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回到广州,我就迫不及待地摊开了《艺术通史》

喻米兜 私享史 2021-03-10

父亲开车送我去高铁站的路上,突然跟我说道:“你在家待了86天,最长的一次。”我喉头一紧。虽然收拾行囊时也曾想过自己在家待了快三个月这么一回事儿,没曾想父亲会按天来计数。其实,这何止是(自长大离家以来)最长的一次,分明就是自打我呱呱坠地起与父亲最长的一次朝夕相伴,毕竟以前父亲是要朝九晚五上班的,就算退休了,也绝无可能两个月足不出户。那就感谢有关部门给了咱俩这样一个机会吧。

但是,正如我在分享私人成长事件簿和谈及纽约公共图书馆时反复提到的,小城的精神生活是贫瘠的、凋敝的、无聊的、沉寂的,在电影院无限期歇业之后,已然无处找乐。大城市起码有博物馆和图书馆对外开放,就连随便一块绿地公园,也盖过小城最引以为豪的市民广场。至于小城的物质生活,虽然并不缺乏,却也毫不丰富。我本以为受够了俩月简单饮食,解封之后要大快朵颐,事实却是除了家乡特色小吃,余下的烧烤、炸鸡、奶茶、汉堡(嗯,就这几样),要么看着就知道不好吃,要么吃了不再想光顾。比起大城市,同样的吃食,味道还是差了点意思。

回到广州我就迫不及待去了省博,重温过年回家之前看过的欧洲绘画特展。这些年来,艺术仿佛逐渐成为了我的心理治疗师,在一次次的艺术之旅中省察自身。驻足在一幅心动的画作面前,一股活力便从身体里舒展开来,疗愈我那枯涸的心,而该展有此神奇疗效的当属前拉斐尔派英国画家John Brett的这幅《马萨的那不勒斯湾》,他并不是出现在艺术史教科书上的名字,但看展的乐趣之一,正是发现大师和名作之外的那些被遗忘的美玉。

尽管布展存在明显缺陷,但该展仍不失为近年来国内引进的质量最高的西方艺术通史展,借展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诚意满满地送来几幅镇馆之宝和不少大师佳作。除了广东省博物馆正在展出,下半年会移师湖南省博物馆,再往后的命运则与目前的局势一样是未知数。如果你无缘走进博物馆观看真迹,那就欣赏一下小展册提供的图文和音频讲解吧(馆方还推出了一本高价的精美图录,不建议购买)。

看完展览回来,我又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今年新版的《艺术通史》解渴,同样是过年回家之前翻阅过一遍,没想到一隔就是仨月。第一次遇到这本书是几年前在美国一家书店看到英文版,挑了我特别喜欢的Gustav Klimt的《吻》看它的细节讲解,立马觉得这本书不错。而最新的中文版则是根据2018年修订过的英文版翻译的,又有不少与时俱进的提升。入选的最新作品是2016年创作的,大事记时间线更是同步更新至2018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绝对是最新的艺术通史。

虽然不可避免地仍然是一部以西方艺术史为主要篇幅的通史,但它所包含的非西方艺术的篇幅应该是同类书中最高的,我粗略数了一下,占将近四分之一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像那些通史教材惯常的做法,强行把非西方艺术史打包成古代和近代两块整体插入书中,仿佛西方艺术史之外的世界艺术是铁板一块,成了西方艺术史的花边和点缀;而是尽量按照历史时间顺序编排,使得各种非西方艺术分散出现在书中各处,与西方艺术史形成交替和对照这种不那么欧洲中心主义的操作,与本书主编Stephen Farthing的另一本编著《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如出一辙,令我激赏

当然,这种全球视野的艺术通史不可避免地存在我在《詹森艺术史》的书评中强调过的缺陷——无法形成一种有机的艺术史逻辑来讲述非西方艺术史,不同文化下的艺术只是按照时间关系编排在了一本书里。加上这本书里的介绍性文章是由不同专家撰写,更加剧了这种松散感。上述矛盾大概是无法做到平衡的,所以最终取决于读者想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重点和亮点是对于上百件印刷清晰的精美艺术品的详细讲解,此外还可以获得对于艺术史的一个大致印象,这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艺术史教材,它是偏通俗和轻松的艺术史读物,而已经对艺术史略懂的我,选择在每一个慵懒的午后和静谧的夜晚,摊开它来细细品味每一幅画。

话说上周我在写作那篇《电子书vs实体书:从未超越的拙劣模仿》时,脑子里就反复出现这本书的模样,囿于篇幅没有拿它作为例证。事实上,此类印刷精美且版式复杂的艺术书,大概是电子书最难模仿的。不仅如此,这本书在编排上的科学性,尤其符合我在那篇文章中讲到的实体书诸多便于记忆的特点。以下用Thames & Hudson官网提供的几幅英文版书影来加以说明(中文版完全保留了英文版版式)。

首先,全书按历史时段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则由西方艺术史以外的不同文化或西方艺术史以内的不同流派组成一个个专题。在每一部分的开头有一张时间线导图,指示每一个专题在历史上存续的时间范围,而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也对应了专题呈现的先后顺序。

然后,每个专题开篇都包含专家撰写的综述性介绍和若干幅该专题的代表作,相当于一个图文并茂的名词解释,言之有物且毫不干涩。正文下方编排大事记,按时间线提供与该专题对应的艺术社会史背景信息。

最后,选取该专题的若干幅代表作,每一幅都配合跨页的高清大图进行详细讲解,包括画面细节的针对性分析。我们看一幅画,既要观其大略,又要着眼小处。这种展示和处理,既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这本书在编排上有着极佳的信息可视化架构方式,非常符合记忆的心理学原理,而且它在设计上赏心悦目,就跟它选的名画同样好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后的索引没有翻译,读者只能根据英文名来寻找书中出现的艺术家。(另外我私心的吐槽是,它多次提到了我最爱的蒙克对于后辈艺术家的影响却没有入选一幅蒙克的画!)

大自然正在如常春暖花开着,而人心和城市都还处于寒冬,我希望在这样的日子里,艺术能够像它之于我那样,慰藉每一个人,让心灵复苏。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