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也走不出越付出越惨的怪圈

罗文娟 怡禾心理 2022-01-18

图源:pixabay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


百度“爱就是付出”可以搜到超过99000000条讯息!


可是,现实是这样的……


8岁:“阿姨,为什么我对同桌那么好,连口香糖都给他吃,他还不喜欢我当同桌”?

18岁: “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还喜欢隔壁班那个小白花呢?”

38岁:“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白养了啊!一点都不懂感恩!”

48岁:“这一家子,都是白眼狼,我一辈子操碎了心啊!”


在生活中、咨询室里和我的公众号后台的留言里,我发现,从8岁到68岁的女性会提问的内容,有一半与付出的惨痛有关的疑问。


当然,事实上,男性也一样有这个问题,可能男性刷完公众号都不喜欢回复,或者男性都不喜欢吐槽,所以,生活中和公众号后台的留言看上去,男性相对较少,同时,咨询室里,越付出越死的男性,依然不在少数。但为了方便行为,以下均用“她”来代表。


所谓“付出型人格倾向”


我还记得我还当租客时的遇见的事:


“那你能不能不付出了?”


邻居于大妈给我楼上的阿姨调解时,是这样问的!楼上的史阿姨震惊且生气地说:


“那怎么可能?你不知道老王是酱油瓶倒了也不会扶啊!”


于大妈讲了1个多小时以后,还是在史阿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里落荒而逃。


图源:pixabay


我刚好吃完饭,听到于大妈边下楼梯,边对着楼上的史阿姨同意说:


“你家老王真是太过份了,你太苦了!”


当然,DSM—5(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没有这个“付出型人格倾向”的诊断的,这是我一好友对她妈的判断。提出来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整理后发现,大约有以下的特点:


A

她总是承担特别多,特别苦


基本上所有的“付出型人格倾向”,看上去,都过着水深火热的人生。


比如史阿姨,她是单位的财务副科长,财务科正科长把所有的重活,累活都交给她做了。平时在家里,她要干所有的家务,家里还要弄得干净整洁,连钟点工都做得没她好,她家老王从袜子到内裤,甚至连申报高工的资料,都是她帮忙整理的。


在这里,有个让人很惊讶的特点是,她们会自然地认为


  1. 要帮忙是不可以的,不会有人帮忙。她们会说:“没办法,那怎么办呢!“


  2. 要帮忙的话,别人拒绝了会特别痛苦。她们会说:“我都做了这么多,叫你帮一点点都不行。”


  3. 别人做得不如她好,别人总要出问题,出问题就麻烦了。她们会说:“你看,早就叫你要注意了,坏事了吧!”

 

B

她在关系中特别重要,如果关系里没有她就麻烦了。


图源:pixabay


也就是,在她的重要关系里,一定是她是付出非常多的一方,而且,对方基本无能到小宝宝的级别,核心是“对方的人生,多亏了你了”!


这个特点很神奇,比如史阿姨家的老王,怎么样都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平时蛮精神的一个人,虽然不爱说话,但工作起来,是真材实干,真的看不出来是史阿姨嘴里的那个“吸血鬼”。


所以,她最喜欢听的话是:


哇,这个家多亏了你!

哇,你就是太能干啊,真是没办法!

要是没有你,该怎么办啊!

 

C

她是不能改变


如果你象于大妈一样问史阿姨要不要改变,她会象受到侮辱一样,觉得你不理解她的痛苦和艰辛。


同时,一般上,她们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都能在谈话里,不管是讲事实、摆道理、绕弯子、拖时间,让想要劝说她们的人承认“她真是付出得太多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付出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史阿姨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家里特别苦,妈妈是搞妇联的,类似于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的老婆贺凤英的工作,每天都要出门开会,出门调解,出门搞运动!


史阿姨其实是没有人带大的,同时,大一点时,就要带着家里的三个弟弟妹妹,相当于弟妹们的小妈妈。


我很清楚地记得许多位有相似经历的来访者,在长程的咨询里,通过双椅,对话到了童年早期的自己,她哭着说:“我不知道我小时候是这样长大的。”(事实上,连我自己的个人体验里,都不曾相信,自己原来有这么窘迫的经验)

 

图源:pixabay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早年的绝境式的经历,会成为今后人生的脚本,启动方式一般是这样的:分裂,投射。

 

所谓的分裂,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把自己特别不想要的位置分裂开来。


经历绝境的经验是肯定要分裂出去的,因为人在经历绝境时,巨烈的痛苦和恐惧无法应对时,会进入解离状态(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模糊,话都说不清了,人也意识不到自己了,很多孩子在极度痛苦、惊恐和大哭时,都容易出现这个状态),进入解离状态后再恢复回来时,这些可怕的位置,一个没有拯救和希望的位置,会分裂出去,同时,持续成为人生的主题。


这些人生主题,往往安放在亲密关系中的对方身上:孩子、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让他们成为当年那个无力和没希望的自己,拼命拯救。

