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红人的家暴,原来家暴就在身边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近期网络红人宇芽被家暴的事情,又让大家把焦点再次放在了家庭暴力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上。在看了宇芽的部分访谈之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深入去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往往从一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可以挖掘出跟当前社会更为贴近的,关于家庭暴力的一些特质和属性。


先来看看一些宏观信息。今年11月25日是联合国“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20周年,也是我国出台反家庭暴力法第4年。但是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并且有70%的施暴者不仅对妻子实施暴力,还对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孩子行使不同类型的暴力。


关于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法律责任等话题,这里就不再详述了。笔者想从宇芽访谈中的一个细节切入,去探讨一下家暴中的一些不为人们关注的细节和双方的心理活动。


图源 | pixabay


1

再谈家暴的分类


对于家庭暴力的种类,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肢体暴力”上。尽管肢体暴力是最为表象、受伤最为直接和明显、短时间影响力较大的暴力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模式的家暴可以被忽略。而且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暴,往往是多种模式叠加的一个过程。这里简单列举几个常见的类型:


控制与监视

这是较少人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施暴者会通过强制或偷偷摸摸的方式,刺探和监视对方正常的行为、交流、花销、隐私等等,对当事人施加精神压力,甚至限制当事人的行为。


肢体暴力

这也是最常见的模式。男性多会利用自己体力上的优势,对女性伴侣轻则推揉,重则殴打。其他的模式还包括毁坏器物以产生恐吓的效果,剥夺被害人权益(例如睡眠、餐饮、自由等),或对被害人的孩子、家属、宠物等行使暴力。


语言暴力

这是第二种常见模式。施暴者常常用污蔑和贬损的语言,来恐吓或责备被害人,达到发泄情绪,并使得被害人就范的目的。常见的形态有暴怒、大吼、侮辱、恐吓等等。肢体暴力往往伴随着语言暴力。


情感暴力

这是非常“微妙”的一种家暴形态,也是非常值得被重视的。由于婚姻关系种,双方在性格、经济、能力方面都可能不对等,因此施暴方往往会利用这种失衡和对方的脆弱点,来钳制对方。例如:贬低对方的能力,打压对方的自尊,推卸责任(说家暴是受害人造成的),冷落或孤立受害人等等。


性暴力

这是让不少亚洲女性难以启齿的暴力行为。由于性的私密特质,在家庭内被男性使用强制手段达到性行为目的后,作为妻子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认知的窘境。也有少数男性在性行为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极端手段伤害配偶以达到性满足。


经济约束

这也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暴力行为。经常出现在以男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施暴者通常控制了经济来源,并通过财务约束,来限制受害人的行为,并对其自尊进行打压,甚至限制受害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等。


图源 | pixabay


2

中国式家暴


宇芽的访谈中,有两个很重要且微妙的细节。第一是她很坦诚地谈到了自己为什么在第一次遭受家暴后,会选择原谅。归纳下来就是“震惊+亲密关系”。家暴的来临往往没有过长的前奏,施暴者从不开心,过渡到暴力行使,可能就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因此,暴力行为对受害人精神上的冲击是极其巨大的,而这也往往造成了一种“心理休克”。


受害人在剧烈的肢体和言语冲击下,理性思考的能力往往会短暂地缺失。在那一刻也许只想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或者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在暴力消停后,也容易出现常见的创伤后应激反应。那么,当受害人没有资源,或者没有意识去处理自己的急性创伤时,也就很难有能力回归到理性思维中。所以,她们可能产生以下的思维误区或者认知偏差:

  • “我的思维很乱,我已经想不起当时发生什么事了”。

  • “他可能是太冲动了,他的脾气就是那么急”。

  •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可能是交流上出了些问题”。

  • “都怪xxxx,如果不是那样,事情也不会到这个地步”


因此,由于亲密关系的存在,受害人往往会把家庭暴力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进行“减分”,认为只要亲密关系还在,自己受到的伤害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或者未来会越来越少,对方会越来越好。


另一个微妙的点在于,宇芽提到了一件事,她的丈夫在多次家庭暴力后,开始用“创作者”标榜自己。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工作特质(或人格特质),又或者是事业上的压力等等导致了一些“不可控行为”。这其实也是“中国式家暴”里,越来越常见的一个现象。由于现在社会的多样化程度加深,在一些信息渠道上(例如社交媒体)有时会对某些人的人格和社会属性加以包装解读(例如艺术家或创业人士),形成不良的标杆作用。也被一些人拿来作为对自己恶性行为的开脱之辞。


图源 | pixabay

 

例如,宇芽的丈夫会用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去标榜自己。一些人也会把自己的人格魅力或事业成就“凌驾”在家暴行为之上,迫使或请求受害人理解自己,列举出自己为家庭所做出的贡献,甚至描绘出未来的图景,试图让受害人站在更“宏观”、更“宽容”的高度去包容自己。


这就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家暴的形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家暴的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叠加或掺杂的。语言暴力可能发展成肢体暴力,肢体暴力中往往也穿插着情感暴力。这些都需要当代人去进化和提升自己的意识,避免被“家暴2.0”所迷惑。


图源 | pixabay


3

那颗不可妥协的“按钮”


家庭暴力,作为亲密关系中衍生出的暴力行为,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复杂性。尤其是在社会形态较为封闭,小家庭与大家庭关系特别紧密的地方,加上施暴者和受害人的性格特质,有时看似成为了一种“清官难断”的家务事。


这里需要给那些受害人们做一个清晰的提示:只有法律的约束,才能保证自由的幸福。受害人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其实应该意识到,家庭暴力存在一种“泥潭效应”。也就是说,身处其中的人,容易在意识上陷入一个怪圈:“由亲密关系产生的暴力,可以由亲密关系来解决”。请所有受害者抛弃这个认知!家庭里受到的伤害,永远有法律的鹰眼在盯着。因此,请不要忘记你的手中,永远有一颗不可妥协的按钮。


图源 | pixabay


最后列举几个在面对家暴事务时的要点,希望能够给大家竖立一些多角度的认知:


1

婚前须多了解双方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经历。从交流中可以初步得知对方的原生家庭里是否存在家暴,以及对家暴的认知偏差(例如愚昧的男权思想)。


2

在遭遇家暴后,如果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除了要处理伤口,留存证据外,还要记得去处理自己的精神创伤,让自己尽快回归正常的思维状态。


3

报警是一个必须要有的行为。尽管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警方介入的最终效果会有差异,但是报警本身这个行为,就是对施暴者的一个警醒和冲击。


4

可以利用身边知法懂法,同时有能力提供资源的亲人和朋友,但要避免错综复杂的亲密关系介入。切勿忘记第一时间求助于官方机构(例如警方),让理性和正确的信息先占据头脑。


5

性格、职业或成就,不是实施家庭暴力的理由。



相关阅读

三观不合的夫妻还应该在一起吗?

你眼中的性,我眼中的色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