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也太互送的礼物~
也正是因为这俩礼物太平凡了,印象才格外深。也太总结的消费思路:
去互送对方已经用了很多年、确保绝对每天会用的物件,哪怕是非常平凡的小东西,带来的体验也可能大于那些追求新鲜感的消费。
互送钱包以前:
我的旧钱包已经用了快 10 年,每天出门带,连证件照都被“复印”到钱包上了 😂
也太的更惨,连钱包都不是。当初随便找了个化妆包装一下,没曾想“一下”就过了 4、5 年。
这些会随身好几年的东西,不管再小,在某种程度上都一定是刚需。
所以这次互送礼物太成功了,出乎意料地开心。每次出门把钱包转进口袋,先高兴一下;出门掏出钱包,又高兴一下;回家把钱包放鞋柜上,再高兴一次(我这阈值是不是太低了点 🤔)
突然想到,这次的感受和我们之前唠过的两件事儿特别像:
人们常常低估二刷旧剧带来的幸福感,却常常对其实没有很好看的新剧期待过高;
装修新家时,多参考过去这些年「已有的」生活习惯,而不是畅想未来。
眼瞅要过年了,大伙要是想置办点新物件啥的,不妨也看看身上有哪些平时不起眼、但已经跟了很多年的东西,也许会有惊喜呢~
……
对了,说起买东西,最近我还遇到个事儿,跟大伙一起唠唠。
我一直特羡慕也太的小红书,她把算法调校得特别好,总推荐各种德国生活实用信息,今天申报退税的 5 个重点、明天某某银行有 2% 活期利息的……然后她看到再分享给我,我跟着改进家里的生活。
后来我就想,要不自己也训练一下呗,然后打开小红书一顿翻。
「诶?“附近”这个功能不错呀,定位德国,肯定都是推荐德国信息的」
也太立马提醒我,「还是别看了」
果然,画风和我想得完全不一样
但和很多人说的「人有钱了要对自己好一点」相反,我一直觉得,小有收入和积蓄以后,才更应该对消费警惕。
读过一个关于美国中产的研究,分析一些中产家庭如何一步步陷入负债——不是钱不够,恰好相反,中产陷入负债反而是因为很多东西都开始买得起了。
像很多富人在用的奢侈品、好车、大房子,其实大多数中产也是能买的。但关键的区别在于:
富人买奢侈品更像是在买日用品,而中产家庭则是攒了几个月终于买下,然后像祖宗一样供着;
富人买大房子、买好车,用的是闲钱,有时候甚至是为了抵税刻意花钱。而中产却把这些当做身份象征,为此背上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负债;
摧毁财富的,不是那些我们买不起的东西,而是看起来刚好买得起、但其实承担了太大代价的。
有一次我在看苹果发布会,也太算了算账突然惊呼,「单看一台 iPhone 好像没多少钱,可是攒了几百万,不也才够换 500 次 iPhone 就没了 🤯」。
消耗财富比积累财富容易太多了。
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更喜欢看一些“反向”的努力。周二不是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计算家庭物质水平在全国排名的计算器嘛?
我反向使用了一下,不看收入水平而是参考看开销,我俩能排进全德国最“贫困”的 20%
「自由 = 能力 - 欲望」,正是这些没被消耗掉的收入才能变成一辈子的财富,支撑着我们选择更想要的生活。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笔记: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12 月保险最推荐
干货汇总: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