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魔幻的对骂群是怎么火起来的? | 热点分析15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背景引入
被各地高温刷屏的六月某天,小太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谁有搞笑对骂群?骑勇泰普都可以,明早考试现在想解解压。”不一会,就有好几个朋友在下面回复——“南北互喷要吗?”“甜咸党对骂了解一下。”“hhh我有95后00后谁更牛逼,要进吗?”……小太选择性的加了两个群,在群里潜水了一会,见识了一下泰普的搞笑,rap/喊麦的魅力,以及各种顺口溜、beatbox,还有的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但更多是没什么营养的三字经,群聊人数没一会就到了500,场面一度火爆甚至失控,小太不知不觉就看了一个多小时,乐呵乐呵之后,想到明早还要考试,就默默退群了。
先来感受一下(搞笑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1342bbl8l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骂群的来源
这些对骂群的源头是来自NBA总决赛,经过六月1、4、7、9日四天的比赛,勇士以4-0的成绩领先。骑勇两队在NBA总决赛中连续四年相遇,两队之间的恩恩怨怨也牵动着各家球迷的心。而今年,骑士和勇士的球迷把“赛场”转移到了微信群聊,有的球迷骂着骂着突然就开始rap,花样百出,引人注目,在网络上一炮而红,进而引来各大网民的效仿。于是,一场“互联网大型行为艺术展”就此开幕。
不同领域的对骂群
但是对于球迷群体来说,这样的讨论并不新鲜,而地域黑和甜咸党等话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对骂群是究竟是为什么火起来的呢?从传播学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
对骂群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对骂群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群体。
1、真正的球迷
2、凑热闹的表达群众
3、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对于真正的球迷群体来说,对骂是早就存在的传统,从互联网早期的贴吧、论坛到QQ群组、网络社区再到现在的微信,改变的只是对骂的形式,实质上都是球迷发泄的出口。他们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群体,很容易会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比赛中。而竞技比赛的激烈对抗,还有比赛场上的不确定性,会给观者带来刺激和落差。强烈的认同感使球迷们产生移情心理,喜球队之胜利,哀球队之失利。对骂群就是一个发泄的出口,让输球的心不那么沉重。但由于微信平台的实时反馈、语音聊天,以及强关系下的社交传播,能够给用户带来即时的互动。但是由于这种实时反馈和高速率的传播机制,也使得成员的情感宣泄变得毫无逻辑,没有论坛里为了说服对方或者玩文字游戏的体验感,只是为了宣泄而骂,成了一种漫无目的的情感消费。
对于后来的入群者,最开始基本上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以一种Just for Fun的心情试图加入某一群体,以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和压力的释放。但是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切口,非理性的网民在群体感染的下,情绪不断极化,导致参与者最后只是为了骂而骂,把手段当成目的,各种大尺度的辱骂信息甚至是涉黄信息充斥在信息空间中,产生不良影响。而发泄也需要底线,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
同时,微信群组的实时反馈和语音聊天所营造的在场感,能使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人的情感反馈,从而获得自身的存在感。
对骂群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路径
1、 社会化媒体的主流化作用
对骂群首先是在球迷的小群体中传播的,其中主要是靠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在小范围内走红。紧接着群体内的成员将内容发布再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将较为封闭的社群内容公开,同时具有新奇、有趣的特点,戳中网民的猎奇心理。在这样的催化作用下,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信息从群内部开始流向主流大众,激发起用户的“二度创作”。
2、 人际传播的进一步扩散
对骂群主要存在于微信平台,人们通过最初的扫码进群后,紧接着向微信好友这样的强关系进行传播,更多的用户选择进入群聊。由于微信群聊有人数上限、当人员满100人时只能通过邀请的方式进入群聊等限制,人际传播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从最开始的群体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呈现出罗杰斯在创新扩散理论中描绘的“S”型曲线。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推动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7.53亿,几乎占据了网民总数的97%。在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环境全天候在线的条件下,使得网民加入各种以趣缘为核心的群体的门槛降低。对于加入对骂群的网民用户来说,手机作为基础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和他人沟通的,通过简单的扫描二维码、好友邀请入群就可以加入到群体的讨论中,甚至可以自己建群,掌握话语的权力。同时网络传播的形式多样,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感染力极强。
(思考:创新扩散理论是否适用于对骂群的扩散现象?在哪些方面适用?)
关于对骂群的反思
值得反思的是,压力在当下的快速的社会生活中成了大多数的常态,但用对骂群来当作释放压力的出口,并不是情感宣泄的正确途径。通过网络骂战这个“走捷径”的方式,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愉悦期,但并不能将压力真正释放。人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下,难免会和现实的角色有所差异,就好像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博弈。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受到规则的束缚,产生心理压力,而一味的通过网络对骂的方式解压,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解压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正确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才能产生效果。”
不管是在现实里还是网络中,都要有思辨的意识,避免做一个单向度的人。
结果
6月10日,微信平台针对对骂群现象发布公告。一场互联网的狂欢节也就此走向尾声。
参考资料
知乎问答 如何看待微信出现大量对骂群
真实故事计划 互喷群,我们迈向虚无的一次快进
ZAKER 对骂群:“口舌之交”背后的精神发泄
网易 微信对骂群火得一塌糊涂:一场畸形的发泄狂欢
Vista看天下 今天没加个对喷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网
成都商报 微信"对骂群"兴起:成员从深夜骂到凌晨 凌晨骂到天明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