 

安放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性格的一部分: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

 

完形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未解决的事物情境常会产生[未竟情境]或[残缺的完形]的经验,这些未竟情境会在儿童成年后继续当事人的生活。简单地说,在“付出型人格倾向”里的解释就是:当一个人经历过无法拯救的困难以后,终其一生,他们都在全力以赴拯救那个没人拯救和温暖的自己,只不过,把这个自己,扔在别人身上。


图源:pixabay


在情绪的位置上,他们的人生初级情绪一般会是恐惧,次级反应性情绪就是对他人或者当下事态的着急和担心。我记得有位丈夫说到自己的妻子:她整天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担心得不得了,孩子少穿件衣服,她都能急一上午,担心孩子要发烧感冒住院肺炎,如果不按她说的做好像天都要塌下来。


越付出越惨的原因


按道理说,关系里有一个人付出,另一个人不是享福么?


如果有人问史阿姨的老公老王,老王一定会告诉你另一个版本,比如,史阿姨对他的看轻,不信任他,总在担心他,唠叨,以及老王的内疚,自己感觉到自己无能,感觉到关系的不幸福。

 

因为付出型的人非常需要自己是英明、正确、能干的,所以,往往,她们在关系中,会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对的同时,一定要证明对方是错的。

 

而事实上,我相信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因为婚姻里其实分不了对错。


“每次她和我争对错,都一副如果我不认错,她就会死的样子。久了,我哪敢跟她争啊!”


这是咨询室里婚姻治疗里的一位丈夫说的,


“可是如果我让着她,她还觉得自己真的英明,真不知道怎么相处,懒得和她说了!”

 

但委屈还是在的,还有——这个关系里,她说了算。


“家里,只有她的标准才是对的,所以,我要是做事,她都是不满意的,怎么样都能挑出问题来”


这位丈夫还说:


“还脾气急,有时候,我觉得这是男人干的,我还没想好怎么做,她就说我不会做,她就自己做了。其实我也给她收拾过许多麻烦,但她不认啊,就喜欢说我无能,我干脆不做。”

 

图源:pixabay


也就是说,付出型的人把内在没有能力,没得到保护,处于绝境中的那部分自己扔到别人身上时,其实就看不到别人真实的样子了。


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是“无能、没办法自保、总在绝境”的状态,所以,付出型的人,越付出,就代表越把对方当成过往绝境中的自己,对方自然越不喜欢这样的关系,付出型的人自然颗粒无收。


Q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位“付出型人格倾向”怎么办?


豆瓣最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怎么对付父母的方法,从暗杀到自杀,有非常多重。我还曾经参加过一个QQ群,里面都是一堆的付出型伴侣受害者,密谋各种方法来对付家里的“母老虎”。


当然,效果基本是很一般的,做为一个有良知的心理咨询师,我告诉你咨询室之外可能可以使用的绝招:


A 谈过往


对于她(他)们的痛苦过往,要非常认真的听,感同身受的听,在这个位置,真诚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人在这个位置,往往不敢去听,因为过往真的很艰辛。


B 肯定现在


肯定当前生活中她(他)们的心意、情感,注意注意注意,不是肯定行为,因为肯定了行为,行为就容易被固定。(这一招是我的督导最强调的地方)


比如,可以说的是:妈妈,你真的好为我们着想,就希望我们不要受委屈,希望我们少受累,你就是很心疼我们。


C 说出我们看到的事实,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心愿。


注意,如果没有做完A和B,就不用做C了,如果跳过A和B,直接做C,效果会非常惨烈。


很多人和“付出型人格倾向”关系完蛋的原因就是直接跳到C的位置去了。

 

D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这些,也没办法让对方接受心理咨询,如果你想改变这样的关系,那就你做咨询吧!


图源:pixabay


Q

如果你自己就是“付出型人格倾向”呢?


很重要的工作,当然是把曾经没有被拯救和温暖的自己,给拯救出来。同时告诫自己,过去已经过去,当下是当下,否则,就等着越付出越惨吧!


A:当你总感觉对方很无能时,把这些感觉写下来,方法参照情绪日记的写法。


B:当你感觉到自己当下经常有绝望和无助时,或者你处于工作狂状态下,写心情日记。


C: 回忆童年,找到你最无助的那段时间,慢慢地补回自己的记忆和情感。


D: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然后又感觉到这篇文章对你的味,你想要试试对自己好一点,请联系我们这样专业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1. J·布莱克曼著,毛文娟、王韶宇译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2. 《完形治疗的实践》卓纹君主编 台湾版


3. 《情绪聚焦疗法》莱斯利・S・格林伯格 P53


罗文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EFT伴侣关系治疗取向咨询师,新人本系统长程受训,为个人成长与婚姻、情绪困境提供深度支持。


往期回顾


 14

-

2018-06

 原创 | 洗脱皮的手,到底怎么破?

28

-

2018-06

 原创 | “唬妈”是怎样炼成的?【下篇】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