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带读 | 陌生人与移动网时代的网络身份认同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从今天开始,每周带你读一篇经典新闻传播学论文。
导读
在历年备考过程中,不少同学向我们反映“论文读不懂”,所以新春改版之后我们郑重推出“经典论文带读”栏目,希望能用简单明了的框架和平实的语言,帮大家解析经典论文的精髓,同时也让大家明白论文该怎么看、怎么用于考研答题。尤其是最后的“金句摘抄”部分使用的语言,你都可以背下来作为自己答论述题的话语资源哦!
我们对论文的选择标准是:名期刊、名作者、有洞见。篇篇干货,只选对的。认真读完本栏目的文章,你或许就可以不必为玄奥的学术语言而苦恼,吸纳更多的“超强大脑”的智慧。
本期论文
张杰. 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时代的网络身份/认同——基于"个体化社会"的视角[J]. 国际新闻界, 2016, 38(1):102-119.
推荐理由
春节已经过完了,2018年将在繁忙中展开。其实不管是“回”家还是返“回”大城市,“回”字大家都用得很斟酌。不少人心有疑问,究竟从北上广到家乡是“回”?还是从家到北上广是“回”呢?我们好像是一个异乡人,在努力寻找身份认同。
新媒体时代,“身份认同”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对于考MJC的你来说,这个知识点绝对不容错过。这篇论文讲到的现代性、陌生人社会等知识,不仅增长经典理论知识,而且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它试图解释每个人都是陌生人,陌生人被接纳或被边缘化的原因。这篇文章清醒地指出“网络个体化社会”的悲观的一面,却又给我们希望——通过陌生性去沟通。是一篇读来令人振奋的好文。
关键词
身份认同 陌生人社会 网络个体化社会、现代性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网络的盛行,传统的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对于网络身份/认同的解释力进一步下降,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为何,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移动网络身份认同放置个体化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欧洲社会学"陌生人"理论的后现代进展,讨论网络社会中在个体脱嵌的同时,其再嵌入的认同资源为何。最后围绕个体化与社会整合,多元化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张力,本文对陌生人作为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实现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逻辑框架
这篇18页的论文怎样快速把握精髓呢?从梳理文章的框架脉络开始,事半功倍。其实通读全篇,我们会发现作者使用的也是文科逻辑三部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1 网络个体化社会是什么:
(1)与传统社会亲密的社群不同,现代社会人们从原有的社会整合机制脱嵌出来。个体的身份认同与过去建立在家庭、邻里、职业基础上的社会认同已经不同。
(2)互联网匿名性、去中心化的技术特质,使得个体的脱嵌性较之现实社会更为彻底,人们在网络中可以搁置自身的原有身份、角色甚至性别、摆脱自身所处的阶层位置和地位群体。
(3)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盛行,网络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现实社会的个体化特征相互渗透。
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当下的社会可以称之为网络个体化社会。
► 2 在个体化社会中,陌生人体验已成为社会的普遍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陌生人。陌生人是个体化社会的潜在的身份认同资源。
陌生性分成两种类型:
(1)外在的,漫游的,物质的,社会的陌生人;
(2)内在的,心理的,焦虑的,孤独的自我。
这两种陌生性是相互依赖的,一种类型的特征事实上也是对另一种类型特征的阐述。也就是说,在个体化社会,每个人都具有了陌生性,成为了他人甚至自身的陌生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人际类型。陌生性是当代社会成员普遍的生活经历和认同资源。
► 3 陌生人被边缘化与被接纳的背后,其权力根源究竟如何?
(1)沿着空间/权力的视角,陌生人为什么被边缘化?
“我们——陌生人”二元权力关系是与“差异”的社会空间生产密不可分的。“我们”对陌生人的不熟悉感被生产出来,陌生人被当地人放置在“差异”的社会空间从而在身体和认知层面被隔离。
(2)沿着个体化社会的视角,陌生人为什么被接纳?
陌生人在空间中的流动性赋予了陌生人抵抗或者是转换、改变自身在社会空间中位置的可能性,从而在“我们——陌生人”二元权力关系中获得优势。
► 4 如何才能打破“我们”与“陌生人“的二元权力关系,重构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微观政治呢?
(1)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潜在的陌生人,通过陌生性去沟通。
(2)通过差异去认同。从而为建立一种以陌生人基础的关键性身份认同创造可能。
金句摘抄
互联网匿名性、去中心化的技术特质,使得个体的脱嵌性较之现实社会更为彻底,人们在网络中可以搁置自身的原有身份、角色甚至性别、摆脱自身所处的阶层位置和地位群体,摆脱所属的种族、邻里、社区、职业等早期现代主要的认同来源。
本期推荐: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