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停克制后,我枯萎了」

也谈钱 也谈钱 2023-12-09
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是选择比你「应该的」消费水平低一档,live below your means。但每个选择这样生活的小伙伴们,一定都被别人或者自己这样问过——这样是不是太抠了,是不是应该多花一点?

这两天刚好还刷到一条小红书 👇

所以看到 Housel 的最新一篇博客,Frugal vs Indenpent(抠门 vs 自由),我很好奇他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一方面,自由 = 资源 - 欲望。管理欲望是自由的前提条件。但另一方面,这和不停克制自己的区别在哪呢?

Housel 提供了这么一个观察视角

  • 抠门:意味着剥夺自己「想要」且负担得起的东西;

  • 自由:意味着有其他非消费的途径,所以「不想」再通过某笔消费购买满足或者他人的认同;

世界在你耳边劝诱——每个人都应该想要同样的东西,一栋大房子、一辆好车、高级学位、证书、社交俱乐部等等。

我喜欢其中大部分东西。但你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吸引力有多少是对地位(他人的认同)的吸引力,这可能与幸福完全无关。

原文链接:https://collabfund.com/blog/frugal-vs-independent/

如何在做到 live below your means 的同时不要滑向抠门,而是更接近自由和幸福,我觉得这三件事都很重要

  1. 管理欲望,并非压制一切需求。而是学会分辨哪些是社会、他人植入给我们的,哪些才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想法;

  2. 寻找满足自己欲望的更好方式,很多时候消费某个物品并非最合适的选择。凡事总先想到买,也是一种头脑的懒惰;

  3. 最后,如果一个欲望是自己的真实需求、也能通过消费满足、并且在负担能力范围内,那么「这笔消费必不必需、值不值、划不划算」都不如「我想要」重要。

减少消费后觉得自己枯萎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归因于花钱多、花钱少,还有一个隐藏的细节。貌似在贴主的思维习惯中,想要的东西只有「买」和「放弃」这两个选项,这也会导致很大的匮乏感。

用这样的习惯思考,也许即便没有减少消费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在满足了自己、就没有足够储蓄,和满足了储蓄、就没有满足自己间两难。

这还让我想到有些人不上班后遇到的意义感缺失,感觉根源也是雷同的的——研究显示,越是能在生活中发展多个「重心」的人,心理会越健康。过于依赖消费,还是过于依赖工作,都是因为生活的重心太少了。

如果从消费、工作、爱好、运动、照顾自己等等很多方面都能获得满足感,就没那么容易因为某一环节缺失导致意义感危机。

……

Housel 在文章最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免税店创始人查克·菲尼上个月去世。

菲尼故事中众所周知的部分是,他在几年前捐出了自己 80 亿美元财富的 99.99%。他和他的妻子拥有 200 万美元,住在一间小公寓里,乘坐经济舱,其余的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菲尼的故事中不太为人所知的部分是,他曾经诚实地尝试过上流生活。 《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他 20 世纪 80 年代的生活,当时他刚刚暴富——他在纽约、伦敦和巴黎拥有豪华公寓,在阿斯彭和法国里维埃拉拥有豪华度假胜地。他在游艇和私人飞机上与其他超级富豪交往密切。如果他想要的话,他买得起。

他很快意识到这不适合他。社会告诉他他应该想要那些东西。但这并不是真正让他高兴的事情。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瓦尔登湖》这本书,记录了 200 年前梭罗关于财务自由的思考。

后来几位小伙伴留言说,梭罗的经历不值得参考,因为他本身是个富二代。但我反而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梭罗的经历才更有现实意义。

因为很多时候,当一个物品不在我们承受范围内时,我们认为的「不需要」,实际上很难判断是真的不需要,还是安慰自己。

能获得但选择放手,才是真的自由。经历过复杂的简单,才是真的简单。

……

说起来,最近我在尝试一件事儿,不完全相同,但思路有点类似。给自己定预算的同时,也在心里留一个最低预算。不能超出预算,但也尽量别低于最低预算 👇

为了给一些「部分的我」觉得不该买、不划算,但「另一部分的我」还是会一直心动的愿望或者体验一些机会。

要么,我会发现一种新的体验和机会。

要么,拥有过、体验过,发现,哦,我确实没那么喜欢。这个结论才是最诚实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