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媒体机构的社会作用——是客观的记录者、专业的解释者还是其它?| 清华大学真题解析10
扫码
谈谈媒体机构的社会作用——是客观的记录者、专业的解释者还是其它?
01丨答题思路
媒体机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这一题目的作答内容正好可以参考中山大学张志安老师的相关论文,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追踪最新的学术论文,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02丨参考答案
201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这里以“媒体如何助力改革开放”这个视角来回顾中国报业发展的四十年征程,阐述媒体机构助推改革开放的社会功能和媒体角色。
中国报业的70年,也是中国报业职业角色和功能变迁的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者,到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者,然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监督者和记录者,以及到进入新世纪的调查者和解释者角色。
一、上世纪80年代:启蒙者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报业市场改革重新启动,80年代初开始走上改革发展之路。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要真正解放出来,还面临诸多束缚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级报纸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人才优势和发行渠道,在改革开放初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整个80年代,中国报业推出的一系列新闻作品特别是深度报道,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可以用一个词“启蒙者”来概括,即改革观念的启蒙者和思想更新的引领者。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为代表,这些全国性大报刊载的一系列非常有影响力的报道,从不同的价值维度起到思想解放、观念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二、上世纪90年代:监督者和记录者
走进上世纪90年代,我们以“监督者”和“记录者”来总结报业媒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所扮演的角色。
上世纪90年代的新闻业,一方面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地回归信息本位、尊重新闻规律,强调事实原则和专业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兴起后,各个行业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中国报业开始通过批评报道来进行舆论监督,以促进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而且,电台、电视台也共同加入了舆论监督的热潮中。除了“监督者”的角色,中国报业也越来越具有“记录者”的鲜明特征。这里的“记录者”,不仅指的是新闻报道手法上更加强调客观记录、事实本位,更具有理性平和的朴实风格,而且指的是新闻报道的视角开始关注底层和普通百姓,更具有记录时代的自觉意识。
三、新世纪以来:调查者和解释者
进入新世纪,我们可以用“调查者”和“解释者”的角色来总体概括过去20年中国报业的发展。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报业既聚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聚焦个体与群体的利益,逐步强化着记录和解释的功能。
2001年1月1日,作为中国商业报纸的引领者,《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该报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与《中国经营报》等专业财经类报纸一起,为报道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解释功能。2003年3月17日,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被送至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3月20日死亡,《南方都市报》于4月25日发表记者陈峰和王雷的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报道积极推动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成为市场化报纸助推政策完善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报业角色较为多元。除了记录者和宣传者等主要角色担当外,一些报社还通过创办媒体智库,提供舆情、数据、决策和智力等领域的服务,发挥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参谋者角色。总体上看,中国报业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功能呈现从记录向影响、从信息传播向社会参与转变的趋势。
编辑 | 北北
1. 结合被遗忘权概念,简述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及创新思路 | 清华大学真题052. 智能媒体 | 清华大学真题解析063. 请谈谈对四全媒体概念的理解 | 清华大学真题解析074. 结合市场结构,简述自媒体供给侧的状况 | 清华大学真题解析085. 记者获取信源的基本原则 | 清华大学真题解析09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读书课~