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之下,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01-18

周娱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型博士毕业,接诊病种包括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等。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每天跳动的数字,让人们感到离危险和死亡如此之近。生死考验,考验的是人性,也是考验一个群体“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如何看待死亡”这一不可回避的人生话题。还有中国人“死亡教育”这一必修课的缺位。


图源 | pixabay


为什么要从小开展死亡教育?


在英国,死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孩子3-4岁的时候,其实已经能懵懵懂懂的认识死亡。当老师讲故事:一只小鸟死了,它的朋友在旁边悲伤地看着他,不忍心离去。听故事的孩子虽然只有3岁,但是稚嫩的脸上都是严肃和哀悼。


在日本,死亡教育在小学开设。日本认为死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从小教会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的开始、成长、死亡,如何应对面对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


图源 | pixabay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是让孩子认识死亡的重要意义所在。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跟植物、动物一样,必然面对死亡。史铁生曾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生命是如此脆弱,不是疫情,也可能难挡意外伤害、疾病的重击。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点,才能更能显出生命和时间的珍贵。


图源 | pixabay


当孩子提及死亡

我们如何应对?


01

不回避、不忌讳、生动引导


当孩子提及死亡的话题,家长一定要正面回应,不要回避,也不要糊弄。积极正面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跟孩子保持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客观认识世界。


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情,比家长想象得都要早,大约在四五岁。特别是如果家里有亲人去世,或者孩子看到过小动物的死亡,他会更直接地感受到死亡的存在,并因此会产生很多的焦虑和困惑。


在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始终。比如,春天来的时候,小草冒出尖尖角,花儿开了出来。冬天的时候,树叶变黄,掉落在地上,花儿凋谢。


图源 | pixabay


02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疑问


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烂漫的,总是会问一些让大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关于死亡,孩子可能会问:

妈妈,什么是死?

死了还会醒过来吗?

妈妈你会死吗?

死是什么感觉?

人为什么会死?

……


当孩子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许你觉得场合很不合适,会让你感到尴尬。这个时刻,深吸一口气,千万不要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或者让孩子感觉这些问题非常令人讨厌和厌恶。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别胡说”、“别瞎想”。或者给孩子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回答。比如“人死了就像睡觉,还是会醒来的。”“人是不会死的。”


让孩子别胡说、别瞎想,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于死亡的恐惧,孩子可能会认为死亡是一个很让人恐惧的事情。


给孩子不切实际的回答,危害更大,无法让孩子客观的认识死亡这件事情,有可能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比如低估危险行为的风险,玩电、玩火、吞异物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是,我们要抱持一个开发接纳的态度。允许孩子与自己讨论关于死亡的事情。


图源 | pixabay


03

不同年龄,不同对待


对于小龄的孩子,比如6岁之前的孩子,以安抚情绪为主

从引导孩子养成生活的好习惯入手,比如,“要爱护身体,才能保持健康,才能活得久,争取活到100岁。”之后的日子里,可以与孩子讨论,如何活到100岁。引入各种各样的健康好习惯,刷牙、坚持看牙医、爱吃蔬菜不挑食、拒绝碳酸饮料等等。


对于小龄的孩子,有时候也需要更多的保证

孩子对世界缺乏稳定的认识,安全感经常受到挑战。如果孩子隔三差五需要来自父母的健康保证,父母不妨耐心的给孩子这样的保证和安慰。


对于小学之后的孩子,可以开始讲解生命的科学知识

引入“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版”,让孩子逐渐认识关于身体、健康、生命的科学知识。利用网络课堂、科学知识动画片、绘本让孩子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死亡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家长们要正面回应这个话题,不要把死亡与鬼怪混为一谈。孩子如何看待死亡,很大程度受父母对于死亡的理解影响。只要正面引导,孩子不会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大自然,帮助孩子认识生命和死亡。


相关阅读

“妈妈,你会死吗”——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我最小的独立来访者只有9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