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闹着买玩具,可以拒绝,但要做好这件事

胡 慧 怡禾科普 2022-12-29

“带孩子逛超市,他想要买货架上的机器人,价格昂贵不说,这种类型的机器人家里都有好多个了。不同意买,他就耍赖哭闹,旁边的人都看着我们呢!太尴尬了。”


经常听到家长群里有类似的吐槽。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家长要不要满足?


在不同的家长眼里,答案肯定是不同的——

  •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我拼尽全力也要满足!”

  • 有些家长觉得:“如果要求合理,而且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就会满足。”

  • 还有些家长会说:“我听不得孩子哭啊闹啊的,他越哭闹我越是不买!脾气上来了,还得揍一顿!”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和育儿观,对孩子的满足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图 源 | ssyer


01

影响家长选择背后的因素


常常有人告诉我们,做父母要有原则,要前后一致,最好一个家庭里的育儿观能够统一。可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这太正常了呀。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接纳程度也会随时变化。


通常,影响到我们接纳程度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当下的心理状态


比如:今天我的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或者领导给我加工资了,我特别开心,给孩子买个新玩具算得了什么,可能孩子还没提要求我就买了。可是,如果我今天心情特别糟呢?


2)所处环境


比如:孩子在自己家玩水弄得一地湿漉漉的,我可能会想,“玩就玩吧,等会拖拖地就好了。”可是,如果是在别人家呢?


3)行为对象


比如:8个月的二宝到处爬,把家里的花瓶碰碎了,我虽然会觉得打扫麻烦,却并不会生气。可是如果是十岁的大宝在家里疯跑,把花瓶碰碎了呢?


当我们对孩子的某种要求做出反应的时候,首先需要确认:


“我现在是冷静处理的,我就是要这个结果。”

还是

“我现在就是生气,不爽了,我要发泄一下!”


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小心,我们是不是被表面的情绪所蒙蔽,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多的觉察时,行为才会更加理智。


如果我们有时候对同一个行为的反应不同,那也是人之常情,不用自责,更不需要苛求自己时时刻刻做个前后反应一致的家长。我们是人,不是神。对自己都不能接纳的家长,更难以接纳孩子。


不过,也不能因为“前后不一致”是客观存在的,就放任它。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坦诚地告诉孩子。而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处理自己内心冲突的办法。


有时一个家庭里的不同成员会有不同的育儿观点,这也挺好的。孩子可以看到,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处理冲突,化解矛盾的。孩子将来会走进社会,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照顾到他的感受。从小家庭的求同存异到大社会的百花齐放,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兼容性的教育。


图 源 | ssyer


02

看见“要求”背后的“需求”


“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个观点显然不现实。


不仅有些需求我们真的满足不了——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要一个真正的飞船。”


而且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一定就是他真正的“需求”。一个每天向父母索要各种玩具的小孩,他内心想要的也许只是一份陪伴。你猜不到,就给不了。


所以,甄别孩子的真正需求,就十分重要了。比如,我女儿最近特别想要一块电话手表。可是因为学校不允许带,我也就没买。如果我们的谈话止于“学校不允许”,那我就不会知道,女儿是因为听说“别人家的小朋友没有电话手表,放学跟家长走丢了”而感到担心。这样一来,重点就变成了安全教育。


有些时候,我们看似是在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心那个还没有长大的自己的需求。你看朋友圈,多少家长在晒玩具的时候,加一句“老母亲太喜欢啦”!


还记得女儿2岁多时我给她买了一条蕾丝裙,我自己觉得美得不得了,可她却连试穿都不愿意。在她眼里,这是一条“破洞的裙子”。很显然,我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图 源 | ssyer


03

委婉点拒绝,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如果家长想要拒绝孩子,怎么做才更合适呢?


1)简单直接地Say“NO”


偶尔直接拒绝没事。但要注意,如果孩子长期被生硬地拒绝,自尊心很容易受伤。


刚出生的小宝宝,通过哭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把妈妈留在身边。“我哭了,妈妈来了,她爱我,保护我,我很安全。”如此往复,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孩子和妈妈之间,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孩子哭闹却得不到回应或者得到不恰当的回应,那么他就会怀疑“到底有没有人爱我?”


等孩子再大一些,妈妈对孩子的需求,不思考是否合理就直接拒绝,就会像情侣间的冷暴力,表面的“乖巧懂事”也许只不过是“疏离和不信任”。


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童年必然是匮乏的——他慢慢会认为:“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应该提要求。”


这样的认知,会进入他的潜意识,长大后,他同样不敢向这个世界“要东西”,不敢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总害怕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


2)不能买,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


我家孩子有一阵子特别喜欢买奥特曼的卡片——有孩子之前,我以为奥特曼是一个人,有孩子之后才知道,奥特曼是一个种群。小家伙每天都要买一包卡片回来,各种不同的奥特曼和怪兽,乐此不疲。


“好嘛,反正1块钱一包,可以接受。”


可是慢慢地,他又喜欢上了爆裂飞车,一百多块钱一个,还打算每天买一个。这我就不乐意了。不给他买,他必然会哭闹,这不奇怪,他并不是无理取闹,只是还不理解1块钱和100块钱的区别。


我接纳他的难过,等他情绪温度降低了,我再告诉他,“你的要求没有问题,你喜欢爆裂飞车,妈妈也理解。只是,这个太贵了,妈妈现在还没有办法每天都给你买。要不,我们一起列一个玩具清单,把你喜欢的玩具都写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想办法买,这样可以吗?”


孩子很快平复下来,之后,家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孩子商量——有些玩具大人买,有些玩具等到生日买或别人想送他礼物的时候买,还有些玩具可以用他自己的零花钱买。


在这个过程中,顺便还可以植入财商的教育。这就像成年人按照计划几年买房,几年换车。孩子从小学会规划,感受实现目标的快乐,不也挺好的吗?


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选择满足,也可以选择拒绝,但这两者的前提首先是要看到孩子潜藏在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让他感受到。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物质上(合理范围内)的和精神上的,因为我希望这份满足感进入他们的潜意识。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从小就觉得:“我值得被爱,我的需求应该被看到,我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我努力让这样的信念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扎根,希望将来他们能够更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医学校对:

儿童心理科王馨医生


相关阅读

《宝宝你还小,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给孩子提供安全感是在破坏他的独立能力吗?》



阅读原文,可向医生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