负责打包各类食物。

/MSC食物银行中打包好待分发的食物

图片来源:MSC食物银行/

MSC的仓库和分发点在同一个空间,仓库大概五十平米,食物密密麻麻堆在一起。它们还有一个开放式的冰库。MSC储存的食物种类包括蔬果、肉类、速冻食物、蛋奶制品、咖啡、干货等。

/MSC食物银行货架上的面包

图片来源:MSC食物银行/

上海绿洲食物银行的运营模式也与之相似,它其中一个仓库位于金浦居委,距离运营中心一千米左右。


而与之不同的是PDT食物小站目前只在线上运营,暂时没有线下机构和仓库。与成熟的实体食物银行相比,PDT小站更像是一个对接的平台,在联系好捐赠方和接收方后委托物流公司运输食物,并依靠社区或公益组织进行分发。


PDT曾经和广轻工19级社工班合作,据陈同学回忆,他们的老师在班里提出过PDT没有储货中心这个问题。因为仓库的租金很贵,维护成本很高,而目前PDT的主要资金来源只是创业比赛的奖金。同时PDT的大部分成员都还在不同地方念书,三位联合创始人中两人在加拿大,团队平时的工作决策大多在网上完成,所以他们也没有太多精力去运作仓库。


PDT创始人郑烨也提到,目前PDT还没有在广州落地注册成公益组织,如果未来PDT继续往公益这条路发展,就会需要去找一个实体的办公地点和一个小的仓库。



4

 困境

  谁来为食品安全负责?   

美国在1996年出台《好撒玛利亚人食物捐赠法案》(Good Samaritan Food Donation Act),2015年台湾也通过了《台中市食物银行自治条例》,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打消了捐赠者的疑虑,让食物捐赠在当地成为普遍的慈善行为。


而在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针对食物银行的法律法规出台。《慈善法》中把捐赠的食物视作普通食物商品处理,但在《食品安全法》中,又缺少对临期食品捐赠的规定。


于是不同的食物银行有着不同的食品安全责任界定方式。绿洲食物银行的员工表示,“企业只需要保证他们捐赠的食品在市面上出售没有问题即可,如因分发之前保存不当而导致的问题则由绿洲负责”。PDT小站则规定,只要包装类食品还在保质期之内,食品捐赠厂家都需要承担相应的食品安全责任。


而在美国食物捐赠法案的保护下,捐赠者几乎不需要为食品安全事件负责。MSC食物银行的负责人Dan表示:“食物银行才是负责任的一方,我们需要确保食物银行不分发劣质食物。”


PDT的创始人郑烨认为,法律上的相对空白会影响到国内食物银行的运作,“如果有一个条例或者规定能够规范整个食物银行的话,我相信对食物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加有利”。


无论是刚起步的大学生公益组织PDT食物小站,还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食物银行上海绿洲,它们都还只是站在中国食物银行发展进程的“起跑线”上。


“食物银行它本身是一个很重资本的公益,需要很多资金,还有很多资源的支持”,一年后PDT的创始人将毕业回国做全职,作为国内新兴食物银行模式的探索者,PDT未来将走向公益组织还是社会企业,目前仍未有定论。




苏欣玥 范诗琳 莫云晓 | 采访

苏欣玥 范诗琳 莫云晓 | 撰文

郭婉盈 邹露 | 责编

李绮雯 | 排版

封面图底图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