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谈宝宝的睡眠——那些被人们忽视的细节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宝宝的睡眠可谓是每个新手爸妈都会面对的话题。很多爸妈在孩子长大以后,似乎都淡忘了自己是如何熬过那些不眠之夜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一代又一代的宝宝,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继续煎熬着一个又一个新手妈妈。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爸妈们总要用一种消极和负面的心态,来面对宝宝的睡眠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这并不是宝宝自己的“问题”。这里我们从一些比较独特新颖的视角,去分析宝宝的睡眠,以及爸妈的应对模式。


图 源 | pixabay


01

睡了又醒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爸妈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孩子能够睡一整晚。这个目标并没有错,毕竟宝宝总是要适应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


可是绝大多数爸妈没有想到,其实当前这个世界的作息规则(8小时睡眠),真正建立起来可能也不过就500多年。


历史学家Roger Ekirch在完成了16年的研究后总结出来,在照明普及之前,人类在夜间拥有好几段的睡眠周期。


图 源 | pixabay


大家也许想像不到,500多年前的人们,由于缺乏照明,入睡时间很早,而且睡了几个小时后就会醒来,然后会去做家务、祷告、喝茶,甚至拜访邻居,然后再次进入梦乡。


后来照明逐渐普及,人们在入夜后会做更多的事情,消耗更多体力,以至于碎片化的睡眠周期逐渐被合并成整晚。


因此很有可能,婴儿的睡眠周期,映射了人类最原始的睡眠状态。因为大多数人主观地认为:只要晚上醒来,那么就意味着睡眠不够(或睡眠质量差),对身体就有影响。也许对成人来说是这样,但是对于几个月大的宝宝,可能他们正在演绎着人类最原始的睡眠节律。


图 源 | pixabay


02

睡前你是怎么安抚宝宝的?


很多爸妈都知道宝宝在入睡前,最好先遵循一系列的入睡仪式。不过,爸妈们需要避免“为了仪式而仪式”。在宝宝睡前的2小时,先去观察他们,再进入入睡仪式。


爸爸妈妈可以开始观察宝宝的行为状态,比如宝宝是否心平气和,还是想跟爸妈玩耍,抑或是尖叫不安。如果宝宝想玩耍,可以从激烈的打闹,渐渐过渡到轻柔的戏耍。如果尖叫不安,则要检查宝宝是否有具体需求,例如饿了......


接着,就可以进入入睡仪式了。这里包括一系列的固定行为,例如:睡前哺乳、洗澡、清洁牙齿、讲故事、拥抱和亲吻,然后上床睡觉。和宝宝一起认识和建立良好的睡眠仪式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必须要有一个放松期,并确保宝宝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而且,睡前不建议给宝宝看电子产品(例如iPad)。2017年的研究表明,相比那些睡前不接触电子产品的宝宝,睡前玩iPad的宝宝整晚的睡眠时间要少了约26分钟。


图 源 | pixabay


03

睡得太多还是太少?


不得不说,很多爸妈可能高估了宝宝的实际睡眠需求。例如有些爸妈总念叨着:他怎么不睡觉啊?他睡这么点哪里够啊!如果形成了这种认知,很可能会导致两个问题:


1)当宝宝自己不需要睡觉的时候(比如一岁后有些宝宝午间不想睡觉),爸妈去敦促他入睡,会直接让宝宝对睡眠(以及睡眠环境)产生抗拒。


2)爸妈为自己的情绪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


然而,还有一个现象需要被留意的是,宝宝经常表现出“过度活跃”或者“过度疲劳”的情况。很多爸妈会把“过度活跃”解读成睡太多,或者“过度疲劳”解读成睡太少。


其实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所有这些现象,其实都表明了一个简单的需求,那就是:宝宝需要一些正常的休息了。


图 源 | pixabay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中一种可能是,宝宝的这些行为,表明了他身体里的“压力响应系统”在发出警报。


例如,有外界的刺激,宝宝可能会过度活跃;而如果消耗体能过多,他就会表现为过度疲劳。因此,两者也许都指向同一个需求,那就是宝宝需要正常休息了——并不一定是他睡得过多或者过少。


04

夜间醒来,该干些什么?


