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 个事儿……
最近这几天很多基金都开始披露季度报告,想起来之前读报告时遇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话说大伙有没有想过,如果能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基金公司定期报告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就类似于上市公司披露前十大股东那种。
大部分时间里,这件事儿的门槛相当高,没几个“小目标”都比较困难。但是吧,有个例外,在一些可以场内上市交易的 LOF 基金里,门槛低了好多。比如我自己一直持有的富国天惠半年报披露的名单 👇
第 10 名持有 77 万份,折算一下大概本金 300 多万。
门槛当然还是有一点,但是大大低于我之前的预期。
之所以这么“低”其实是占了个便宜,基金报告里面只会披露「上市交易份额」,也就是投资者在股票账户场内持有的份额。这部分比例并不高,比如这只基金大约有 10% 的份额是通过场内持有的,所以门槛降低了不少。
怎么样,土豪读者们看完心动不?感觉这个目标还是可以稍微追求一下的,300 多万本金就能在报告里加个名字,是不是比晒豪车、名表啥的低调有逼格?
后来我也在想,那“加名字”这个事儿除了心里爽,还有啥现实意义呢?
可惜我没真实体会过,只能凭经验臆测一下,觉得还是会有的。
每期报告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里面估计会更少考虑基金卖出的问题,相当于和基金建立了一种心理纽带,更容易把基金拿住。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 yy 的,具体有没有用得等我资产千万以上的时候亲自体会一下才能告诉大伙了
……
今天最想说的其实不是加不加名字的问题,而且持有基金的一个背后心理。
之前我看过一个说法,表面上看大家投资基金都是为了赚钱的,但从心理上来讲,其实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类人。
一部分投资者赚钱其实是为了花掉,所以行动上总想着上涨 ➡️ 卖出 ➡️ 变现 ➡️ 花销。但是赚钱动机太明确,对于波动的容忍能力就大打折扣,眼看着心中的奥迪变成奥拓搁谁都不会好受,心态上反而不利于赚钱,容易追涨杀跌。所以才有“财不进急门”。
而另一类投资者是用花剩了的钱来投资,赚钱的目的就比较单纯,反而更容易吃到复利收益。
所以结果上就变成了越急需钱越容易亏钱,越不用钱反而越赚钱。过去这几十年社会总体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我觉得和这个现象多少也有点关系。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成为千万富翁」的愿望。(“千万”是个泛指)
但是大伙细想想,可能 99% 和千万富翁相关的想法都不是如何「拥有」一千万,而是成天琢磨着怎么「花光」一千万。
这不恰恰是成为千万富翁的反义词吗?嘴上挂着要成为千万富翁的说法,手上干的却全是消灭千万富翁的事儿……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
抵御风险:10 月保险方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