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面对别人的拒绝和反对?听听今天教宗的忠告

韩清平 清平思域 2022-10-19
今天常年期第十三主日的福音讲的是耶稣和门徒们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因为和犹太人一向敌对的撒玛利亚人不愿意接待他们,导致雅各伯和若望非常恼怒,希望有火从天降下,烧毁他们,但却遭到了耶稣的责斥。随后,他们便去了另一个村庄,继续上路。

反省今天的福音,在刚刚结束的三钟经讲道中,教宗方济各特别就如何面对别人的拒绝和反对而做了如下非常实际有益的忠告——

雅各伯和若望让自己被愤怒所征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即使我们正在做一些好事,甚至做出了牺牲,迎接我们的是一扇紧闭的门而不是受到欢迎,我们就会生气。我们甚至试图把天主也牵扯进来,以祂的惩罚相威胁。相反,耶稣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是愤怒的路,而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走下去。这不但没有带来严酷,而且意味着平静、忍耐、受苦,在行善上丝毫不懈怠。这种存在方式并不意味着软弱,相反,它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当面对反对时,让自己变得怒火万丈是很容易的,也是本能的反应。但难以做到的是要自我掌控,像耶稣所做的那样,如福音所说,“往别的村庄去了”(路:9:56 )。这意味着,当我们遇到反对的时候,我们必须转向别处去行善,而不是相互指责。通过这种方式,耶稣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平和的人,一个对所成就的善事感到快乐的人,一个不寻求他人的认可的人。

现在,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处于什么状态?在面对反对、误解时,我们是否转向主?我们是否要求他给我们继续行善的力量?或者,我们宁愿通过掌声来寻求认可,结果在没有听到掌声的时候变得痛苦和怨恨?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无意地寻求别人的掌声、认同,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掌声。不,这样不可以!我们必须做好服务,而不是寻求掌声。有时我们认为我们的热情是出于为了好事的正义感,但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它只是骄傲,与软弱、敏感和急躁结合在一起。所以,让我们向耶稣祈求像他一样的力量,坚定地跟随他走在服务的道路上,当困难出现时,当我们献身做好事而别人不理解时,甚至当他们取消我们的资格时,不要心怀怨恨,不要偏狭。不,要安静并继续。

听了教宗的讲道,我也不由地再次想起几天前他在梵蒂冈接见过的美国方济各会会士洛尔神父。记得洛尔神父曾在文章和讲座中都说过,我们一定要区分reactive(回击)和responsive(回应)的区别。前者是本能的冲动,很多时候与一个人曾经的不幸经历形成的应对机制息息相关,一般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后者却是来自成熟和健康心理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但正是后者,需要一个人在意识层面的觉知和在生活方面的训练——宗教信仰本应该为此做出积极的贡献,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宗教信仰仅仅满足于遵守形式主义的礼仪、法律和教条,却忽略了让人格在信仰光照下的治愈和成长!
洛尔神父也曾感叹说:包括基督信仰在内的其它宗教,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将天主/上帝/真主/神想象并刻画成一个“赏善罚恶”的God/Deus,于是,信徒自然也就把“爱”贬值成“利益的交换和互惠”,而非无条件的和纯粹的能量流动——就像教宗今天说的“我们甚至试图把天主也牵扯进来,以祂的惩罚相威胁”。
曾几何时,甚至迄今依然,教会内有些神职人员动不动也拿“诅咒不听话的教友”来相威胁的做法就是例子!如此荒诞不经的想法和做法,除了有欧美传教士在脱利腾大公会议后变本加厉的“神权主义”(clericalism)留下的糟粕在作祟,更有个人的人格修养和素质问题。这样伤人害己的言行如果得不到纠正,何谈“结伴同行的教会”(Synodal Church),又如何能获得平信徒和教外人士的尊重?

推荐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