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小的独立来访者只有9岁
周娱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型博士毕业,接诊病种包括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等。
妈妈带着一个小A来到诊室。小A是一个9岁胖嘟嘟的小男孩,他不愿意说话,坐在沙发后面的地板上,用窗帘把自己藏了起来。
小A妈妈说孩子最近让她很担心,孩子时不时会冒出一句“我好像从楼上跳下去”,“不想活了”,经常看到他默默的哭泣。在学校发脾气时会打同学,老师批评他,他就一声不响的离开学校。在家里不管怎么说,怎么打,他死死咬着牙不服软。
我请妈妈暂时离开诊室在外面等待。过了好一会儿,小A终于愿意露出半个脸来看着我。我们聊了起来。
我说:“看上去你很伤心。”
小A眼眶红了,低下了头。我说:“在这个屋子里说法是很安全的,只有你和我知道。你想说什么都可以。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小A抬起头,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情绪,点点头。
我说:“你最近过的怎么样?”
小A:“不好。”
我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A:“学校里老师批评我,同学也不和我玩。”
思考了片刻,小A小声的说:“妈妈也不爱我。”接着他又说:“爸爸总和妈妈吵架,说是把我教坏了,我是家里的负担。他们更爱弟弟。”“妈妈会打我,冲我吼。”说到这里小A忍不住的小声哭出了声,身体颤抖着。
我说:“听上去太让人难过了。妈妈说你在家说过想从楼上跳下去,是真的吗?”
小A点点头,抬起头看着我:“我不想活了,太疼了。”“这里很难受,像要炸开了一样。”小A双手按着胸口说。
我说:“这里难受的时候,在学校里会打同学是吗?”
小A:“是的,每次他们说我不好的时候,我都很难受。”“我不想打同学,有时候会忍不住。一般我都不会打。”
我说:“那你会做什么?”
小A:“扔书,扔凳子。”
每每想起小A第一次来到诊室的样子,我都不禁红了眼眶。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他有强烈负面情绪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发泄才好时会不知所措,会选择用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为什么没有人教他如何去表达情绪和处理问题。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到底要感到多大的疼痛和绝望,才能冒出要离开这个家,离开妈妈,选择死亡这种绝决的想法。为什么没有人能早点注意他的情绪问题。实际上近几年,儿童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层次不穷,这让很多家长不禁诧然: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挣得钱多了,孩子却不开心的想自杀?
图源 | pixabay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过心理问题,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我国每年逾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是 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占所有死亡的19%。既往数据显示,2. 7% 的青少年曾报告有自杀未遂,10. 86%~30. 5%的青少年曾认真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严重危害青少年生命健康,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0.4%-8.3%,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13-19岁的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在有报道的最近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调查武汉地区1975名在校7-17岁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3. 6%。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6. 5%、17. 5%和18. 4%。”
在大多数研究中,能调查到的对象只是在校生,但是受到抑郁症状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是无法坚持完成学业的,所以实际的患病率可能更高。
面对如此让人心惊的数字,很多家长会想,要怎么做才能保证孩子情绪平稳,不要出心理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对孩子身心发育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
相对于成年哺乳动物,环境应激对未成年的动物大脑神经发育产生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影响。因此儿童早期遭遇的身心创伤,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儿童和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家庭环境系统失衡,就会对子女身心发展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图源 | pixabay
1
家庭环境
矛盾多、冲突多、亲密度低的家庭氛围下养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如果孩子在家庭感到家庭不和睦,气氛冷淡;父母无法真正的关心我;父母沟通方式负面消极,孩子慢慢会很难与父母交流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想法。长期以往,孩子容易焦虑抑郁。
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和鼓励,缺乏明确的规则(生活规则和道德准则)。子女可能出现抗挫折能力不强,脆弱敏感,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家庭本身社会适应性较差,表现为没有固定居所,经常搬家,孩子经常转学,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与亲戚、邻居关系紧张,争执多。孩子也容易有负性情绪问题。
我们提倡的是:
夫妻关系和谐,父母掌握亲子沟通技巧,家庭成员互相包容,允许矛盾出现并善于解决矛盾,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环境。
图源 | pixabay
2
家庭教养方式
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让人感到温暖、被理解、被接纳的。与之相反,如果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否认、忽视感受需求、过分干涉、控制、惟我独尊、拒绝、轻视、嘲弄(不恰当的开玩笑),则会让子女感受到自卑和无力(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我是没有能力的,我不配,不公平,不平等,我在家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生活不值得)。
在初期,孩子原始反应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因此孩子会出现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外表,别人的眼光(心中时时刻刻在察颜观色,讨好性人格逐渐形成,无法真实的生活,讨厌自己,讨厌生活)。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时常发生内心冲突,很难感到内心安宁,能量消耗多,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表现出焦虑、控制、对自己和他人苛刻、强迫等。
有的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冷酷的、严厉的、苛刻的,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冷漠的回应(高标准、严要求、做事要讲道理,你不讲道理我就是不理你),但是大方向上却是对孩子过度保护(喂饭、整理物品、洗内衣裤、车接车送、限制朋友往来),除了孩子必须做的事情,其他能代劳的全部代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渴望温暖的情感,渴望人的认可,但是自己能力不足,走出家门遇到问题时很难自己解决,又需要回家寻求父母帮助,父母在指责嘲讽中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孩子更加的低自尊,并更加认定“我不行”。
我们提倡的是:
情感上多关怀,实际生活中避免过度保护,态度上民主开放。
图源 | pixabay
3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包括躯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中国更常见的是前两者。这和我们自古的养育文化有关:“不打不成器”、“打你是爱你”。但是父母对于子女采取惩罚、忽视、拒绝、贬低等管教方式,孩子容易出现自卑、绝望的感受。容易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
除了亲子间的家庭暴力,夫妻间的家庭暴力也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儿童长期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行为,容易成为施暴者或对暴力行为的过分忍受者。如果在家庭中,丈夫长期对妻子施暴,母亲可能会因为无法应对处理夫妻关系中的羞耻感、无力感、恐惧感,将负面情绪投射到育儿中。她们可能对孩子的正常要求感到无力应对,也可能将孩子的正常要求解读为过分要求,是对自己的攻击、伤害。不利于健康的依恋关系形成。
我们提倡的是:
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营造平和的家庭环境。
图源 | pixabay
4
家庭环境
父母如果存在物质滥用(酒精、毒品)的情况,会增加家庭暴力的几率。如果父亲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打骂、无视、拒绝孩子的几率,也会增加家庭矛盾、不和谐时刻的几率,造成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我们提倡的是:
饮酒适度,杜绝毒品使用,如果父母有酗酒的困扰,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家庭中亲密关系的维系是一个技术活,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角色。作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我们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科学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和问题。这需要我们常常放下“本该如此、“这种事情还需要说吗?”等对生活固有的看法,抱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学习科学育儿观和科学的夫妻相处之道。努力做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有效地和家庭成员沟通,共同维系一个温馨平衡的家庭关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