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购物节: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双赢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范盒” 选择关注公众号
非遗原来这么火!
6月13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非遗商品年度总成交达680亿,在淘宝天猫平台购买过非遗商品的有上亿用户。
天猫618还为这些身怀绝技的年轻人上线了一个专属会场:在手机淘宝搜索“淘宝非遗”或“非遗购物节”,数万款非遗匠人的店铺好物就在眼前。
从传统酿酒、制茶、粽子制作,到扎染、竹编、陶器烧制,非遗这个看上去很“小”的行业其实有很多拥趸。像银花丝、钧瓷这类听上去“不明觉厉”的文化遗珠,也被年轻人们用一腔热爱保存下来。
传统品牌成“网销”能手
300年的同仁堂、167年的布鞋内联升、142年的全聚德烤鸭、133年的茶庄吴裕泰等百年老字号都已开设网店,成为电商平台的直播“能手”。
吴裕泰、稻香村、五芳斋、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等,每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背后都有一项甚至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老字号非遗产品,已成为当下的消费热点。
阿里巴巴发布的《2019淘宝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显示,2019年,老字号淘宝直播销售额同比暴涨800%,“80后”和“90后”成为消费主力。一方面,老字号对接了新消费,另一方面,非遗技艺也有了新传人。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也借助电商平台,“一屏一键”一步进入现代消费“主战场”。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族织锦、临夏砖雕等非遗产品,不仅是电商平台的“新品”,更成为扶贫的新抓手、就业致富的新门路。
当非遗遇上电商,酒香不怕巷子深、非遗不怕路途远。从小众到大众,从深闺到市场,越来越多源于生活的非遗产品被广大消费者亲近和欣赏。
我国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产品,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趋势和潮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表示,“非遗购物节”顺势而为,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在传承人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助力非遗传承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丰富的非遗产品、精美的图片、精巧的搭配、精心的设计……在“非遗购物节”的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等制作技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里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里的笛、箫、芦笙,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里的面具、木偶、皮影,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里的中医药产品,以及饮食类非遗产项目里的油盐酱醋茶……在此次“非遗购物节”中,非遗的各个门类都在电商平台上有所呈现。这场“非遗盛宴”将让百姓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一件件非遗产品,就像一把把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让消费者感受手作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消费者惠益传承人,就是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惠益消费者,就是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非遗世代传承,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销售、网络传播、网上展会等各种活动已成为常态,广大非遗人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电商平台,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尊重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并从中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赵颖表示,创新是最好的传承,阿里巴巴将用平台化和数字化的方式,为非遗保护、非遗产品创意研发与消费等持续插上创新的翅膀。
过去一年,仅淘宝活跃的手工艺非遗店铺就有超过2.5万家。淘宝直播还成了非遗商家快速增长的新方式,一年总直播场次超过200万场,总引导成交超40亿,同比增长60%以上。
吃货福利!上海非遗“美食地图”出炉,40种非遗美食等你来品尝!
上海首个非遗剪纸艺术主题公园落户颛桥,近20000平方米9月竣工!
总监咨询微信1:cehuafun 总监咨询微信2:cehuafan
策划&供应链 13501979518
(每天7点更新,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