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务自由实证 #23|90.5%

也谈钱 也谈钱 2021-03-26

这个系列实证是我的个人实盘财务计划,目标——工资理财实现财务自由,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Early Retirement)。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担心生计问题,更有底气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放心做那些自己喜欢,却不一定能够养活自己的事情。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你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和我一起财务自由。这里还有两个资源对于大家理解实证会有很大帮助。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 500 万人民币金融资产,根据资本市场的历史收益情况,这笔钱相当于平均每年 50 万的“睡后收入”,足够支撑我选择自己想要但收入也许没那么稳定的理想生活。

计划进度

当前财务自由计划完成度 90.5%(当前资产 ÷ 目标资产),相比于上个月增加 2.5 个百分点。

我的本轮计划大约开始于 2017 年,从 2019 年 4 月公开实证起投资累计收益率 42.03%,浮盈 133.8 万。

预算及储蓄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虽然收益数字看着漂亮,但其实只是投资路上一个不可控的结果,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控制预算,踏实储蓄。

主业努力多赚钱、践行预算少浪费、不被短期波动干扰坚持投资才是一切的根源。

为了保证储蓄率,我们家每年会制定一次家庭年度预算,2021 年度依然沿用 2019、2020 年的预算计划,每个月 2100 欧元的预算。预算节余或者超支会累加到下个月的预算中。

财富积累就是把宏大的目标拆成可执行的每个小目标,财务自由始于最初简单的预算制定和储蓄。

2020 年我们的实际平均月开支是 1921 欧元,但是考虑到做完近视手术要开启“还债模式” ,就不再向下调整了。

这个预算和开支图包括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笔开支,也包括意外开支。下图是我们的具体预算分配,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总额上限 2100 欧元是固定不动的。

愿望清单

愿望清单“致命三问”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工具。想买一个东西先不要急着剁手,放进愿望清单里缓冲一下,思考优先级,再根据预算行动。

可以砍掉不少无用的消费,并给真正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留下了更多的预算。改善生活的同时,反而降低了总开销。这两个工具的目标不是为了尽可能少花钱,而是在不超出预算的前提下,买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比较推荐的工资到手后的优先级顺序:

  1. 储蓄/投资,先储蓄投资再消费;

  2. 活着,房租水电,基本生活;

  3. 愿望清单里的重要项目;

  4. 其他杂七杂八的。

这个月的愿望清单 👇,没啥新东西,想着买房搬家以后再说,给未来多留点预算。

我的投资组合

继续躺赚,具体的大家可以看我的十年之约系列,更完整一些。

更新于2021 年 1 月末

别忘了自己当初省钱、赚钱的目的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问到过我关于省钱和“致命三问”的问题。

致命三问是我帮助自己杜绝不理性消费的自我提问方法:这笔消费零浪费吗,有没有原有的物件可以取代?能帮助省钱吗?能帮助省时间吗?

但最近收到不少留言,比如有的小伙伴说,自从有了这个工具以后就各种纠结,犹豫一样东西到底值不值得买,有时候明明差不了几百块最后搞得自己特别不痛快。

有的小伙伴说,自己根据这个方法多攒了近万的本金,但是生活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有些喜欢的东西本来想买,但因为不符合致命三问只能无奈舍弃。

不要这么用。

我认为理性消费的初心不应该是尽可能少花钱、只买最划算的东西,而是在预算范围内买到自己最喜欢、最幸福的东西。

这些消费工具是有优先级的,从上到下应该是这样:

  1. 预算

  2. 愿望清单

  3. 喜欢

  4. 致命三问(或者自己总结的其他公式)

先明确知道自己每个月可以花多少,也就是预算。然后在愿望清单里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排序,优先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不确定的时候,再通过致命三问提醒自己,这笔钱到底是真喜欢还是冲动。

像致命三问这样过于理性的公式,优先级应该低于「喜欢」。如果预算足够,愿望清单里剩下两样东西:

  • 喜欢,但不符合致命三问;

  • 不喜欢,但符合致命三问。

买前者,买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而不是理性分析之下最划算的东西。

数字表达不了内心的感受,数字是当感觉出现偏差的时候用来分析原因的。「买得起 + 喜欢」,有没有最划算其实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我们不是活在电子表格里。

回到大伙问的问题,喜欢的东西不符合自己设置的某条公式怎么办?

既然已经明确知道喜欢,公式反而就没那么重要了。

……

这个问题就和别人经常问我的「为啥目标是 500 万?不是 1000/2000/5000 万?」很像。

当我们为了省钱,制定预算、寻找公式的时候,我们为的到底是省钱去买更喜欢的东西,还是为了满足计算公式?

当我们为了财务自由定下攒到 XXX 万目标的时候,我们为的是「自由」,还是那笔钱?

「为什么是 500 万,不是 1000 万」。

为什么我要在实现自由目标以后,却又放弃自由去寻找下一个 500 万呢?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但更不会忘记自己当初定下这个目标为的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