好了,终于到了入睡阶段,爸妈也开始担忧起来:今晚宝宝会醒几次?今晚自己能够睡多久?还是又要度过一个绝望之夜?这里先来解读一下对于宝宝夜间醒来的一些误区。


研究人员通过放置摄像头而观察到,很多宝宝在夜间醒来后,除非是真的饿了、便溺或者其他生理需求,他们是可以自行安抚而再次进入睡眠的。而且小到5周的宝宝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


因此,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好像有点醒了,立即把他抱起来,左哄右哄,满屋子走动,认为自己在尽职尽责,其实很有可能把正在进行自我安抚的宝宝完全唤醒。


所以,当宝宝醒了,先在旁边观察他,看看他的具体反应和需求,再做下一步的动作。


图 源 | pixabay


另外,如果自己的睡眠被宝宝打断了,也会让很多妈妈陷入一种绝望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要先介绍人类最初的睡眠模式。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如果妈妈们主观上认为自己的睡眠被孩子打断了(或者出现失眠),然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第二天的精力都被毁了,那么情绪上肯定会出现焦虑。


但是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告诉我们:“陪宝宝适应现代人睡眠规律的这段日子,也正让妈妈体验了人类最真实、最原始的夜间作息规律。”


因此,夜间醒来的妈妈们,要避免形成一种负面的思维惯性,例如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最可怜的人。


如果暂时无法入睡,完全可以做一些自我关爱的练习,例如呼吸练习,放松练习,甚至补充体能的食物……总之,如果自己的宝宝经常夜醒,那么妈妈就应该提前为自己午夜时光做一些“准备工作”,并慢慢摸索出一套让自己夜间放松、舒心的行为规律。


图 源 | pixabay


05

哭眠法的争议在哪里?


其实哭眠法(crying it out)属于“系统忽视法”的其中一种,其他还包括了法伯法(graduated extinction)也称作哭声控制法。


这些方法一般会在指定的睡觉时间让孩子上床睡觉,然后无论孩子如何哭,在第二天早上的固定时间之前都不理会孩子等等。


虽然,这些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已被UpToDate收录),而且似乎在对照测试中,使用哭眠法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不安全的人格。


但问题是,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被每个家庭成员所接受。爸妈的其中一方,或者是家里的长辈往往不能忍心孩子的哭闹,因此大人自己的情绪会变得很焦虑,家庭矛盾也容易被触发。


因此,如果要尝试哭眠法,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甚至最好在专业环境下(例如睡眠训练中心)完成这种训练。


图 源 | pixabay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爸妈都需要先审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能接纳,以及如何先调整自己的心理压力、主观情绪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总之,宝宝的睡眠是个永恒而庞大的话题。这里收录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新颖而科学的观点。而且,其中很关键的地方在于,爸妈要树立起自己是育儿中的主体这样一个思想意识,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绪被宝宝的各种行为和问题所牵引。


参考文献

Cheung CH, Bedford R, Saez De Urabain IR, Karmiloff-Smith A, Smith TJ. 2017. Daily touchscreen use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leep and delayed sleep onset. Sci Rep. 13;7:46104.


Ekirch, A. R. (2001). Sleep we have lost: pre-industrial slumber in the British Isl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6(2), 343-386.


Jenni OG, DeBoer T, and Acherman P. 2006. Development of the 24h rest-activity pattern in human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9: 143-152.


Staples AD, Bates JE, and Petersen IT. 2015. Ix. Bedtime routines in early childhood: prevalence, consistency, and associations with nighttime sleep. Monogr Soc Res Child Dev. 80(1):141-59.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你家宝宝真的有必要做睡眠训练吗?》

《新手妈妈的焦虑,你不是唯一的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