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不是假数据,一样的基金为啥我还亏着?”

也谈钱 也谈钱 2022-10-25
上周五,在这篇迟到的财务自由实证文章下,有小伙伴对我记录的数字提出了质疑

其实这类留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我一般也不放在心上。但这次例外,因为碰巧看到小伙伴有过打赏记录。

如果素不相识的人突然跑过来点评你,你常常会嗤之以鼻“你谁啊”。但如果是相识已久、甚至支持过你的人,面对他们的意见心态上总会不一样,会想更多。

后来想想这个角度也值得展开写一写,也希望能给大伙当下的投资带来一点信心。

……

不过呢,正经回答以前先容我皮一句哈 

大家当下对投资收益是有多悲观啊,财务自由实证到现在快 4 年了,才年化 4% 的收益都要被怀疑不真实 👇 这么点收益都要造假是不是太没追求了?而且扯谎多累人啊,完全不符合我连投资都想躺赚的性格……

而且对这个收益数字抱相同看法的还不止这一位小伙伴,写文章这会儿又翻到一条留言 👇

这个问题我会选两个角度来回答——时间和成本。

时间:早 1 年,会有多大区别?

文初提问的小伙伴说「前年关注」的,也就是 2020 年,而我的实证是从 2019 年初开始。

那这 1 年的区别会有多大不同?

就我当时持有至今的基金而言,从 2019 年 4 月到现在大跌之后,平均涨幅依然有近 40%。

但如果晚一年到 2020 年 4 月开始,平均涨幅会缩水成约 20%。

如果一位投资者现在是负收益,那大部分买入时间应该在 2020 年 7 月以后 👇

前后最多只差了一年零三个月,但结果却从 40% 收益反转成了亏损(假设开始一次性买入)。

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收益在时间上并不均匀,早晚一年、甚至几个月都可能有很大区别。

所以在分析投资时除了“买什么”以外,怎么买?什么时候买?起止时间?也同样重要。

原图来自《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成本:你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除了起止时间,买入成本也会带来区别。

比如我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在 2019 年公开以前就已经执行了近 2 年,在此以前也投资了挺多年,所以已经有了 200 万的本金 👇

到上个月,我的资产净值大约是 450 万。换言之,一半以上的投入发生在 2019 年以前,那时市场很便宜。

而且后面几年我也是均匀地投入,收入到手就买(均匀是个很重要的关键词 🫣)所以累积投入本金一直是匀速上涨了,不是等市场大涨再突击买入,这会极大影响成本 👇

不知道留言的小伙伴是如何买入投资的,但很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在市场低点时,比如 2018 年、新冠刚爆发、比如现在,都对投资不闻不问。等到市场高点才在亢奋中大力买入。

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留言的小伙伴开始关注我的真实起点其实是 2018 年,而非 2020 年。但为什么 ta 的记忆却是从 2020 年牛市才开始的呢?这个问题只有本人才能回答了。

有知有行的伙伴们在《投资第一课》中分享过一个基金申购数据 👇 大伙放大看这个图,尤其是对照 2020 年和 2015 年的时间线会发现,基金的巨量申购往往发生在市场顶点

买入成本的影响可能比时间还要大。

重要的是当下的启发

市场低迷时常有观点说,“我先卖了,等行情好了我再回来”。

但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投资收益分布并不均匀。我发现到头来,多的是错过上涨、再没能买回来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要在场」。因为万一不在,错过可能就补不回来了。

……

我们时常讨论的定投,是那种不管市场低迷还是高涨,都在坚持执行的定投;或者低迷时期加大力度,高涨时期则酌情避险的定投。

不是那种低点嫌弃投资,等到市场涨上来了、看别人赚钱了,才开始的“定投”。

锦上添花式的投资理由,比如某笔投资(过去)涨得好,身边老王买了这笔投资(过去)赚了钱,往往更能打动人。

但能笑到最后的,常是雪中送炭的投资者。

风险提示: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个人投资中的观察和思考。大伙参考为主,投资最终还是要独立决策,毕竟我也可能是错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