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里话:技术人需要及时明白的道理

岳京杭 中产之路
2024-09-05
点击上方「中产之路」关注我


最近几个月,前前后后有多位应届生咨询offer选择,和职场路线规划,都是程序员,技术都不错,都拿到了好几个大厂的offer。


作为一个过来人,呆过几家大厂,包括外企和国内互联网公司,见过形形色色各路人的职场走向,我的大致观点是:


在科技公司,技术出身特别有优势,尤其是职场早期,这一优势特别明显,丁磊马化腾李彦宏王兴张一鸣都是技术出身,一个个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业界顶尖高手,但他们后续并没有在技术上继续精进,而是转移到产品运营商业等更高更复杂的维度,才有了今日的声名。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早期要在技术上下狠功夫,尽快脱颖而出,在团队建立声誉,然后迅速往业务上靠,越早越好,因为能从技术往管理或业务转的,比例很低,平均一个基层管理,管5-10个人,这个比例就是10-20%,越往上比率越低,技术管理转业务管理坑位更少,所以意识特别重要,在同龄人还没意识过来的时候,你把坑先占了卡上位,同一个团队同一批次的其他同事技术再好,也是为你做嫁衣。


当然,在不同阶段的组织,策略不一样,迅速膨胀又有前途的组织,做业务容易得到晋升先机,而在平稳或衰落的组织,技术弄扎实,跳槽出来混口饭吃相对容易,这个话题可以继续细化,但不是今天的重点。


不同年龄阶段,喜好不一样,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小伙伴都特别喜欢玩儿玻璃球,一到中学,再也没见过哪个同学玩这玩意儿了,其实技术这玩意也是这样,年龄一大心思自然就不在这上面了。


从公司的层面看,小公司也许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活得很好(小市场巨头看不上),但光靠技术,是很难构成壁垒,做大做强。


成功的大公司都是以合适方式的满足市场客户用户的需求,技术不一定是当时最先进的。


我们看国内最成功的技术公司,无论华为还是阿里,创业早期就敲锣打鼓昭告天下,他们的价值观是服务客户成就客户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没有一个字眼跟技术相关,他们的出发点,从来不是技术优先或者技术驱动,都把服务客户成就客户放在首位,成就了客户,也就成就了自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技术驱动公司,都是客户驱动,用户驱动,生意驱动。


华为靠倒买倒卖起家,甚至卖过减肥茶,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交换机,做大之后,人家不让他代理了,才自己做研发。华为干翻一线国际巨头通信设备商,从固网交换机到移动网络2G、3G时代,技术上长期落后于对手,4G勉强追上,5G超越,华为致胜的核心竞争力绝不是技术,而是一流的执行力,超越竞对满足、服务好客户爸爸。


任总早期宁可长期在国外出差见客户,也不愿意上媒体,他说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


这样的员工,显然不是指那些在格子间或实验室搞技术的。


华为“四大名著”之一《火车头》写到,连续加满油的火车头业务干部,不愿意到海外艰苦地区常驻,是品德出了问题,降级转岗做业务专家,走技术路线,是一种处罚措施。


华为早期的技术英雄,郑宝用、李一男等,没有及时从技术线切换到业务线,完成角色转变,逐渐被边缘化,最后退出,华为后续的辉煌也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现在的华为员工,有哪个靠技术而为人所知的?


阿里更是,马总做大学教师的时候就到夜校教英语,搞翻译社赚外快,辞职做中国黄页卖广告,在外经贸部,阿里巴巴都是帮助客户卖货做交易。


现在这两家公司,一硬一软,反而是国内技术最强的两家IT公司


国内哪家公司最重视技术?


百度无疑吧,BAT并列三巨头的时候,百度的技术能力远超阿里腾讯,百度也是最先投入深度学习的,专门成立了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也成立了自动驾驶公司,网罗了一大批业界精英,找不到落地方案应用场景,瞎忙活这么多年,被阿里腾讯远远地甩在身后,人也走得差不多了。


有人说李厂长头顶AI,怀里揣着的小广告和黑心生意,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仔细观察会发现,腾讯和阿里创业伊始,技术都不怎么强,阿里后面赶了上来,腾讯哪怕到现在,技术水平跟其商业影响力也不匹配。


最近因为裁员事件大火的网易,2000年上市之际,丁老板聘请国际职业经理人团队,当时请到台湾人黎景辉担任CEO,自己转任CTO(首席技术官)。


这演变成2001年最热门的互联网话题“丁黎之争”。那次纷争中,黎景辉和陈素贞先是赶走了负责运营的副总裁关国光和财务总监何海文,但他的团队并不能和丁老板融合在一起,并发生了巨大的矛盾,甚至试图赶走丁。最后,丁老板凭借着超过5成的绝对控股权重新翻盘。


事业要做大做稳,光搞技术是不可能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据说这事给丁磊留下了阴影,舍不得分股权,至今控制了网易超过45%的股份,简直就是他的私人公司,这在今日的互联网行业极其罕见。


也不信任高管,重利轻离别,网易新闻出走的总编或副总编,有YY的李学凌,猿题库的李勇,雪球的方三文,陌陌的唐岩,一个个反目或者交恶。出现暴力裁员也就不足奇怪了。


网易暴力裁员事件的事主,是一名高级数值策划,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么?就是研究游戏规则。我一个高中同学也是干这个工作的,参透了,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博弈。


因此,他自然比一般程序员懂得如何利用规则,一步一步发酵,扩大事态,借助各方力量,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能把事情搞出这么大动静,说他绩效差被末位淘汰,谁信?这不,用实际行动,在全国人面前证明了自己的策划能力。


我们再看某为251事件,事主曾经是一名程序员,离职时42岁,舆论的源头在知乎,事情能热起来,是另一名前员工在推动,很多知乎大V参与,然后扩大到微信公号。这名推动的前员工很早就加我微信了,因此我也对这次事件的了解,比普通网友要深得多。


类似的暴力裁员事件一点也不少,进监狱也不稀奇,为什么这两能闹这么大动静。发生在一个普通技术人员身上,大概率就沉寂了。


社会上从不缺技术人,工具人,特别是现在,都可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供求关系,决定了技术人员难以在生产关系中占据价值高位。


毛主席,厉害吧,20多岁办报纸,写文章,放现在就是一个大号自媒体,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连抢都不会打,不妨碍他手下一堆黄埔一期生二期生。


马云,创业初期到处上电视,上报纸,演讲,自诩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管理,照样不妨碍他把阿里做大,现在阿里旗下良将如潮。


美国总理特朗普,印度总理莫迪,一天天网上吹牛逼,推特治国,他们手下的技术官僚,哪一个不是精英?


技术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从来不是目的,打工的也要明白,越往上走,技术的贡献越小。就好比,枪法准是一线战士的核心竞争力,到连长团长,枪法准与不准都没那么重要了,要想晋升到将军、元帅级别,花时间练枪法,纯属不务正业。


以上,是我的心里话,希望你们早点开窍


相关阅读
辞职半年赚了200万,程序员的另类出路
有没有一些细分IT行业,没有35岁现象
人生在世,运气很重要

私人微信,欢迎围观,加过的不要重复加


知识星球开通一段时间了,欢迎来交流求学、职场、互联网等话题,比如最近,星球里就分享了许多外面看不到的,有关网易暴力裁员,某为251事件的一手信息,以及劳动法的案例普及,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已经沉淀了许多优质内容,还有10个名额,马上涨价,不要错过。

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产之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